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布施的分类
布施可以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和无畏布施。
一、财布施
财布施分为两种:上供与下施。我们付出同样的东西,由对境决定了这个布施的行为属于上供或下施。财物供奉给三宝就叫上供,即把钱财、鲜花等好的东西供养给诸佛菩萨,由于布施的对境殊胜,功德就会很大。供奉的方式也很多,例如,水供、香供、供曼扎等。如果上供没有吝啬心的染污,能累积巨大的福报;如果带一点吝啬的心态去做,功德将会大为减少。施予的对境如果是六道众生就叫下施,即把自己拥有的东西,送给一些需要帮助的众生。比如,遭遇地震、火灾、水灾的人们,或者是食不果腹、衣衫褴褛的乞丐,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去帮助他们。
对于诸如饮食、衣物或少量钱财的布施,大多数人都比较容易做到,不会太难以割舍,这就是普通的布施或供养。
把自己喜爱的、珍稀的东西布施给他人,比如汽车、房子、奇珍异宝或数额巨大的钱财等送给别人,由于我们或多或少的吝啬心,这样做相对较难,因此这是广大的布施或供养。
布施自己的身体或生命,是极大的布施。比如,释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时候,为了他人的利益无数次地布施了自己的身体血肉甚至生命。但我们现在做不到,也不允许去做。《入中论》也这么要求:没有了悟空性的凡夫,不能做身体的布施。如果因布施过程中的痛苦而生起了后悔心,反倒会带来负面的影响。所以,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这样的布施。
布施的功德大小不是以所施物的价值来衡量的,而视乎布施者的发心和布施的对境。一方面,如果吝啬心越小、利他心越强烈,即使所施物微不足道功德也很大;另一方面,如果布施的对像是三宝、自己今生的父母或广大的众生,随所施对境越为殊胜,功德也会更大。我们目前能做的是普通的布施和广大的布施,一是为了断除自己的吝啬心,二是为了自己累积福报。因此,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应尽力去做。
财布施包含了六度,比如,我们将财物施舍给乞丐就是布施中的布施度;内心保持对乞丐的尊重,不轻视或欺辱,尤其是受了菩萨戒的佛子,布施时克服居高临下的傲慢心,这就是布施中的持戒度;不因为乞丐身上脏臭而嫌弃,或他再三向我们乞讨而生嗔恨心,这就是布施中的安忍度;以欢喜心行持布施,这就是布施中的精进度;专注地去施予,而不是随随便便、心不在焉的藐视态度,就是布施中的静虑度;以三轮体空的方式进行布施:了知施者、受者、施物三者都毫无自性、如梦如幻,这就是布施中的智慧度。
二、法布施
法布施就是给别人传讲佛法,不仅是出家人,在家居士也可以。比如,我们把自己理解的佛理与人分享,别人不解之处,完全可以讲给他听,但这不叫传法,只是相互讨论、相互帮助,让他明白了,就等于把我们拥有的东西送给他,这种布施的形式也叫法布施。当然,法布施更主要的是指出家人讲经说法。比如,具德上师摄受弟子,首先要观察求法者的根器,是小乘根器还是大乘根器,再以大悲心按照不同根器来传相应的法,想方设法让他们依教奉行、闻思修持,这才是真正的法布施。
行持法布施的人除了要具备菩提心,还要精通三藏,尤其是涉及显宗五部大论或者更精深的密宗,必须自己精通才可以为别人传讲。如果不具备菩提心、没有实修实证,完全是为了获取私利而讲经说法,这种不如法的法布施没有任何意义,于己于人都起不到任何正面的作用。因为在传讲者没有慈悲心的前提下,不可能正确引导他人,哪怕所传的法本身是正法,却因为发心不清净,反被污染而成了邪法。
阿底峡尊者说:“证悟了空性并且具足神通之时,方可摄受眷属;自利断尽之时,方可饶益他众。”具德上师传法有多种方式,比如引导众生皈依是一种传法,为人们受戒也是一种传法,传授别解脱戒和菩萨戒,或传密宗三昧耶戒等。传讲小乘和大乘显宗三藏,以及密宗四续部的教理,满足不同根器的人,引导他们走向解脱道等,这些都属于法布施。
法布施也包含六度:有了传法的法师、所传之法和听法的弟子,就具备了法布施的条件。弟子来听,法师传讲,而且所讲的内容切合听者的根器,这就是布施中的布施度;不贪图名闻利养而传讲佛法,这就是布施中的持戒度;如果听者不懂,要耐心细致地反复解释所讲的内容,诲人不倦,这就是布施中的安忍度;不懈怠懒惰,不因为劳累而停止讲法,能在一定的时间内传法圆满,这就是布施中的精进度;专注于所讲的法,而不是东拉西扯不相关的事情,这就是布施中的静虑度;以三轮体空的见地去进行,视法师、弟子和妙法三者如梦如幻,就是布施中的智慧度。
三、无畏布施
