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课(一)菩提心的学处之布施度

(2018-09-08 14:33:24)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闻思修

道次第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课(一)菩提心的学处之布施度


三、修菩提心的学处


      《佛子行》这部论著,上士道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一是意乐发殊胜菩提心,二是修二谛菩提心。这两部分已将发菩提心的意乐和具体修持方法阐述完毕,第三个部分教导的是修持这些法门的学处。


       所谓学处,是指修行人应该践行的学问与法门,如戒律、禅定、智慧等。对佛子而言,《佛子行》里教导的菩提心修行方法,其学处有五部分:(一)修学六度;(二)修学经中所说四法;(三)修学断除烦恼之理;(四)修学以正知正念来利他;(五)修学回向善根来获得圆满菩提。


(一) 修学六度   


       所谓“度”即梵语“波罗蜜多”的汉译,意思是以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六度就是达到解脱彼岸的六种智慧,依次是:布施度、持戒度、安忍度、精进度  、静虑度、智慧度。我们发了二谛菩提心以后,具体的修学内容是什么?菩萨的修法虽然多不胜数,但经论中将一切佛行事业总结起来,就是六波罗蜜。大乘佛法的学处都包括在六度里,除此之外再无可修。所以,为了要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具足慈悲和智慧,最终获得佛陀的果位,就必须学习并实践六波罗蜜。


       首先,必须以布施累积福报,如果没有福报,做任何事情都很难成功,何况要真实生起菩提心和了悟空性,那就更难了。其次,如果我们不持戒就没有修持的基础,即使遇到殊胜的二无我空性法门,也不会在心中生起任何功德。再次,仅仅持戒还不够,若没有安忍,布施和持戒的功德都会被嗔恨心摧毁。有了安忍,还需要精进促进证悟。如果懈怠慵懒,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更不可能断除无始以来根深蒂固的我法二执。在此基础上,还要依靠止观双运的禅定才能生起证悟的智慧。其中,六度以智慧为根本、以智慧为导向,智慧度是统摄一切修学的核心精髓,失去了智慧,其他五度都不可能让我们出离轮回,更别说成就佛果。


1、布施度


       菩提心的学处之:福德之母——布施。


颂词曰:

获得菩提身尚舍  何况一切身外物

故不图报异熟果  慷慨布施佛子行


颂词直解:

       为了证得菩提,菩萨连自己的身体和生命都可以布施,何况一切身外的财物呢?所以,不贪求现世的果报和来世的异熟果,慷慨布施就是佛子的修行。


       广义而言,布施就是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拥有的财物,包括体力劳动、物质财富、各种知识等。在社会上能为他人付出,在家庭中肯为亲人付出,在工作时能为团队付出,经营中能为社会付出,哪怕是付出举手之劳,乃至一个真心实意的甜美微笑,这些都是布施。


       但是,布施并不仅仅是把自己的东西送人,更是一种对治执着的修行,这种修行的内在意义是断除我执和法执而达到解脱。一旦布施上升到这种高度,就是一种菩萨行。凡夫因为有自我,得到的东西很难拱手相送,积聚、保护和增长财富的过程,不但会引发痛苦,更加强了自我。所以,佛子为了断除二执对生命的控制,以布施为切入点,依靠利益众生的广大悲心,一步步削弱自我的力量,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断除执着,这就是布施的原理或本质。


       很多人误以为,所谓布施就是做一些上供下施的善事,做大一点就成为众口皆碑的慈善家。其实,这仅仅是浅层的表面化布施。因为我执的原因,我们都太在意自己,希望所有的好东西都归自己,正是这种强烈的执着导致了轮回。为了出离轮回,我们必须舍弃这些,布施正是一点点地从舍弃“我的”到舍弃我执。所以,从根本目的而言,布施是为了逐渐减少和断除我法二执,最终了悟空性。


       我们从四个角度来讲述布施度:第一,不修布施的过患;第二,修布施的功德;第三,布施的分类;第四,不清净的布施。


第一,不修布施的过患

       凡夫有强大的我执,就会有自他的分别,于是希望自己得到更多,不希望别人获得,吝啬心由此产生。换言之,如果没有我执自然也不会吝啬。吝啬心很重的守财奴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即使拥有再多财富都没有意义,因为他光是占有而不使用,财富仅仅是一些麻醉自我的数字罢了,拿出一丁点来帮助别人都心痛不已,就像生活在饿鬼道中一样,拥有再多也等于不是自己的。其实,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并不需要太多,在银行里存着大量闲置资金,按理说即使做不到布施给他人,也可以布施给自己,可是他们甚至不会善待自己!所以,吝啬心重的人其实是很痛苦的。不但如此,吝啬还会给他人带来困扰,甚至对家人亦然。例如,兄弟姐妹之间为了赡养老父母的费用互相推诿、斤斤计较;家人想添置点东西都不情愿,这让亲人也产生了烦恼。当我们拥有财富的时候,如果既不善待自己,也不善待他人,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未来就真正要去一个吃穿全无的地方了。其实,不亏待自己也是一种布施,但不能以此作为喂养自我的巧妙借口。


