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一课(一)菩提心的学处之持戒度

(2018-09-09 11:56:15)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道次第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十一课(一)菩提心的学处之持戒度


2、持戒度


       菩提心的学处之:功德之母——持戒。

       戒律是防非止恶的规定,是修行人对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规范。通过受持戒律而达到解脱的境界就是持戒度。


颂词曰: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成他利诚可笑

故于三有无希求  守护净戒佛子行


颂词直解:

       如果不守持戒律,我们连利益自己获得人天福报都不可能,还想去利益他人获得佛果,那是非常可笑的事情。所以,对三界的人天善趣无所希求,为了成佛而守护清净戒律就是佛子的修行。


       人人都不喜欢受制约,不愿束缚自己的行为,喜欢自由自在,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人们由于言行举止都很随性放逸,很少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此造了很多恶业,累积的恶业越多,则烦恼痛苦也越多,离了悟空性也就越远。所以,持戒的真义并不是限制而是保护,是为了保护我们不要成为自己无知的受害者,同时也是为了对治内心的执着,令我们生起菩提心。可见,戒律就是让我们对过去不在意、不约束的行为予以重视和规范。


       就像大地承载世上一切万物生灵,无论是人类、动物还是植物,都要依靠大地才得以生长。同样,戒律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一切修行法门都必须建立在戒律之上,所有一切善法功德,只有在戒律的基础上才能生起。正如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所说:“戒如动静之大地,一切功德之根本。”这是高僧大德们讲戒律时经常引用的颂词。若没有持戒,任何功德都无法生起。所以,持戒是功德之母,一切功德都来自持戒。《别解脱经》中说:“戒为趋善趣,渡河之桥梁。”戒律是通往善趣的依靠,就像过河需要桥梁一样,如果我们想从轮回此岸到涅槃彼岸,必须依靠戒律。跟布施度一样,持戒的真正意义是为了断除我执和了悟空性。


       戒律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从皈依的誓言戒开始,受出离心的激发而受持居士五戒、沙弥(尼)戒,或比丘(尼)的具足戒。从小乘的角度而言,受戒是为了获得涅槃寂静之乐。小乘行者对六道轮回中的所有一切已完全厌倦,希望从中解脱出来,为此想尽一切办法守持净戒以了脱生死;从大乘的角度来说,受戒是为了获得遍智佛果。在别解脱戒的基础上,大乘戒律将小乘戒律转化提升之后,增加了为一切众生获得解脱的菩提心而受持菩萨戒。所以,大小乘戒律互不冲突并协调一致。为了超越轮回,不论大小乘修行人,都必须守持清净的戒律。同时也要谨记阿底峡尊者的提醒:“如果守持清净的戒律,但是并没有厌离三界轮回,则守持净戒依然成为轮回之因。”


       我们从五个角度来讲述持戒度:第一,持戒的功德;第二,不持戒和破戒的过患;第三,戒律的分类;第四,不清净的持戒;第五,受持菩萨戒的方法。

 

第一,持戒的功德

       从世间的角度来讲,良好的社会秩序要依靠道德和法律来建立,这两种规范都是必要的约束手段。如果人们能约束自己不善的思想行为,在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提升自我修养,言谈举止就会变得优雅高贵。一个修养好的人自然会受到人们尊重,令人欢喜、赞叹,与这样的人接触,会感到很轻松、很受益。遵守规则的人越多,越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是思想行为有规范所体现的世间利益。


       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受戒实际上就是以我们最敬重的佛、法、僧三宝作为见证人,通过起誓的方式来约束自己断恶行善。除了之前曾经讲过的受持皈依戒的功德外,我们还应了解受持别解脱戒和大乘菩萨戒的功德。


一 受持别解脱戒的功德,《长阿含经》里是这么讲的:

