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二十八课(一)怎样破除我执

(2018-09-06 14:31:29)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道次第

闻思修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二十八课(一)怎样破除我执

第二十八课(一)怎样破除我执

 

     无始以来至今,众生无穷无尽地流转在轮回中受苦受难,根源就是因为有我执。自我想方设法地证明“我”是实有存在的,这种迷执让众生产生了很多不切实际的欲望和荒谬的分别念,因而播种了无量的业因,造就了无尽的苦果!就这样,六道轮回里所有众生都背负着各自不同的别业和群体共业,演绎着一幕幕世间幻相,迷失其中,莫辨真假。


    要破除我执,首先要认清我执的法相或者说特点,那什么是我执的法相呢?我们对自我的执着,具有这样四种特点:


       ·恒常,即认为“我”是恒常实有的;

       ·独立,即认为“我”是独立存在的;

       ·唯一,即认为“我”与众不同、唯一存在;

       ·相续,即认为“我”从过去延续到现在、未来。

       这四种特点的核心,就是认为我是实有存在的。


   具体而言,我们一直想当然地认为,精神、肉体或二者结合的运作就是真实的“自 我”,这个“我”是不依赖于其他条件而独立存在的实体。相信轮回的人更进一步认为,这个“我”从前世来到今生,从今生去到来世,那个恒常不灭的“灵魂”就是我。总之,我们相信这个“我”是实有的、独立的,由生至死的相续过程中,有个恒常不变的,并按这种思维逻辑,固执地认定“我”的真实性。我们不假思索地认为,“我”建立在构成身心的五蕴之上,也就是执着精神是我,或执着肉体是我,或把精神和肉体的结合,即五蕴的聚合认定为真实的自我,秉持这种错误的观点,对这个虚幻不实的“我”呵护备至、珍惜有加。


   悲哀的是,众生对于这种错误的认知,几乎都没有详细地分析和观察过,即使历史上极少数哲学家曾探寻过这个问题,但都没有洞彻“我”的本质。比如,现代西方哲学的奠基人笛卡尔的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他认为“我”是一个独立于肉体、能思维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灵魂或精神实体,其实这就相当于执着精神为“我”。


   从出生到死亡,如果我们没有遇到善知识的引导,根本不会去花时间详细观察思考这个被大多数人漠视的问题。于是“我”坚实地存在于工作、娱乐、社交、应酬等世间幻相中,我们从未怀疑过自己,自我用种种散乱来刻意回避和掩盖事实的真相,不愿稍稍触及这个大谜团,因为自我实在没有勇气面对否定它存在感的威胁,我们也从未去观察、研究这个“自我”到底是怎样的,想当然地坚信“我”真实不虚地存在,况且眼见为实,一切都没问题!就这样“相安无事”地度过一生又一生。


  麦彭仁波切曾比喻:某人走进昏暗的屋子里,突然看到一根花绳,便错把它当成一条蛇,结果吓坏了自己。实际上,这只是自己的一种错觉,暗室里的那根花绳从来就不是蛇。在这根花绳上,蛇从来没有生过或住过,也从来没有灭过,仅仅是由于屋里光线昏暗而导致的一个错觉。同理,在五蕴上并不存在一个“我”,可是我们凭借眼睛等感官的结论,坚决认定有“我”!为了维护自我的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结果只是徒增烦恼。所以,为了结束无始以来由误解所带来的苦厄,我们有必要清醒地观察了解,看清事实真相,结束被自我欺骗的历史。


  要知道,五蕴本身就是由种种因缘和合才产生的,而且它们时时刻刻都在生灭变化的无常之中。正如佛陀在《五蕴譬喻经》中教导我们的:“观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时焰,诸行如芭蕉,诸识法如幻。”所谓五蕴也是一种幻相,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如果把如幻的五蕴比作花绳,执五蕴为我就等于错把花绳当蛇。同样,所谓的“灵魂”也是心识的一种幻相,在生死相续中有生灭、有变化,认为“我的灵魂”实有存在、永恒不灭,仍然是一种妄想执着。


  世间人的观念大多是落于常见和断见这两种极端,就像我们认为“我”是实有存在、永恒不变的,这就是常见;还有一些人认为没有因、没有果,人死了以后什么都不存在,这就是断见。若认同这两种极端观点,就无法了解生命的真相。之所以有这样的极端认识,就是因为坚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我”存在,这种看法根深蒂固,最直接的证明就是有我的眼睛、耳朵、鼻子、手脚、身体、思想……等现象的存在。有了“我”,就会产生各种各样执着的对境——“我所”:我的房子、我的车子、我的亲戚、我的父母、我的小孩等。


