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云飞月1999
云飞月199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376
  • 关注人气:5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二十七课(一)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

(2018-09-05 11:10:30)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道次第

闻思修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二十七课(一)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


三、破有无生因


       中观五大因的第三项逻辑:破有无生因,是从果的角度来观察诸法,抉择万法不灭,即抉择万法的“果”无自性,从而推翻凡夫对于诸法实有存在的执着。


       世间凡夫通常都认为果是实有存在的,既然存在就应该有其产生的方式,要么是果先有而生果,要么是果先无而后生果,果的这两种产生的方式称为“有无生”。无论哪一种产生方式,都是建立在“诸法实有存在”的基础上。对此观点进行分析推理并逐一破除的中观正理,称为“破有无生因”。这项逻辑是针对凡夫认为事物有生就有灭的谬见,用胜义理论加以观察之后得知,任何一种生果的方式都不成立,从而抉择不灭,以此破除凡夫执着“诸法有灭”的谬见。


       破有无生因的推理方法,其核心思路是:各种事物的显现,离于有生和无生,无实有自性。也就是说,果已经有了就没必要再产生,果原来没有也不可能无中生有,如镜中影像虚幻不实。


       这一逻辑在经论中多有讲授,如《中观根本慧论》讲:“有法不应生,无亦不能生。”意思是说,一个事物(果法)若已经存在,就不必再产生了;果法若没有,则永远不可能生,就像石女的儿子或兔子的角。《十二门论》中也说道:“先有则不生,先无亦不生,有无亦不生,谁当有生者。”所以,破有无生因其实就是要抉择:果的本体在没有出生之前有没有存在?果是已经有了才产生的,还是果先没有而后才产生的?下面我们就来逐一分析:

 

·破果先有而后生果

       如果实有的果法已经存在,何必还需要再产生呢?正如前文金刚屑因破除自生所分析的那样,果先有而后生果有三个过失:


       1、无义生。正如喜马拉雅山已经有了不需要再产生;青稞已经有了就不需要再生;婴儿已经有了就不必要再出生。“果已经先有了而后才产生”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不可能出现的谬论。《中观四百论》第十一品中也说道:“若执果先有,造宫舍严具,柱等则唐捐,果先无亦尔。”意思是,如果执着果法先已存在,那么人们建造宫殿、房舍、庄严柱子等,都成了徒劳无义的无用功。


       2、无穷生。“果先有而生果”意味着会无穷尽地产生,果将变得很多。有了果还要生果,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无止境地产生,果的产生就停不下来,这与因缘和合生果的客观事实不符。例如,婴儿需要有父亲、母亲、妊娠、营养等因素结合才能产生,而不可能时时刻刻都在生。同理,山河大地、草木谷物等任何事物都一样。


       3、无变化。产生意味着变化,既然果实有存在就不可能变化,无论何时何地都永恒存在,“果先有而生果”就成为常见。


       基于上述理由,果先有而生果不成立。

 

·破果先无而后生果

       若果之前没有而随后才产生,这种产生的方式有明显的过失:虚无却可以产生实有物质。就像认为“现在我们没有任何种子,也不需要其他条件,秋后自然就会长出瓜果蔬菜”。然而,没有人相信一个不存在的事物能凭空产生实有的事物,这种无中生有要是能成立,兔子也能长角、没有生育功能的女人也能生儿子。


       破除果先无而后生果的理由如下:要产生果必须要有成因对结果发生作用,如果因对果没有作用,那么“以因生果”的名称和意义,都不可能存在。因对果的作用,可以从“因果同时”和“因先果后”两种情况进行观察:


       、如果是因果同时的情况,由于因是观待果而建立的,果没有形成的时候,因也不成立,这意味着没有任何事物作为能产生果的作者;而且,因成立的时候,果也已经成立了,这意味着因没有必要对果产生任何作用。所以,因果同时的方式不成立。


       、如果是因先果后的情况,在因出现的时候,果并不存在,因和果二者没有接触,彼此毫无关系,面对这样的虚无,因也起不到能生的作用,不能把虚无的状况变成实有,诚如《入菩萨行》所说:“纵以亿万因,无不变成有。”所以,因先果后的方式不成立。


       用胜义量观察,因不会对果产生任何作用。但是,从名言量而言,有什么样的因显现,就会有什么样的果显现,这种现象我们不必否定,除了给它安立“缘起而产生”之名以外,用胜义量的理论再怎么观察,因先果后的情况也是无法成立的。  