       1.所求如愿

       受了戒以后,如果持戒清净,求什么、做什么都会如愿。


       2.财产增益无损

       一位戒律清净的比丘,财富会日益增长。他就是一家“无坏账银行”,虽然他没有资本,但戒律就是他的资本。从他受戒开始一直到死亡,财物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他持戒卓尔不凡,人天都会对他生起信心而前来供养。


       3.所住之处受人爱敬

       持戒清净的在家居士,除了人格贤善,再加上守持清净的别解脱戒,他绝对不会伤害周围的人,久而久之就会赢得人们的敬重。同样,一位戒律清净的比丘,很多人都会尊重他。比如,在藏区那些戒律清净的老修行人,尽管一脸皱纹,但人们并不会觉得不好看,反而对他敬重有加,在人们心中皱纹也成了他的一种庄严。


       4.美名远播

       持戒清净的人受人爱戴,人们都自发自愿地相互传颂他的事迹,称赞其功德,自然美名远扬。


       5.临终生人天道

       受了别解脱戒而没有犯戒,来世能投生人道和天道等善趣。


二 受持菩萨戒的功德利益
     利益一切有情的广大发心,能令戒律的力量大为增长。《受菩萨戒仪》载:“三皈五戒得人身,十善八斋生天报,持十戒、具足戒,出烦恼之爱河,得罗汉之圣果。受菩萨戒者,得于佛果。”《梵网经》中说,菩萨戒“是诸佛之本源,菩萨之根本”。居士从三皈五戒开始,次授八关斋戒、菩萨戒,受戒佛子如法纳受在家诸戒法,功德无比殊胜。

       据《梵网经》所载,受持菩萨戒有五种利益: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胜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

       此外,《受菩萨戒仪》中说,受持菩萨戒有八种殊胜:

       1.趋道殊胜:受菩萨戒,如大鹏举趐,一发心即超越六道轮回;小乘须回小向大方可。


       2.发心殊胜:一念发大悲智之心,即超小乘境界。

      3.福田殊胜:假使供养的阿罗汉人数充满南瞻部洲,也不如受菩萨戒的功德大。

       4.功德殊胜:受持菩萨戒,功德则如日光,无所不照,功德广大。

      5.灭罪殊胜:受持菩萨戒,设使破戒,由戒之威力,即使堕入恶道,受罪轻微。若堕地狱,作狱中王;若堕畜生,作畜生王;若堕鬼中,作鬼中王;若在人间,作人王国王;若在天中,作天中王。生生之处,不失王位。所以《菩萨璎珞经》说:“有犯名菩萨,有戒可破;无犯名外道,无戒可破故。”

       6.处胎殊胜:菩萨处胎时,常有天龙八部诸善神王守护。

       7.神通殊胜:能变大地为黄金七宝,搅长河为酥酪醍醐,能一念超百千世界,能一日度化百千众生。

       8.果报殊胜:生莲华藏海,证法性身,一得真常,永无退转。


       持戒的种种功德利益,数之不尽,一切还要行者亲身实践,才能体会。诚如佛陀在《遗教经》中明示:“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律),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


第二,不持戒和破戒的过患

       从世间角度来讲,戒律就是人们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如果人们不讲道德,国家没有法律,社会就会混乱。触犯法律的人肯定要蹲监狱受惩罚,身心都失去了自由。此外,如果我们的言行举止比较粗鄙,不符合社会规范,会遭到人们的厌恶,不愿意与我们相处。一个家庭里,夫妻某一方的言行举止很粗暴,虽然对方珍视婚姻,但久而久之也会心生厌烦。同样的,如果我们是上班族或经营公司,言行举止不调柔、没有礼貌,谁都不愿意与之合作。又如,在学佛的群体里,有的人特别喜欢探听传播与自己不相关的是非,结果往往导致团体混乱……这些都是不规范行为、没有约束自己的过患。


