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二课(一)菩提心的学处之安忍度

(2018-09-10 13:31:57)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道次第

闻思修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二课(一)菩提心的学处之安忍度

第三十二课(一)菩提心的学处之安忍度

 

       菩提心的学处之:和谐之母——安忍。


颂词曰:

于求妙果之佛子  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诸众无怨恨  修持安忍佛子行


颂词直解:

       对于追求菩提妙果的佛子,一切违缘和损害就如同宝藏,能成为提升修持的助缘。所以,不怨恨伤害我们的众生,并借此机会修持安忍,这就是佛子的修行。


       学佛的目的是超越六道轮回。为此必须先认清轮回的根源——我执和法执,所有三毒烦恼和业力都由二执所生,贪爱、嗔恨、愚痴,这三种情绪周而复始的轮转,就是轮回。所以,二执就是我们修持之箭要击中的标靶,三乘佛法都围绕着这个根本主题而展开。同样,佛子修持安忍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对困境的一味强忍,而是为了以安忍的智慧遣除二执而达到解脱。所谓“安忍”是安然和平静的忍耐,并不是强行忍辱。


       修安忍的对境有两种:一是被人强迫做违背意愿的事;二是被人阻挠合乎心意的事。遇到这两种嗔恨的对境时,如果未经安忍的训练,我们的直接反映常常是心里怨恨、嘴上詈骂,情绪就会从怨天尤人很快升级为不可遏制的愤怒,随后难免失控而爆发,势必造下很大的恶业。《入菩萨行》里讲,一念嗔恨心,能在短时间内摧毁自己累积的所有资粮。萨拉哈巴尊者说过,要了悟空性必须依靠累积资粮和忏悔业障。如果我们累积资粮后,又用嗔恨心把资粮摧毁,那么证悟空性、出离轮回就遥不可及了。所以,修安忍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悟空性而对治嗔恨心。


       其实,如果没有损害的对境,我们也就没有机会修安忍。那些不悦意的对境就如同宝藏一样,能为我们带来很多利益。安忍除了能消宿业,还能获得世间、出世间的成就。所以,当遇到损害我们的对境时,应该以倍加珍惜、毫无怨恨的心态去面对,而不是嗔怒。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比比皆是。比如,夫妻之间常因生活习惯、家庭责任、孩子教育等分歧而引发矛盾;或者一方因信仰、爱好的不同,受到另一方的阻挠而心生怨恨。又如,对一些社会现象不满而产生抱怨;或者身处职场的人,在工作中与同事意见发生分歧或利益受到侵害,而生起嗔怒之心;又或者不愿意去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但为了生存又不得不违心地去做……诸如此类的情况林林总总,我们修安忍就是要学习如何去化解这些难题。


       遇到这些对境时,首先我们的反应不能过激,否则就会变得情绪化而失去理性,过激恰好证明我们内心不够强大。其次,想处理好问题就不能愤怒,发怒正是懦弱无能和缺乏自信的表现,怒火中烧的人不可能冷静地思维,更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再者,任何逆境都不应成为伤害他人的理由,如果过度地在意某件事和强烈执着自己的看法,就会怨恨甚至伤害别人,终会害人害己,这是毫无智慧的表现。总之,遇到不悦意的对境时,保持不激动、不愤怒、不执着、不伤害他人的心态,就是安忍的前提。


       下面分四个角度来了解安忍度:第一,不修安忍的过患;第二,修持安忍的功德;第三,安忍度的分类;第四,不清净的安忍。

 

第一,不修安忍的过患

       和谐之母是安忍,安忍的根本是慈悲与智慧。没有智慧、没有慈悲利他心,不可能达到根本的安忍。不论是世间还是出世间,所有的和谐都来自安忍,如果缺乏安忍,则会诸事不顺。


       首先,从世间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刚愎自用、脾气暴躁,遇到矛盾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认为都是别人的错误,这样不但自己痛苦,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烦恼。比如,生意伙伴的一点反对意见就能令你火冒三丈,久而久之,就没有人愿意再和你继续合作了。同样,在家庭中如果不懂忍让,总是脾气暴躁或经常抱怨,再好的夫妻感情都会出现危机。一个内心充满嗔恚的人难获安乐,寂天菩萨说:“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意思是,嗔恚会导致亲人和朋友对我们心生厌烦,而日渐疏远,尽管我们不断地施财送物都于事无补,一切亲情友爱与安乐都将消失,这就是没有安忍的过患。


