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现与空性
万物的显现并不意味着其本质是实有存在的,我们以迷乱妄见执着为“有”的事物,比如山河大地、花瓶、茶杯等诸法,无论大与小、细与粗等,包括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显现,都是五种感官和分别心去感知的错觉,而且都认定那就是事物的真相。如果仔细地用五大因去观察分析就会发现,所有法执的源头,都来自感官的错判,由于眼、耳、鼻、舌的感知能力极其有限,以感官为标准,得到的结论也是不全面的,就像醉汉看到房子在眼前旋转,其实房子并没有转动。同样的,轮回和涅槃所显现的一切万法,通过中观正理公正地去分析观察,用五大因中任何一种推理方法,都可以证明依五官的结论是错谬的,凡夫的见地根本就不可能成立,就连最小的微尘都不是实存的。
虽然用中观的逻辑推理根本找不到一个实存的东西,可是在我们眼前实实在在所看到的事物,与它不是真实存在的结论并不相违,空性不会和显现相违背,即“现空无二”。因为凡夫由业力所成的眼识和外物投射,就像水中月影一样如梦如幻。
既然诸法的本质并不存在,既然“色即是空”,我们之所以还看得到、感知得到,是因为众生受业力所生感官的限制,在业力还没有消尽之前,只能用业力之眼看到业力世间。所谓业力就是心中的执着意识、意念,由此投射出一切万法,正因为万法唯心造,在没有断除业力之前,所感知到的世界只是业力世间,其本质虽然不存在,但对依业力而出生的众生而言,谁都无法否认其真实性,在众生的眼中,看得见的就是看得见,这种相对的真实是业力众生的真实,我们不必否认,世俗众生怎么认为,我们也这样认为,佛陀和龙树菩萨也如是说。
中观推理正是建立在业力众生共同承认的世俗现象上,称为“名言共许”,以此作为语言文字的沟通基础,然后运用中观正理观察,推翻凡夫对世俗现象的实有执着。因为在名言量层面不能对事物的真相下结论,只有用胜义量才能探寻事物的实相。正如《三摩地王经》所说:“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月称论师也说:“若许世间是正量,世见真实圣何为?所修圣道复何用?愚人为量亦非理。”比如黄疸病人看白海螺,看到的却是黄海螺,病人只能依靠眼睛所见来认知世界,他当然坚持所见是黄色的,这是看不到实相的悲哀。做梦者不会怀疑梦境中经历苦乐的真实性,但如果我们客观实际地加以分析——梦是从何产生?住留在哪里?去向何处?就会发现梦中的情景在现实中既没有生过、住过,也没有灭过,只是幻觉。像暗室中的花绳,令人产生错觉,误认为那是一条蛇,实际在这根花绳上,蛇根本不存在,既没有产生过、没有住过,也没有灭过,事实就是如此。
佛子在回归之道上,必须学习推翻法执的方法,对中观正理生起定解,这对重塑正确的世界观极为重要!