       既然一切因果现象在胜义中皆不成立,那么,我们对感知中的世界万物、眼前清楚显现的这些果法又作何解释呢?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这么回答:“譬如幻化象,无来亦无去,唯心愚痴尔,实则无所住;世间如幻化,无来亦无去,唯心愚痴尔,实则无所住。”在古印度,人们都了解幻师幻化出来的大象和马匹虚妄不实,因为幻化象马并不是从哪一个地方产生的,找不到开始的来处,随着咒力的消失而不知所终,在显现时也只是幻师对着石头、木块念咒,除此之外并没有其他事物,那些幻化的象马只不过是忽然间的幻现罢了。世上一切存在的事物,他们显现生、住、灭的情况,本质上和幻术相同,最初产生时,并没有从任何地方新生;在显现的当下,也是依众生各自不同的业力习气而显现不同的相状,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自性,只是众生因无明而导致生灭来去的错觉罢了。


       因此,在学习空性时一定要知道,中观正理所破的是众生内心认为诸法实有的执着,并不是为了破现象。有些初学者误以为研究中观空性是为了破除一切,所以排拒所有事物,甚至极端地认为山河大地都要空掉!其实,现象并不需要破,对众生而言也破不了,这是众生的业力使然。内外显现的一切法无一不是如此,只要还存在能取所取的分别习气,在我们的境界中仍旧会显现种种现象。要破现象唯一的方法是消除业障,当内心实证到空性境界时,一切也就随之转化了,自己的业力习气消尽之后,二元对立的世界自然不再显现,菩萨安住于胜义境界时,不会呈现众生眼中的世界,众生境界中的显现也没有去到任何地方,只是在离于二元的智慧境界中不显现而已。所以,诸法本性空、无实有、如梦如幻。


四、破四句生因


       破四句生因是对万法的因和果同时进行观察的逻辑方法,抉择诸法无因无果。核心思路是:诸法无自性,因为离于四种生,如镜中影像虚幻不实。


       凡夫认为依靠实有因能产生实有果,因生果的方式归纳起来只有四种:一因生一果、一因生多果、多因生一果、多因生多果,这就是“四句生”。破除四句生的中观正理,称为“破四句生因”。以此逻辑推理,能破除“实有因生实有果”的谬见。


       如果未经中观逻辑推理的方式去抉择,凡夫从生下来就默认了诸法实有,即由实有的因能产生实有的果——因能生果。这种谬见正是造成我们执幻为实、痛苦轮回的深层原因。所以,粉碎这种谬见就尤为重要了。中观论师为利益众生,从因和果两个角度共同进行观察一切事物,抉择因和果之间的四种关联方式是否成立。


·破一因生一果

       破一因生一果的理由是:因和果都是多种的。


       如果一因生一果成立,情况就应该是:只要有一个成因,不需要聚集各种条件就可以产生一个独立的结果。这种见地漏洞明显,而且和“众缘聚合能生诸果”的常识相违背。为什么呢?仍然以茶杯为例,制造茶杯的时候,陶土作为原料是成因,但仅有一堆原料根本不足以产生茶杯。除此之外,还要具备很多种元素,如水、制造者、工具、火和窑等各种条件,并在适当的温度下烧制而成。显然,这些因明显不止一个。再说,作为果法的茶杯,本身也由很多部分构成,并不只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可以分出很多部分:上下左右的杯体、杯盖、内外的色泽、纹饰等众多的果。


       所以,一因生一果不成立。

 

·破一因生多果

       破一因生多果的理由是:一个因产生了一个果之后,其他的果就变成无因生了。


       如果一因生多果成立,情况就应该是:只要有一个成因,就可以产生多个独立的果了。这种见地也同样站不住脚。具体分析:茶杯的杯体、结构纹路、色泽、质感等多种特性,其中任何一个特征(果),肯定都有其产生的因。如果茶杯是陶土一个因产生的,这众多的果则找不到成因。因为杯体的因是陶土,其余的特征(果):结构纹路、色泽、表面质地、内部质地、杯盖等从何产生?由于没有其他不同的因,就只有陶土一个因,很明显这些果法就变成无因而生了。

所以,一因生多果不成立。

 

·破多因生一果

       破多因生一果的理由是:多种的因产生了一个果之后,其他的果就没有产生的因了,或者没有其他的果了。


       如果多因生一果成立,情况就应该是:只要有多个成因,就可以产生一个独立的果了。我们具体来分析这种见地:事实是,诸多不同的因,并非只产生一个果。同样以茶杯为例,陶土、匠人、水、火等因中,陶土是产生杯体的因之一,水是产生黏性的因之一,火是产生硬度的因之一……众多的成因和合最后产生了茶杯,但最终并不是只产生了一个果,而是产生了多个果。因为茶杯是由多个果法构成的综合体,并非独立的一个果法:陶土制成了茶杯的杯体、水使得陶土具有粘性而保持形状、火的焚烧使杯子有足够的硬度、不同的温度使得同一茶杯的不同部位有了色差。如果产生茶杯的众多成因只生成某一个果,不是其他各项果没有成因,就是没有其他的果了。同理可以推及一切事物,都不能成立一体实有的果。


       所以,多因生一果不成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