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二课(二)菩提心的学处之安忍度
在修持上,我们要运用以下的见地作为引导,依此观想而修安忍他人之邪行:
·别人伤害我们,是因为他被自己的烦恼所控制不能自主,才做出伤害我的行为。反观我们自己也是这样,由于被烦恼占据而情绪失控,心里原本并不想做的也身不由己而为之。将心比心,理应修安忍。
·别人之所以给我们带来伤害,是因为我们曾经造作恶行,业果成熟于现在的缘故。因果真实不虚,应将忍受伤害视为消除宿业的机会而欣然接受。
·别人给我们来伤害,一方面是因为我们身心有过失的缘故,如果我通过修持得到了金刚不坏的完美之身,别人怎么能够伤害我呢?另一方面是自己内心虚妄分别的缘故,如果我已经达到了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就没有所谓的伤害了。这些都是自己没有获得修行成就的过失,因为非常在意自己,反而更容易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必须修持安忍度以消除分别执着。
·别人制造伤害的逆缘实际上是给予我们修持的机会,是来成就我的,这种恩惠远超过任何善意的施予,因此应该心生感恩。
·面对伤害还应具有这样的正念:我是受过菩萨戒的人,一切有情都曾经做过我的父母,对我的恩德等同于今生的父母,父母打我、骂我都很正常,完全可以接受!故当以知母、念恩、报恩的心态修持安忍。
·修持安忍能令诸佛欢喜,并获得广大的功德。如果安忍修得非常好,诸佛菩萨都会为我高兴。因为修安忍就是在实践六波罗蜜,这是菩萨的高尚行为,能为证悟空性累积必要的资粮,为此而修安忍是值得且必需的。
除此之外,我们用胜义空性的逻辑去检视他人的邪行,被伤害的我、制造伤害的人、这个伤害的邪行本身,都毫无固有存在的实质。就像在水面上作画,随画随灭,既没有失去什么,也一无所获,有什么理由愤怒仇恨呢?他人的一切邪行如虚空打结,就让它自行解脱吧,安忍度就这么自然地作用于自心了。
忍受他人邪行之安忍也包含六度:
修安忍有无量的功德,这不仅是自己享有,更可以使众生分享其中的利益,这就是安忍中的布施度;修安忍的时候不嗔怒、不辱骂别人,这要与自心的习气和执着抗争,克服困难就是安忍中的持戒度;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就是安忍中的安忍度;心甘情愿地、愉悦地修持忍辱,这就是安忍中的精进度;心念专一地觉知安忍而不散乱,就是安忍中的静虑度;以三轮体空的见地修持安忍:能忍的自己、所忍的对方和邪行,我们内心了知这三者如梦如幻,就是安忍中的智慧度。
二、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
为了修持正法,不带悲伤、心怀喜悦地忍受求法过程中经历的一切艰难困苦,这也是一种必要的安忍。比如,我们闻思《佛子行》,坚持来参加共同学习,要克服家务、交通、工作安排等诸多不便,这个过程就是在修安忍。又比如,修八关斋戒需要很早就起床,很多人不愿意起来也得要起来,这就是为了受持戒律而安忍;或者连续长时间闻思后,有时候会感觉腰酸腿痛,但仍努力坚持,这就是为了获得法益而安忍。
正如一个身陷囚牢的死刑犯,为挣脱监禁的镣铐获得自由,哪怕以斩断双手作为代价他也在所不惜。而为了永远脱离轮回,获得究竟成佛的大利益,我们忍耐暂时的微小苦痛,更是十分值得的。试想,我们本来罪业深重、恶趣可期,可是在闻思修的过程中,通过一场疾病或短暂的灾厄而消除了恶业,这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事啊!基于此,我们求法一定要刻苦,密勒日巴尊者当年也是历经了无数艰难才获得大成就的。噶当派有一个著名的四依法教言“心依于法,法依于穷,穷依于死,死依于干涸之壑。”我们的心要完全与法相伴,法要与贫穷相伴,即对身外之物毫不执着,这种自由反到是真正的富有。贫穷与死亡相伴,死亡与山谷相伴,终身住山修行唯求解脱,无惧死亡。这就是过去噶当派修行人的风范,他们闭关的地方一般在山谷里,我们朝圣拜佛时去到的那些地方,就是他们曾经修持与成就之地,死后身体就扔在山洞里。
《入菩萨行》中讲:“故修忍小苦,大苦亦能忍。”不能为了求法修法,一开始就去承受很大的苦难,这是不现实的,我们也做不到,应从小处逐渐培养。比如,我们为了修行,立即放下财产和妻儿,独自到山中闭关,在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时,肯定做不到。因此,修安忍也需要量力而行,先从安忍小苦开始渐至大苦。如果坚定地抱持成佛的信念与目标,无论经历严寒酷暑、饥渴难当或贫病交加、旅途劳顿,都能安然忍受。那么,暂时有助于我们消除宿世恶业,究竟而言可以帮助我们证悟实相。
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