了解空性义并非证悟空性
没有通过大量的思维肯定不会了解空性,但是有的人在闻思般若经论以后,对远离四边戏论的空性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时,就误以为自己明心见性、已经开悟了。其实,了解和证悟二者有着本质的不同,通过闻思得到的见解,是依靠语言文字去分析观察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空性本身。对于执着的对境(法我)不成立的事实,我们用中观的正理进行抉择,推翻四种边见之后,只是从道理上明白了法无我而已,这称为法无我的正见,是一种通过闻思而获得的文字般若,资粮道或加行道行者就会获得这种见解,但这并不是原发的智慧,更不是究竟的实相,这种相似的胜义谛菩提心虽然能认清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执着习气,但不是证悟空性,就不能彻底摧毁二执,如同太阳没有升起就不会有阳光,夜晚没有开灯黑暗也不会消失。
要真实了悟实相般若,必须依靠实修来获得,若非实修,不可能获得空性慧。仅仅通过语言文字或者理论说教,是不可能证得缘起性空的。就像面对一桌丰盛的大餐,厨师给我们介绍之后,我们也能大概想象出菜肴的味道,但那仅仅是一种概念而已,个中酸甜苦辣等实际滋味,若不去亲自品尝,并不能真正体验到,这种体验并不是别人能给我们介绍的。仅仅以有限的世俗经验和分别心获得的中观见解,并不是亲见远离戏论的自证智慧,正如过去的禅宗大师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同理,我们想要证悟空性,不可能通过语言文字或者某个人的描述就能达成,必须通过自己的观修一点点契入空性,经过菩提五道一步步证悟空性,对空性了悟得越深广,对所知障的削弱就越彻底,最后摧毁所知障的时候,法执就没有了所依之处,一旦实际证得了二无我,生命便回归到了最原始的光明寂静状态。
但是,不依靠语言的描述或者不通过教理引导,一味盲修瞎练也不可能证悟。当前不容忽视的现状是:不少人自认为有不错的悟性,仅凭自己收集的相关资讯为引导,盲修瞎练“观修空性”,一旦这样误入歧途,证悟就遥不可及了。所谓修空性,就是安住在空性正见之中,如果连空性的见解都模糊不清,在迷惑中遑论安住?所以,修持空性的前提是必须先系统地了解空性正见。
在具体阐述五大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两个相关的专用名词:“名言量”和“胜义量”。
名言量是判断世俗现象无误的标准和准则,即观察名言现象的无错谬心,也就是对名言现象的体性无误的了知。比如,虚妄的世间有山河大地,你也直接见到了山河大地,这个眼识无误的了知就叫名言量,像这样无误认知名言现象的现量和比量,都属名言量。
其中,“名言”是现前现象的名称和言说,如杯子、房子、山河、大地等一切五官能感知的现象,从真实状况而言就只是一个名词,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例如,所谓的“杯子”只是标签,没有实际固定的本质,杯子就是名言;所谓山也只是名言标签,没有实存的本质;青、黄、赤、白也都只是名言;一切因缘和合的现象都只是名言。名言所描述的只是虚相,除了一个假名之外,在真实状态中一无所有。
“量”就是无欺的心。
名言量的因即是证明世间共同认可事物的理由和论证方法。
“胜义量”指无误衡量胜义的心,包括现量和比量。五大因和七相论都是胜义量的因。“胜义”是指殊胜圣智的行境,即圣者智慧所见的真实体性或者真实相状。而妄识所见的只是世俗虚妄的法、虚妄的相,超出世俗虚妄的就是胜义或者第一义。
从名言量的角度而言,一切现象显现在不加抉择的情况下,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能善加学习和利用这些世俗智慧,就能完善和驾驭世间的辨析力和福报,而且我们正身处的有序而精密的社会,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使用得当的世间现象,能促进我们在出世间修持方面的进展。
但从胜义量的角度来说,一切现象的真实性是经不起检验的,万事万物并不存在固有的本性,有的只是人类便于沟通而赋予的各种假名而已。针对众生的根本执着而产生的轮回痛苦,佛子有必要做出抉择,了解其虚幻性,这是断除轮回的基础。
下面介绍如何从道理上破除对法的执着。大乘中观宗认识事物实相的方式,既不靠信仰也不靠崇拜,而是靠智慧的观察。运用中观的逻辑方式,自己去抉择事物的本质。通过学习中观应成派和自续派共同使用的“五大因”,并用这五项抉择的逻辑来观察凡夫所执着的对境,推翻感官带给我们的错觉和错误的结论,最终抉择到的就是法无我,并依此训练摧毁对法的执着。
五大因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中观各派从事物的不同角度来进行的观察和推理,证明诸法本质是空性的五种理由。由此推翻我们认为诸法或现象实存的观念。这种抉择法无我的逻辑叫作因,是因明学的专有名词。只要运用五个因的任何一项都可以抉择一切万法无自性,即法无我。五大因分别是:金刚屑因、离一多因、破有无生因、破四句生因、大缘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