       所以,学佛首先要学会做人,人没有做好,基础都没有打好,便好高骛远、高攀大法是没有意义的。做人最起码就是要有得体的言行举止,并且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即使在家里,夫妻之间也要自我约束,相互尊重、彼此忠诚,不能太随意,否则,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矛盾。总之,戒律就是约束自己的准则,国有国法、教有教规,如果我们没有自我约束,举止行为毫无准则,就会害人害己,很难在社会上安身立命。


       从出世间的角度来讲,要学佛首先必须皈依,如果没有皈依,就永远没有机会出离轮回。皈依是三乘共同的,不管小乘、大乘和密乘,皈依了佛、法、僧三宝,如果不遵守皈依戒,便会失去皈依,皈依的所有功德也会消失。比如,皈依了佛陀,就不能再皈依世间天神外道,否则,我们心中的皈依就不存在了。没有了皈依的功德,失去了三宝的庇护,又如何去了脱生死!这是不守皈依戒的过患。


      从小乘佛教来讲,别解脱戒包括在家居士戒和出家戒,如果没有受持别解脱戒,等于没有对小乘佛法生起信心,也无法生起小乘佛法所有的功德,更不可能获得阿罗汉果,因为四谛十六行相这些法门,都是在受别解脱戒的基础上修持的。但若受了戒又破戒则有很大的过患,《四分律》中说,破别解脱戒有五种过患:


       1.自害

       如果守持清净的戒律,可以得到人天福报。犯了戒就会堕入三恶道,也就是自己害自己。


       2.为智者所责难或训斥

       如果有沙弥或者比丘破戒,圣者们都会规劝他,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训斥或者指责他,如果让圣者们这样做,是一种不善的业力,也有极大的过患。


       3.恶名远扬

       出家沙弥或比丘犯戒,除了自己,整个家族和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为之蒙羞、以之为耻,在藏区尤其是这样,因此会恶名远扬。


       4.临终生悔

       虽然我们犯戒或破戒的时候,可能没有感觉到不好,但在临死前肯定会心生罪恶感,负罪心会造成对中阴及来生的种种障碍。但为时已晚,人都要死了,后悔也于事无补。


       5.死堕恶趣

       死后堕入三恶道。破根本戒者,心中很难生起善法,今生就会感招短命、贫穷、诸事不顺、烦恼炽盛等果报。比如,我们受了居士戒或比丘戒,自己频频犯戒都毫不在意,尤其是破了根本戒也无忏悔之心,恶业就更加严重了。


       以上五点就是受别解脱戒后又犯戒的过患。下面我们再从大乘显宗的角度,来了解不受持菩萨戒及破戒的过患。  


       1.不持菩萨戒的过患

       如果没有发菩提心、受菩萨戒,就无法正确地去修持任何殊胜的大乘佛法,无论是中观还是唯识。所有大乘佛法的功德,乃至佛的果位都无法得到,大乘和小乘最核心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那么殊胜的六波罗蜜、离戏大空性等大乘佛法都无法修持,更不用说成佛了。


       《入中论》说:“若人折断戒律足,纵能布施享受用,终亦堕落恶趣中。”如果只有布施而无持戒,则不能获得清净的人天身。《持戒经》说:“人若不具眼,不能见色相,人若不持戒,不能见佛法。”若不持戒则不能与正法相遇。《持戒经》又说:“人若无足,何能行路?人若无戒,何能解脱?”一个人若不持守戒律,很难解脱三界轮回,短暂的安乐都难以获得,更无法证得究竟的大乐。


       2.破菩萨戒的过患

       破大乘菩萨戒的过患之严重,云登降措尊者在《知识总汇》中做了总结:“破菩萨戒有无量过患,归纳起来共有四条(三总堕、一别堕)。三总堕罪是:欺骗佛陀、欺骗众生、失坏誓言;犹如国王失去国政一样,失去菩萨戒后,会聚集一切暂时与究竟的不悦意,后世堕落恶趣,难以解脱。一别堕罪是:过往所造的菩萨善根都将失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