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嗔境断除实执
颂词曰:
诸苦如同梦子死
迷现执实诚疲惫
是故遭遇违缘时
视为幻相佛子行
颂词直解:
我们经历的所有痛苦,就像在梦中失去子女的情景一样,把迷乱的幻相执着为实有的存在,令我们疲惫不堪。所以,当我们遭遇违缘和痛苦的时候,将其视为如梦如幻的显现,这就是佛子的修行。
没有贪欲就没有嗔恨,一方面,贪求我们喜欢的;另一方面,憎恶我们不喜欢的,是贪欲的反面。当我们遭遇挫折时,由于太在意和执着而备感痛苦纠结,这就是嗔恨的对境。比如,生活中发生一些不如意的事情,事业遭遇小人作梗、进展不顺利,或者遭遇违缘、生病的时候,我们有时既恨别人也恨自己,常常怨天尤人,这既是一种痛苦,更是一种执着。当我们从实修胜义谛菩提心的定中出来,在日常生活中出现这些嗔恨的对境时,应该如何修持呢?
下面我们从执嗔境为实有的过患、嗔境的真相和促进证悟三个角度来讲授:
第一,执嗔境为实有的过患
我们在生活中的确会经历各种挫折和困窘,产生很多的痛苦。当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挫折与痛苦的真实相状时,就会沉迷其中,认定眼前的嗔境真实不虚,由执着带来很大的烦恼,结果会带来自他的痛苦甚至灾难。从医学常识的角度而言,经常累积嗔恨的负面能量,对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有的人因事业遇阻或感情受挫甚至想自杀,此类极端事件发生后,给自己和亲人造成难以磨灭的深重创伤。世事无常,类似这样的问题现在发生在别人身上,说不定某天可能就会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当我们受到挫折产生痛苦时,比如爱人移情别恋,我们自然会难以容忍,心生憎恶:“其他什么都可以原谅,就是这一点绝不能原谅!”凡夫不都是这样想的吗?一个人经常把嗔恨的情绪隐藏在心中,就很难去真正关心别人,发菩提心则更难。生活中的挫折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无法一一历数,但情感失意导致的嗔境却很典型,所以经论里也多有相关案例。
修行人面对这些嗔境,若不保持座上对空性智慧的闻思感受,失去正知正念,则无法提醒自己看清现象的虚幻性,认为嗔境是真实存在的,就会彻底迷失在嗔境之中,那么中观、空性、智慧、菩提心等,对我们而言只是经论上的文字和道理罢了,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人与法依旧是分离的。
第二,嗔境的真相
无论面临怎样的对境,特别是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哪怕是世间的常识都告诉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性去处理。但是,理性是要有基础的,没有认清嗔恨的真相之前,理性是奢侈品。首先要观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嗔境和挫折,应在自己的身上找问题的成因。例如,很多夫妻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因此争吵不休,时间长了就慢慢演变为相互嗔恨。身为修行人,我们永远不要从他人身上找原因,而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找到并明晰困难与挫折的原因和本质时,我们的怨恨与痛苦才能消融化解。
嗔境实际上是外缘的变化与自我的意愿冲突,令自我深感利益受到动摇而失去安全感,因此回馈以嗔怒。这实际上是虚幻不实的自我加固自己的又一伎俩。当我们对嗔境施以愤怒和仇视时,自我失控、无助,分别薪柴所生的嗔火,最终焚毁自他。
那么,应该怎样去面对嗔境呢?这里并不是讲将违缘转为道用,而是观修胜义谛菩提心出定之后的座下行持方法,所以此时必须从诸法自性空的角度去理解观修,任何困难与挫折的本质都是三轮体空的,不过是梦幻泡影。当我们遭遇违缘、经历嗔境,要认出其本质就像梦境。比如在梦中生了小孩,又因小孩的去世而无限悲伤痛苦。其实,梦中的小孩根本不存在,既没有生过,也没有死过,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才发觉这只不过是一场梦而已!但我们正处于梦境时却毫无觉知。同理,嗔境的本质是不存在的,依赖于各种条件才形成的嗔境最终必然会改变、消失,绝不会永远是当前这个样子,被困扰只是由于我们自己的实执。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和痛苦,也都是像梦一样的迷乱显现,由于执为真实而令自己徒增烦乱。从三轮体空的究竟角度讲,我们嗔恨的对境、我们自己以及嗔恨的情绪,这三者本身就是空性的,既没有产生过,没有住过,也没有灭过,不值得为此烦恼痛苦,甚至为此而送命。有了这样的认识,就能迅速减少我们的痛苦,并释缓心中强烈的烦恼情绪。
遇到棘手的嗔恨困境,不应逃避而要面对并接受事实,接受这个空性的事实后,由执着嗔境而引生的嗔苦自然就能放下。对任何嗔境都同样通过这种方式去看破它,看破了以后我们就能放下,并从实有的执着中出离。要知道,放下并不等于放弃,出离不等于出逃。要放下的是对事情的执着,而不是事情本身。因为一切烦恼与痛苦之源,并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我们心中认为外在事物真实存在的执着。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容易导致错误的理解,造成消极与逃避。当然,如果我们真的证悟了空性,就没有放下不放下的问题了。对圣者而言,一切都是空性的游舞,是利益众生的方便。
第三,促进证悟
对于资粮道和加行道的空性修行者,如果驾驭得好,嗔境会是逐步增长空性领悟的养料;如果自身的修持境界更高,达到加行道末际的阶段,嗔境更有可能成为自己开悟见道的促进剂。
有一个真实的事例,上师令弟子在嗔境当中见到了实相。纽舒龙多尊者是大圆满龙钦心髓传承的一位重要上师,有一次他和一位弟子在朝圣的路上遭遇抢劫,劫匪们不但抢了所有东西,还殴打纽舒龙多尊者。把东西劫走弟子还能安忍,但劫匪竟然殴打他的上师,这让他绝难忍受。怒不可遏的弟子开始回击,这位康巴壮汉打倒了几个劫匪。尊者对弟子痛殴劫匪显得非常气恼,抱住打红了眼的弟子并喝令他停手,同时,让弟子看着自己的嗔恨心。痛击劫匪时,强大的愤怒情绪已经彻底占据了他的心,其他一切分别杂念之流暂时阻断了,没有再干扰他。凭借他在座上修行空性的感受,加上富有经验的证悟上师,抓住这个因缘和合的良机,及时给予引导。于是,在当下的纯粹感受中契合了实相,这位弟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此全然改变了,过去曾经认为珍贵的事物,他再也不觉得珍贵了,别人对他的毁誉再也不会令他烦恼了。
如果没有经过贪嗔对境的历练和促进,行者也难以延续在一切状况中保持空性的体悟,最终也无法真正体验万法实相。总之,我们在修持胜义谛菩提心的日常生活中,每当遇到贪、嗔的对境时,要用以上两个颂词所讲的窍诀去解决,最根本的就是要从贪境和嗔境实有的执着中解脱出来。众生的一切痛苦都来自情绪,而情绪又来自分别,分别来自执着。执着虽然很多,总结起来就是两种——我执和法执。只有打破这二执,才能彻底断除轮回的根。轮回本身就是痛苦,投生到六道轮回中,不管我们流转在哪一道,都无可避免地要承受痛苦。所以,要彻底根除烦恼和痛苦,就必须随时随地设法粉碎二执。在认出幻境真相的前提下反复串习,这就是在出定时观修胜义谛菩提心的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