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出定于贪嗔境断除实执
胜义谛菩提心的修持分入定与出定两种状态进行:入定时修离戏无执,出定后断贪嗔实执。需要特别强调一下,同样是修持胜义谛菩提心,登地菩萨与凡夫的境界完全不同,登地菩萨所修的是究竟的胜义谛菩提心,而普通凡夫所修的是相似的胜义谛菩提心。资粮道和加行道行者出定的时候,由于前面在座上修法期间,已经思维抉择过一切万法的空性,下座后,以智慧的见地去看待一切事物的虚幻性就相对容易了,这时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一切问题的来源,是由于我们太当真了!把本来虚幻的事物认定是固有存在的。因此,行者在实修胜义谛菩提心出定时,修行重点是断除实执,我们会面临两大难题——自己内心的贪欲和嗔恨,而这也正是修行的切入点。所以,具体分两种状况对待:对贪境断除实执和对嗔境断除实执。
(1)贪境断除实执
颂词曰:
逢遇悦意对境时
视如夏季之彩虹
虽显美妙然无实
断除贪执佛子行
颂词直解:
当行者遇到令人愉悦的对境时,要视之为夏季天空中出现的彩虹,虽然它的显现异常美丽,但却是毫无实质的幻相。所以,断除对悦意事物的贪恋执着就是佛子的修行。
正如之前所讲的,世间山河大地、浩渺苍穹等各种事物,用中观五大因去抉择,根本就不存在固有本质。无始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这些事物是实有存在的,因而对它十分在意、执着不放,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如美妙的色法、悦耳的声音、自己喜欢的人或物等,或听到别人赞美的语言,轻易就迷失于其间,从而失去了正见,直接障碍了认识实相。所以,在禅修胜义谛菩提心出定的时候,我们应该以定中观修思维空性所引生的定解来认识贪境,将之视为虚幻的影像而断除执着。
需要注意的是,世俗谛菩提心的修法同样讲了对治贪欲和嗔恨,但那是针对修行人的普遍方法。相似胜义谛菩提心的修法针对的人群则不同,是已经到达资粮道和加行道但尚未见道的修行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生起贪欲的对境时,为了免于障碍证悟空性而采取的对治方法。
这里我们从执贪境为真实的过患、贪境的真相和促进证悟三个角度来讲授:
第一,执贪境为真实的过患
现代社会大多数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有严重的物质主义倾向,以追逐诸如权利、金钱、美色、享乐等名闻利养为目标,认为获得这些就是人生的成就,是幸福快乐的事情,于是尽其一生的努力去打拼,得到了就觉得快乐,失去了又感到痛苦,患得患失充满烦恼,直到人生的终点。无著菩萨在颂词中指出,这实际上就是执着地认定骗局是真实的。
为什么说现象是骗局呢?经论里都这么说,如果我们迷恋美色,喜欢一个人,就会非常在意他(她),认为能嫁给他或者能娶到她,长相厮守必定幸福快乐,可是在两个人相处的过程中,痛苦远大于快乐,但我们因为贪恋而失去了理智,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越贪着越深陷其中,为了得到对方,必须付出很多代价,烦恼忧愁也接踵而至。即使最终生活在一起,两个人的思想毕竟不可能一致,无可避免地磕磕碰碰,烦恼和痛苦自然无穷无尽,而且为了取悦对方和家庭,身、口、意就会造很多的业,所造的业只能是自己带走,来生难免不投生到三恶道中去。
贪欲虽然只是意识的感受,但面对贪境,我们若跟从五官的感受而认假为真,身心将彻底被束缚得不到解放。对贪境的执着不仅会引发各种各样的痛苦,而且有了贪执之后,身、口、意就会造很多的十不善业。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都有体会,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就因为被虚幻的贪境所束缚,为追逐贪欲的梦想目标而忙碌,即使在偶尔的休闲中,内心的渴求与担忧也是此起彼伏、片刻不宁。比如,我们经营企业打理生意,起初认为赚到一百万元就能解决自己人生的很多困境;真的赚到一百万元的时候,又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新的打算,于是一算账又希望再赚一千万元甚至更多,认为只有这样生活才会幸福安定。这种难以遏制的贪欲无穷无尽,如果不认清贪境的欺骗性,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成功”的光环背后肯定有很多悲惨的故事,虽然“成功人士”表面看起来很风光,但对“真实贪境”的追逐已经把他五花大绑,与内心的自由快乐绝缘,没有去除对贪境的实执,在世间法中都会带来这样的过患。从出世间的角度讲,对于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者,认为贪境是真实的,也成为他们证悟胜义谛菩提心的直接祸患。贪境当前若没能看破断除,会直接障碍我们生起菩提心和了悟空性智慧。那么脱离轮回了脱生死只是空谈,自己未能解脱,又怎能度化众生?!