  凡夫受限于五官的认知,不可能自发地看清事实真相,因此而产生种种错误认知。所以,必须通过闻思佛法教理以达到正确的认知,才能破除执我为实的荒谬见地,逐步灭除我们所有的痛苦和烦恼,从轮回的幻相中解脱。因此,认清自我的真相,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要认清“我”的真相,就必需通过闻思修行,用中观正见的智慧宝剑,斩断谬见和妄念的毒树,这个过程就是修行之道。没有真实掌握正见之前,仅仅在佛堂里坐着什么都不想,那是发呆而非修行,因为不知道修行目标在哪里,就像一个人拿着弓箭,却不知道标靶在哪里就随便乱放箭,那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离了脱生死、离成佛仍旧遥不可及。


  我们执“我”为实有的错误观点根深蒂固,要破除它就必须要用智慧的逻辑去分析和认清这个“我”。如果“我”是存在的,那么是如何存在的呢?又以哪种方式存在?是在肉体和精神上存在?还是在肉体和精神之外存在?五蕴与我之间的关系,以世人的常识和智力水平能想到的所有关联方式,或者是说“自我”的存在方式,归纳起来有七种。


  在古代,牛马拉的木车是最常见的交通运输工具,过去的中观论师非常高明,他们运用妇孺皆知的木车来比喻我们的身体和精神:用“车”这个概念来代表我们现在认为实有的“我”,它的零部件就代表五蕴,并运用了七种比喻来进行逻辑论证,推理过程通俗易懂,可是所传达的信息却很深奥,将自我存在的方式一一予以否定之后,得到的结果就是人无我,以此破除人我执。如果不借助比喻,又未经闻思这些中观正理,凡夫不可能自发地发现自我不存在,绝大多数人也无法用更直接的办法去了解人无我。


  龙树菩萨等中观论师们依据佛经,在《中观根本慧论》中总结了五项破除我执的推理方法,后来的月称菩萨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两项,形成了著名的“七相木车理论”,简称“七相论”,在中观论著和破除我执的实修中常被运用。《入中论》第六品中,月称菩萨是这么描述“七相木车论”的:“如不许车异支分,亦非不异非有支,不依支分非支依,非唯积聚复非形。”其中“非唯积聚复非形”,就是月称菩萨增加的两种推理方法。七相论认为,对一辆车而言,如果没有车架、车轮、车厢、轴承等零部件,根本就不会有所谓车的存在;然而,车却并不是那些零部件;既不是车具备那些零部件,也不是那些零部件具备车;车不依于零部件而存在,零部件也不依于车才能存在;车并不是零部件的简单堆聚体,也不是那些零部件堆聚的形状。简而言之就是:不一、不异、不依附、不被依附、不相互具备、非聚集、非形状。用这七种推理抉择的方式来否定“我”的存在,同时证明“我执”是毫无理性的固执己见。这七项逻辑直接抉择了轮回众生最实际的问题。从结论来理解比较容易一些,我们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人无我”——我并不存在。也可以从否定的方面来理解,但那样思考稍微有点困难,所以我们选择从结论的角度来阐述这七种方法。


  在论证和思维“我”的过程中,我们要明确这样的理念:从名言量的角度而言,在不加分析的时候,车和我的真实性是无可否认的,所有人都公认“我”“蕴”“身”“零部件”等现象的存在,这一点,生活在业力世间的我们都不必否认。我们要做的是,随顺世间人粗重的感知能力,把因缘暂时和合的五蕴,标识为“我”的假名,以书为例,您手中的这本书只是在油墨、纸张、装订的胶水和线绳的基础上才被命名为“书”的。这本书既不能说是纸张、油墨、胶水,也不能说不是,还不能说是纸张、油墨、胶水的组合,它仅仅是在此基础上安立的一个“书”的假名而已。书是这样,车也是这样,所谓的“我”也是这样。标以这种假名的意义在于,能顺畅地与人沟通,也因此能足够清醒地认知自己,因为那是相对的真实状态。认知这种相对的真实,意味着清醒地了解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是何等根基、需要什么方法可以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更有意义,在此基础上能够更进一步地体悟绝对的真实。基于此,从名言量的角度而言没有必要破显现,我们不否认世间共同认可的事物。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如果从胜义量的角度来深究,任何我们执为实有的事物,都找不到其固有不变的本性。一旦加以客观分析就不难发现,在五蕴暂时组合的肉体和精神中,根本找不到一个固有实存的“我”。这是绝对的真实状态,即一切有情众生的本初状态。人们只是为了便于沟通而安立“车”和“我”的名词概念。但是,从胜义量的角度而言,车和我一样都不具有真实性。了解到“我”根本不存在的时候,就如同见到“绳子并不是蛇”或“根本没有蛇”一样,这就是“无我”正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