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三课(一)菩提心的学处之精进度

(2018-09-11 15:20:03)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道次第

闻思修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三课(一)菩提心的学处之精进度


4、精进度


       菩提心的学处之:成功之母——精进。


颂词曰:

唯成自利小乘士  勤如扑灭燃头火

饶益众生功德源  发起精进佛子行


颂词直解:

       只为自己求解脱的声闻和缘觉,也会像扑灭头上燃烧的火一样刻不容缓地精进修持佛法;精进是饶益众生的功德之源,发起精进实践大乘佛法就是佛子的修行。


       精进是以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与勇气,充满欢喜地努力行善,并且愉悦地享受此过程。正如寂天菩萨所说“进即喜于善。”精进的反面是懈怠懒散。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我们要想所做的事情获得成功,必须全力以赴地去勤奋努力,即使再有聪明才智、再有社会关系,如果没有全身心投入,希望成功从天而降几乎是不太可能的。比如,经营企业肯定有目标,如果要实现规划愿景就必须付出辛劳与汗水,以满腔热忱与欢喜的心态去努力,越付诸行动则越是兴致勃勃,这样持续下去,总有一天会如愿以偿。


       从出世间的角度而言,要想内在的佛性觉醒,必须依赖波罗蜜多。为此,精进必不可少。只有把精进与其他五度相结合,才能给予它们鼓舞和进展。学佛不能离开根本目的,首先要明确标靶就是阻碍我们了脱生死的我执和法执,要打击并断除二执,就必须发菩提心、累积资粮、证悟空性,整个过程离不开精进。对于精进的理解不能过于表面化,精进不仅仅是数以百万计地念佛、持咒或诵经,实际上,精进更是以欢喜、愉悦的心去行走在菩提五道上,断除二执,达到圆满证悟而成佛,所以说成功之母是精进。


       高层次的佛法修行是将五毒转化为五智,从这种见地来讲,贪欲是行者精进的原动力。乍听起来这个理论很奇怪,佛经里通常讲贪欲是一种业力,是要断除的对境,怎么反倒成了精进的动力呢?我们无论做任何事情,很想实现愿望的心态,就是一种贪欲;为了实现愿望而努力奋斗的行为就是精进,有贪欲则易生欢喜,因欢喜而兴致盎然,这是保持精进不退的内在动力。所以,贪欲促成了精进,愉悦保证了持续。佛法利用贪欲作为精进的动力来断除二执,彻底断尽执着之后,贪欲也就不复存在了。这种以毒攻毒,转烦恼为道用的方法,正是佛陀教法的高明善巧之处。


       以出世间善法来稍作分析:从小乘出离心的角度来讲,由于对轮回无常与痛苦深生恐惧之心,迫切希望远离痛苦获得安乐,这就是一种贪欲;为了出离轮回而精勤地修证人无我空性,这便是精进。因此,贪求涅槃之乐就是精进的原动力。从大乘菩提心的角度来讲,菩萨度化众生的无尽悲愿也是一种贪欲;为此无有疲厌地出入生死、利益众生就是精进。因此,饶益众生的悲愿,或者说大悲菩提心就是精进的原动力。所以,用大悲水饶益众生的有相修法,必然导致无相的智慧华果,正如佛陀在《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中比喻的那样:“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诸幻灭尽,不入断灭。”

 

       我们从五个角度来理解精进度:第一,不修精进的过患;第二,修持精进的功德;第三,断除精进的障碍;第四,精进的分类;第五,不清净的精进。


第一,不修精进的过患

       从世间的角度讲,我们投资商业项目时,总希望少量的资本获得巨大的回报,但如果没有辛勤努力地经营管理,不用说回报,原有的资本也可能化为乌有。又比如,我们原本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但后来却懒于打理家庭的里外事务,生活弄得一团糟,那么幸福就将好景不长。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相关例子,我们若从自己身上去找,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此类惰性,而好逸恶劳则将导致一事无成,这些就是不精进或懒惰的世间过患。


       无畏洲尊者说过:“无精进之士,具智财权力,皆不能救彼,犹如一商主,有舟无船桨。”一个人如果缺乏精进,即使本来非常有优势和资源,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就像到大海中取宝的探险家,有船却无船桨,则无法到达宝洲。现实社会中也是如此,尽管已经拥有财富,但若不去好好经营打理,不需要太长时间,财富都会耗尽。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祖辈勤奋敬业积累的财富,到了孙辈因为懒惰就被败光了。即使当上了国家元首,不勤奋努力地治理国家,权势也很快就会失去。