不带恐惧地去听闻和实践佛法的甚深法义、信受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就是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一切现象的真相并非我们五官所感知到的状态,万事万物的本体是空性,其中展现出光明的自性与慈悲的功用,是离于二元、非因缘所生的智慧。当我们听到这些极为殊胜的究竟真理,以及如何证得实相的高深法门,例如大圆满、道果法等,会严重冲击自己原有的世界观,靠我们的有限经验和知识完全无法揣测,这时不能害怕,更不能采取排斥、诋毁的心行。因为诋毁这些见地与修道,意味着诋毁佛法的核心。
佛陀在初转四谛法轮时,所宣说的内容仅限于人无我,并没有涉及《金刚经》、《心经》那么广大的空性。后来佛陀传讲法无我的空性时,由于这些教法完全超乎凡夫的想象,很多小乘根器的人因此而极度惊慌失措,请求佛陀不要再讲下去,有些人甚至对空性的法生起了邪见。同样,当我们接触到密宗的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以及殊胜的大圆满法时,如果能修持这些法门,那么了悟空性是很快的;如果对它产生了邪见,不但对证悟没有助益,反倒会导致延误我们了解世界的真相,更会因毁谤佛法的极重恶业,而堕入极为恐怖的恶趣深渊。
所以,我们听闻到甚深的空性实相这些殊胜妙法时,倘若一时难以领悟,也务必要学会安忍,极力避免邪见与毁谤,并以仰慕之心欢喜信受。虔诚接受就是一种安忍,有了这样的安忍,才有努力领会其真实义的基础,这样才能累积自己尽早理解这些精妙教法的福报。
现在很多佛教徒并不真正知道什么叫学佛,对学佛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烧香、磕头、念经和宗教仪式等形式上。其实,学佛是要遣除我们的分别心,如果不明此理极易误入歧途,越学分别心越重:学显宗的觉得密宗不好,而学密宗的又觉得显宗和小乘不究竟。如果执着于这些极端的成见,就不能接受客观事实,便已远离了安忍度。
没有小乘就不会有大乘,没有小乘和大乘也不会有密乘。小乘佛法的核心是出离心,大乘佛法的精华是菩提心,金刚乘的核心是清净见。要究竟成佛,这三者则缺一不可!出离心、菩提心、空性慧三位一体,即三乘是一体不可分的。如果三乘各自分离,就像一个肢体残缺的人,佛法的教证体系就不完整了。比如,盖一栋三层楼房,没有第一层,怎么盖第二层?没有一、二层,显然也不可能凭空盖起第三层。三乘佛法的行者应彼此诚心包容、赞叹,这种行为就是安忍甚深法义。
第四,不清净的安忍
不清净的安忍包括以下身、口、意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心不清净的安忍
表面安忍、心怀嗔恨,就是心不清净的安忍。诸如“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卧薪尝胆”之类的想法就是这样。别人来伤害我们时,由于暂时无力反抗,不得不强忍心中的仇恨与怒火,但却时刻盘算着将来有机会对仇敌施以最严酷的报复,并在心里默默地想:“现在我没有能力反抗,哪天有能力了一定要报仇雪恨!”以这样的发心来暂时忍受屈辱,所修只是不清净的假忍辱,没有任何功德。
二、语言不清净的安忍
表面唯诺、背后讥讽,这就是语言不清净的安忍。我们的确经常有此行为。比如,和上级领导之间,就很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领导当面批评时,我们表面不露声色地口头承认,背地却在同事间散布领导的过失,甚至辱骂他,有这类言语就属不清净的安忍。
三、行为不清净的安忍
表面恭敬、背后侮辱,这就是行为不清净的安忍。比如,遇到地位、能力比自己高的人而又有求于他,在他批评、训斥我们的时候,我们表面上显得毕恭毕敬,实际心里非常不服,当他走了以后,我们立即模仿他的某个动作或表情加以嘲弄,这种不恭敬的行为完全不是安忍。
无论我们修布施、持戒、安忍,还是修其他善法,都要发自内心去做,表里不一的行为都是不清净的。学佛决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个别居士热衷于装得像个大修行人,实际自己并没有任何修行境界,不过是以虚伪的言行自欺欺人罢了。维摩诘菩萨曾说:“直心是道场。”所以,修行人要以正直、真诚的心去做人做事,而不是表里不一,虚伪的学佛没有任何意义。
总之,发了菩提心或受了菩萨戒的佛子,应该知道修持安忍的功德,并如理如法地修学安忍。我们受了菩萨戒又犯戒,违背菩提心的安忍学处,要战胜诸如此类的过失,除了祈祷佛、法、僧三宝或自己的本尊加持外,还要用四对治力深深地忏悔。嗔恨心是安忍最大的敌人,若对空性智慧没有了解,修安忍非常困难,因为安忍并不是咬牙强忍,而是内心欣然地接受,接受则心平,心平则气和,气和就能安忍,自然身心和谐、事事如愿。要达到无辱可忍的境界需要一个过程,一方面要精通和思维安忍的法义,另一方面要在生活中反复串习,这是一个佛子应有的修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