设法去帮助、拯救没有救护、没有自由、生命受到威胁的众生,使之脱离怖畏险境,就是无畏布施。比如,罹患严重疾病,甚至濒临死亡的穷人,如果我们有办法寻找良医、有能力出资给他把病治好,本来他的生命面临崩溃,除了要承受疾病的痛苦,更可怕的是即将断送性命,我们帮他从困境里解脱出来,令他重获新生,这就是无畏布施。在市场里每天都有很多动物面临宰杀,我们去买下它们放生,这也是无畏布施。又如身处灾难生命受到威胁的众生,我们设法把他们解救出来,同样也是无畏布施。
无畏布施也包含了六度:比如买鱼或买鸟放生,让它们重获自由,这就是布施中的布施度。这里强调“让它们获得自由”很重要,否则就容易与财布施混淆了,财布施是把自己的财物送给他人,买鱼、买鸟放生让它们免于丧命、获得自由,这不仅是财布施,更是无畏布施。在放生的过程中,爱护动物的生命就是布施中的持戒度。忍耐鱼腥、鸟臭和辛苦,就是布施中的安忍度。为圆满布施再苦再累都要忍耐,有些人放生的时候,都是背着双手站在一旁闲看其他师兄搬东西,这就不具备安忍了。对放生的事情生起欢喜心,就是布施中的精进度;一心专注地去做这件事情,就是布施中的静虑度;了知放生这件事、放生者、重获自由的动物,这三者本体都是空性,也就是以三轮体空看待整个过程,就是布施中的智慧度。
我们无论修持哪一种布施,都应牢记布施的核心意义,布施最根本的目的是断除二执。以上三种布施的适用对象分别是:在家居士因为有工作和收入来源,所以以财布施为主;出家僧人则以法布施为主。当然,并不是说在家人就不能做法布施,出家人就不能做财布施。不论在家或出家,无畏布施是人人都应该去修持的布施。
第四,不清净的布施
不清净的布施直接影响了布施的效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发心不清净的布施
寂天菩萨这么告诫:“应时来乞者,非行布施障,授戒阿阇黎,亦非障出家。”乞丐是修布施的助缘而非障碍,就像授予我们戒律的阿阇黎是出家的助缘而非障碍。正因为乞者有需求,我们才有机会修布施。所以,当我们对乞丐等需要帮助的人布施时,不要认为自己很优越,“他需要我拯救,我对他多么重要”,以这种居高临下的姿态轻蔑施舍,也许反而会带来伤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那些不是真正贫穷的职业乞丐,或团伙控制的小孩来乞讨,我们该不该布施?要知道,布施一点钱或许对他们的帮助微不足道,但这种基于利他发心的布施,则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断除执着和积累福报的良机,虽然表面上是在帮助乞丐,其实是乞丐在帮我们积累福德,以这种健康的心态,凭自己的条件尽量去布施,功德大而且不会带来伤害。同样的,我们为佛教事业做奉献也是如此,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有些居士做了一点功德,就觉得善知识们应该特别照顾他。凡夫有这种想法虽然不足为奇,但一定要清楚做善事并不是为了让三宝高兴,唯一的目的是帮助自己断除执着、粉碎自我。
如果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以不清净的邪心和卑劣心去布施,表面上笑眯眯地把东西送给别人,心里却并非想要帮助他,实际上是为了炫耀自己以得到更多的利益,或者是想去害别人。这样“布施”只是一种伪善行为。发心邪恶者,以直接的方式达不到害人的目的,就通过一些手段去实现,这是非常卑鄙的行为。就像牧民为了使唤牛马,先拿一点食物吸引它靠近,逮到后就开始使唤它,表面上做施舍,目的是为了利用别人,这就是不清净的布施。
二、所施物不清净的布施
布施的本质是放弃自己执着的事物,但将自己本来就不想要的、无处堆放的废弃物拿去布施,这并不是佛子修持的布施。此外,腐败食物、垃圾,废旧物品,甚至有毒害的物品等,把这些对众生有危害的东西拿来布施,势必给他们造成伤害,佛子不能将这类物品用于布施。
三、受者不清净的布施
若是受者接受了我们的布施之后,反而加剧了他的痛苦,这种布施是不可取的。例如,吸毒者来向我们索要购买毒品的费用,给还是不给?绝对不能给,给了就害了他,这样的布施是要避免的。
提供原材料、资源和技术给受施者,帮助他们制造对社会有危害的物品也在此例。
四、态度不清净的布施
不应该以不恭敬的态度修持布施,应如《地藏经》里所说:“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谕。”布施自己的财物给别人的时候,不能不尊重对方,不能以嘲笑、威胁的态度对待受施者。很多人布施时态度傲慢,居高临下地藐视受施者,一边施舍、一边嘲弄恐吓,此类充满自我优越感的布施实在没有意义,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去布施就属于不清净的布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