       世间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快乐,也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充裕的资财,可是所做所想却往往背道而驰。如果没有福报,我们不可能得到快乐,做任何事情都难以成功。福报从何而来?由布施而来,福德之母就是布施!不论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想拥有很多资财,想成功、想如愿,都要依靠福报,当然也需要一些智慧。但如果缺乏福报,我们就算再聪明、拥有再多的知识和技能也没有用。有时我们所做的事业眼看胜券在握,仅剩一步之遥,结果又失败了,再怎么去拼命追逐,希望总是变成失望,原因就是福报不具足,也就是过去未曾累积过布施的善因。


       每天都有很多人生活在失望中,看到别人拥有美好的生活,事业上也获得了成功,我们羡慕不已;看到别人佛法修持得很好,我们也很希望自己能达到同样的境界。可是偏偏不随人愿,想拥有的得不到,精心计划好的事情一再落空,世事难以如愿。想要拥有财富必然要付出代价,但很多时候付出再多也枉然,这就是没有福报的过患。因此,必须学会以布施累积福报,从能够做到的开始,慢慢扩大自己的心量。目前,我们因为被强大的我执所统治,大布施做不到,但绝对不能以此为借口连小布施也不愿做,从小处做起,一张纸、一杯水点点滴滴累积福报。福报具足之后,想得到只需稍加努力就能如愿以偿。


       每个人都不希望穷困潦倒,都想富贵吉祥、事遂人愿,但由于过去或今生没有布施积累福报,就会事与愿违而饱受求不得苦。《入菩萨行》中说:“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既拜金又吝啬的人,连微小的财物都舍不得施予,佛经中说这种人会堕入到恶趣中的饿鬼道,可想而知,那将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


       对出世间法而言,要了脱生死,没有福报也不可能达成。缺乏福报感受不到佛法的珍贵,得不到善知识的指导,对闻思修缺乏兴趣与动力,长此以往,会越来越远离心的本性,难以了悟空性。要了悟心的本性,除了对上师三宝具足信心,还要积累福德资粮,积累资粮的本质就是建立诸多善因缘。《摄波罗蜜多论》讲:“只要是守财不予布施,无法走上菩提道,便会烦恼不已。只要肯彻底进行布施,就能彻底摆脱烦恼。”前一句讲的是不布施的过患,后一句讲的就是布施的功德。


第二,修布施的功德

       总体而言,布施能带来世间和出世间的福报,即福慧二资粮。


       修布施的世间利益体现在:生活美满、资财丰裕、健康长寿。如果曾经广行布施,这一生中做任何事情都不需要太多的付出,稍作努力便会成功,而且蒸蒸日上。来世也能有福报投生到善趣中。世上的一切都是有因有果的,没有舍绝不会得,想拥有更多,没有播种如是因就不会有如是果。若勤于布施,即使我们不希求回报,自然都会有收获。每个人的生活中所拥有的都不尽相同,有人是物质方面优越,有人则是精神层面的富足,但无论是物质或精神的富裕,都是福报带来的,而现在的福报又是过去布施的结果。


      修布施的出世间利益体现在:有良好法缘能值遇善知识和胜妙佛法,少走甚至不会走弯路和邪路,有兴趣和能力闻思修,能够逐步断除我法二执,最终能成就二身佛。《佛本生传》里记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无数次地奉献和牺牲自己,才获得了佛的果位。


      作为一个佛教徒,当我们在庄严的佛像前供香、供灯、供曼扎时,要清楚佛菩萨并不需要我们照明,也不需要闻香味。那么供养的行为是在浪费财物吗?绝对不是!我们上供下施的目的,是通过布施积累资粮,使自己能断除我执和法执,最终获得佛的果位,这就是布施最究竟的功德。关于这层意义,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讲道:“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修持布施不仅能对治吝啬、累积福报,最根本的是,如果我们以布施的方式舍弃执着,就能从轮回苦海中解脱,并能证得涅槃,究竟成佛。总之,布施或奉献所生的功德是,能得到暂时的人天福报和究竟的佛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