       其次,从出世间的角度而言,不修安忍的危害更大。闻思修也是需要安忍的,诸如疾病、恶劣气候、不适应环境、佛法的见地与自己的认识不符……遭遇其中任何困难,都会令缺乏安忍的行者打退堂鼓,成佛之道随即半途而废。此外,一个人即使具足了布施和持戒的功德,如果不修安忍,就很容易生起嗔恨心,过去累积的众多功德,一旦生起嗔恨心就会被摧毁。《入菩萨行》中说:“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累,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仅仅生起一念嗔恨心,摧毁的就不止是我们今生上供下施的那一点点功德,而是千劫中供养三宝的所有福德。


       我们曾经虔诚地修过很多累积福报的殊胜法门,尽管因此累积了众多的福报,一旦生起嗔恨心,这一切都会被摧毁。就像一片茂密的森林,仅需一根火柴就可以把它烧毁。所以,寂天菩萨还指出:“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没有哪种罪过像嗔恨那样可怕,没有哪种修持像安忍那样艰难。修安忍的确不容易,但不能因为困难就不去修。修行就像战士打仗一样,我们要千方百计去战胜嗔恨心,而不是被嗔恨心所控制。

 

第二,修持安忍的功德

       人人都追求和谐安宁的幸福生活,但现实中却充满了各种矛盾——赌气、争执、口角、械斗,这些大都是从一件小事开始,因为不能安忍而演变成大的冲突,甚至酿成流血事件。实际上,很多困境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发现和承认自己的问题,不再坚持认为过错是他人的,安忍自己的愤怒情绪,矛盾与冲突自然就能得以平息。作为佛陀的追随者,首先要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不伤害任何人。我们现在毕竟还是凡夫,帮不到别人不要紧,但千万不能伤害人。尤其是受了菩萨戒的佛子,安忍他人的讥讽、轻蔑、诽谤、凌辱、损害等,不但能为自己消除业障、累积资粮,而且良好的人生修养也会赢得大家的称赞和尊重。


       我们这一世或前世能谦让包容别人,在今生就会拥有顺心安乐的生活环境。如果稍微有一点安忍的意识,和谐的状况就会出现。比如,夫妻之间相互谦让,生活就会幸福美好,这就是安忍直接的功效。我们跟亲友或同事相处,也是同样的道理。忍让,虽然表面上可能自己吃了点亏,失去了一点,但因果不虚,最终我们会收获更多——健康快乐的身心、幸福美满的家庭、良好的人际关系、他人的称扬赞叹、事业成功的顺缘等,这一切现实的利益都来自安忍的心。


       不仅如此,修安忍来世的果报更加无可限量,正如《入菩萨行》中所说:“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说明修持安忍就会具足世间和出世间的功德。我们都希望自己长相漂亮,身材曼妙,无病无灾,声誉高雅,长寿并具有福报,修安忍就能圆满所愿;不但今生相貌转好,而且来世尊贵庄严,财富圆满,才华出众,甚至能投生为转轮王。至于出世间福报,从小乘的角度讲,能得到阿罗汉果位;从大乘的角度讲,能获得从初地菩萨直到十地菩萨的果位,安忍圆满后能够成佛,这一系列功德都是修持安忍获得的。

 

第三,安忍的分类

       安忍分为三类:一,忍受他人邪行之安忍;二,忍耐求法苦行之安忍;三,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这是《普贤上师言教》中的分类,也是从修持的角度来分的。


一、忍受他人邪行之安忍

       不带怨愤地接受别人对我们的任何伤害。诸如别人毫不留情地揭发我们的过失和短处,或当众羞辱和毁谤,甚至抢夺我们的财物,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伤害我们……在生活中会碰到很多类似的问题,面对这些对境,要学会不去反抗而是坦然地接受、忍辱应对。我们要知道,面对同样的恶境,不同的态度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用愤怒和嗔恨回应,不但令自己内心失去平静,更会使自己在内心的仇恨带领下堕入地狱深渊;反之,以慈爱与容忍回应,则会在内心的和平与宁静带领下获得人天善果乃至解脱。安忍能使我们不被嗔恨、愤怒和绝望等负面情绪征服。在大乘道上遇到的任何伤害和违缘,普通人认为这些都是毒药,对于善于转化烦恼的佛子而言则都是补药,是促进证悟的增上助缘。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一如既往地慈爱所有父母众生,面对他们制造的伤害,反而更能激发我们的悲悯心,承担他们的痛苦,并将功德回向给众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