       从出世间的角度讲,精进地闻思修需要把握好不偏颇的正确尺度,有节有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佛法强调“不松不紧持续精进行”。任何事情都不能过于极端,否则就会出问题。对某件事物特别痴迷,喜欢过了头,就变成了自身的软肋;对某件事情特别不喜欢,达到厌烦的程度,也会成为自己的弱点。


       借用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所说的法语:“忍已需精进,精进证菩提,若无风不动,无勤福不生。”佛子具备了安忍的功德之后,如果不精进,就不能证得菩提。如果没有风或气流,便无法吹动世间万物,大地白云、森林江河、宇宙星球的运动,都要借助四大中的风大,风大就是万物运转的动能。自然界沧海桑田、人体内在的新陈代谢都是风大运作的表现,假如没有风,万物都将了无生机。同理,如果没有精进,修再殊胜的妙法都不会成功。我们要证悟空性智慧,或者要生起慈悲心、菩提心,必须勇猛精进。否则,就得不到今生和来世的种种福德,今生不勤奋努力,修行便不会成功,来世无法投生到三善道,更不会成佛。


       精进是累积福德和智慧二资粮的关键因素。佛法的基道果:基二谛、道二资、果二身,其中二资粮就是有相福德资粮和无相智慧资粮。如果没有二资粮,就得不到色身佛和法身佛的果位。我们依靠有意念、有作为的善法所累积的都是有相福德资粮,无相智慧资粮就是依靠修空性而累积的资粮,这些都需要依赖精进来推动,否则无法累积二资粮。所以,即使我们非常具有闻思的智慧,谙熟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但若不去精进修持,那也没有证悟的实际效用,与不懂佛法的人没什么两样。

 

第二,修持精进的功德

       从世间利益来看,古往今来的成功人士都离不开辛勤努力。成功源于精进,精进源于愉悦。为避免一事无成,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首先必须发自内心地喜爱这项事业,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为实现内心的目标,就会自发地产生为之努力的一切动力,这种愉悦的精进,使我们的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梦想自然就会成真。


       从出世间利益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在经典中,关于精进所具功德的众多教诲。《佛遗教经》载:“汝等比丘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长流,则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数数懈废,譬如钻火,未热而息,虽欲得火,火难可得。 ”《八大人觉经》说:“觉知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证道果。”佛陀在《圆觉修多罗了义经》里这么说:“善男子: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勤,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说:“精进之人,与诸有情作归依处,令一切众生安稳快乐。以精进力,速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说:“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具足毗梨耶波罗密。”《摄集经》中也说:“精进不灭百法德,获得无边佛慧藏。”


       月称菩萨说:“功德皆随精进行,福慧二种资粮因。”精进是产生福慧二资粮的因,福慧二资粮是精进所产生的果。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也明确宣说:“一切善法资粮中,精进乃为最殊胜。如果有了精进,便可圆满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要累积福报资粮必须依靠精进,而有了福报,无论世间还是出世间,做任何事情都会圆满成功,这就是精进的功德。

 

第三,断除精进的障碍

       要发起精进的道心,首先要认清并遣除精进的障碍——懒惰。懈怠懒惰产生的原因,正如《入菩萨行》中所说:“贪图懒乐味,习卧嗜睡眠,不厌轮回苦,频生强懈怠。”不厌轮回之苦,没有出离心,整天无所事事、心神散漫,喜欢躺在床榻上睡懒觉,贪图闲散安逸的世间快乐,如此则必将一事无成。《正法念处经》中也说:“谁有懒惰,必无佛法。”因此,修行人必须断除精进的三大障碍:拖延懒惰、耽溺劣事懒惰、自轻凌懒惰。


拖延懒惰

       喜欢怠惰闲散和放逸,找各种理由把当下要做的事往后拖延,这就是拖延懒惰。比如,阅读经典或座上观修时,只过了一会儿就想:“哎呀!家里还有事情没做,明天再看吧!”持咒、念佛时,只进行了很短几分钟,心里便冒出各种念头:“今天太累了,明天再做吧!”“还有其他更要紧的事,得赶快去完成。”一旦要修持就无法专注,以散乱、昏沉、嗜睡、琐事等方式来一再拖延。如果经常如此就成为一种障碍,日复一日,因拖延症而耗尽了时间,要了脱生死、要成佛的美好愿望,也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必须克服。其实,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做不到的,只要我们转心向法,心如果转变,态度就会随之转变;态度转变,习惯也就改变;习惯改变之后,人生就会顺理成章地改变了。虽然一开始做起来很难,但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之后,精进地行持善法也就毫不困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