总之,凡夫都有着贪名贪利、贪财贪色、贪吃贪睡的巨大潜力,欲壑难填,尽管每个人贪欲的表现不同,但贪欲的本质都一样——执幻为实,以此增添自我的安全感。如果不及早认识到贪境的虚幻不实,并对贪欲加以节制,即使我们拥有了整个南赡部洲的财富,可能还会想要其他三大洲里的财富。在贪欲的驱使下,永不满足地造业,永无止境地深陷轮回。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里讲道贪执的过患:“贪欲生众苦,害多福利少,如彼拖车牲,唯得数口草。”正在拉车的牛马停下来,只为了吃几口路边的青草,就会招来车夫的鞭打,这么小的一念贪欲,都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皮肉之苦,真是得不偿失。佛经中还有飞蛾扑火自取灭亡的比喻,飞蛾具有趋光的生理特性,这实际就是过去的贪欲所成的业力,使它对光非常执着,见光就飞过去,最终扑在灯火上断送了性命。我们对财、食、名、色、睡等世间五欲的执迷,又何尝不是如此,因贪而生、由贪而死,历经生老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等种种苦,被贪欲紧紧束缚在生死轮回之中得不到解脱,实际是被贪执的业力幻相所蒙骗。例如,我们在座上实修胜义谛菩提心时,需要禅定于闻思得来的空性见之上,时间越长越好,但无始以来的贪执习气太顽固,以至于一想到贪境都令我们难以安住。而下座后,面对贪境纷呈的花花世界,又没有延续对于一切万法空性的认识,依然执迷不悟,少许的空性知识在贪境面前被强大的习气打得落花流水。因此,作为实践胜义谛菩提心的佛子,为了避免证悟之路遭遇贪执的障碍,我们必须认出贪执的真相。
第二,贪境的真相
我们的贪欲要依靠外境和意识而产生,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一一对应,当内六根接触外六尘时,生起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由与生俱来的我执和法执为助缘,立即就会引生贪执,就会有喜欢好的、排斥不好的等各种分别念。能执着的就是心识,所执着的就是外境。以眼根对色尘为例,我们眼睛看到非常漂亮的女人,或者非常英俊的男人,根据眼睛的感知,认定这种“漂亮”或“英俊”是实实在在的,觉得一旦拥有就是真的幸福快乐,由此滋生贪欲,然后执着地想方设法得到她(他),造业也就随之开始了。所以,贪执生起的过程就是,眼睛等五根感知到外境美妙的色法,眼识把它传递给意识,眼识本身不起贪执,它只是起一个传递的作用,然后意识再去执着外境,生起想要得到的欲望以及指挥身体付诸行动等。
那么,贪境的真相是什么呢?前文用七相木车理论和中观五大因都做了抉择,无论是能执着的心识,还是所执着的贪境,都是因缘和合而暂时显现的事物,其本质并非固有实存,只是业力的错觉而已。所以,我们依靠眼、耳、鼻、舌、身所下的结论,都是错误的。把幻相当真才会心生贪执,结果是深陷骗局之中,为虚假的事物造作恶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烦恼。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世界是虚幻的,执着贪境是一种祸害。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实践佛法,对深爱的亲友都要看成怨敌吗?不能这样去理解!如果这样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虽然亲友、亲情的本质确如彩虹一样,有美丽的显现而无实质,但从我们感官的角度来说,这些显现都是无比真实的,由于这种相对的真实,所以我们还是有自己的责任:要对社会、对家庭、对公司成员负责;要去发展世间事业、养家糊口、孝敬父母、关心配偶和子女,这也是我们的义务。同时也要时常提醒自己,显现不会束缚我们,对显现的贪执才会将我们束缚。正如前文讲过,不要将二谛混淆,不能以世俗谛的观点看待胜义谛,也不能以胜义谛的观点来衡量世俗谛。
虽然诸法的本质是空性,但如果不依靠世俗谛的分别念,不经中观的逻辑推理分析,我们也不会了解贪执的真相。也就是说,不依靠世俗谛便无法证悟胜义谛。大成就者朗日塘巴尊者说:“了知诸法皆如幻,解脱贪执之束缚。”修胜义谛菩提心在出定的时候,也要延续万法如梦如幻的见解,从贪执中解脱出来。噶当派大师仲顿巴说:“如果不去认识三轮体空的真理,就会被对境所蒙骗。”贪执的实相就是三轮体空,诸法并不存在固有的本质。正如《华严经》所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我们自身包括一切外境,都是内心业力投射出来的幻相,我们因无明愚痴又去执着它,衍生种种贪欲与烦恼,本来没有烦恼我们却自寻烦恼。所以,在实修胜义谛菩提心下座后,要通过观修诸法如梦如幻断除贪执。如果真的对空性生起了定解,我们的烦恼和痛苦自然而然就会减少,不但不会影响做人、处事、修行,反而对自己帮助很大。通过这样不断地观修串习,当我们到达初地菩萨的境界时,自然就能亲自体验到万法如幻的真相,断除贪境实有的执着,而束缚自然解脱。
因此,佛子在登地前,出定实修胜义谛菩提心的时候,都必须以空性见来看透贪境,以排除证悟的障碍。
第三,促进证悟
贪境当前,若处理不好,贪欲还是难题,仍旧是行者证悟之路上跨不去的一个坎;若处理得当,则会成为行者证悟空性的促进能量。了解贪境如梦如幻无本质的真相之后,我们不会再排斥日常生活中的贪欲对境。如果排斥所谓“不好的”,同时又会生起一种所谓“好的”观念,这样一来,我们又再一次陷入了二元对立之中,这表示我执的业力染污再一次绑架了我们,证悟空性的路途又再一次延长了。所以,不迎接、不排斥,保持对贪境本性的空性见地,在修胜义谛菩提心出定时,视贪欲对境如梦如幻,其真实性也随之动摇。延续这些文字般若带来的智慧,以此修持削弱我执的力量,将对真实的证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驾驭了贪境的行者会觉得:幸好有贪境!
密勒日巴尊者在山间苦修时,曾获得八位天女供养天食,尊者当时对天女的言教,相信对诸位行者也大有裨益:“若真决心修正法,应观世间之妙乐,无非惑人之陷阱。应知此生诸逆缘,实为良伴助菩提……若得如意宝珠时,审慎降伏贪心炽,于一切时一切行,努力降伏自心魔。行住坐卧一切时,应观所现幻化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