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破除二执的利益
破除二执的利益体现在生活中,就是能够令我们养成很好的心态,为人处事会很有弹性,轻易不批评、不抱怨、不指责;会多鼓励、多表扬、多赞美,自然就会成为一个受社会大众欢迎的人。如果你想让你的亲友更加优秀,对他们应该多加激励和赞美,即使的确有不足之处,给他们建议的时候,也要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其实,给建议的时候,以赞美为润滑剂的方式是很重要的。赞美不同于吹捧,发自内心的赞美是很容易被人接受的,因为这种无我、真诚、完全不带有个人目的性的赞美特别有力量。
破除二执的利益还体现在佛子的修行中,能消除阻碍我们正确认识自己以及世界的障碍。不论是认为“自我实有存在”的我执,还是认为“一切万法实有存在”的法执,运用佛陀的教法有多种途径可以揭示其真相。其中,大乘显宗传统上最直接的途径就是中观正理,一旦通过七相木车理论或者五大因的逻辑来推理,就会发现我们一直苦苦执着的一切,竟然根本不存在!这一切都经不起仔细的分析检验。当我们运用佛法智慧逐一剖析或破除所执对境的时候,就像一层层地剥开洋葱皮一样,最后发现里面并没有剩下一个实物,并没有一个我们的分别心能执着的对境。这就对万法实相有了初步的认识,当然这还不是已经实际证悟的境界。
了解并实际证悟空性的目的,对小乘行者而言是为了自己解脱生死轮回;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来讲,证悟空性的目的是为了利益无量的众生,并不只是为了自己成佛,因此大乘行者要慈悲与智慧双修。证悟了空性,我执和法执自然就会消灭,实际上就能直接利益众生;如果不证悟空性,始终陷于我执之中,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不可能完全无私地、无条件地付出,而自私自利的念头则无法完全断除,也必然会阻碍我们脱离轮回。因此,对一个誓愿令自他一切众生都成佛的人而言,断除我执和法执是唯一的努力方向。
对于推翻二执之后的状态,释迦牟尼佛讲过:“无有我与我所等执着的众生,必能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证悟二无我即缘起性空的般若波罗蜜多,通俗地讲就是见到诸法的实相,也就是我们的本性如来藏,经过努力修持,最终彻底超越二元对立。《现观庄严论》里讲道,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是诸佛之母,因为过去、现在、未来的佛都是依靠般若智慧而成就的,这就是它的殊胜功德利益。
经论里都曾讲,无论一个人对于空性的认识程度如何,哪怕仅仅听闻过中观、缘起性空的正理,就已经彻底动摇了轮回的根——长久以来一直控制着我们的我执和法执,终于受到了致命的质疑。这就像把一件衣服放入强酸里浸泡后再拿出来,表面上这件衣服还是完整的,实际上它的纤维都已经断裂了,只要稍微用力触碰,这件衣服很容易支离破碎。虽然现在我执和法执,从表面上看起来挺强大、挺坚固的,自我和一切现象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但如果用中观正理去分析,实际上根本经不起智慧逻辑的推敲,很快就会证明这一切虚幻无实、无可执着。
以佛法正理去探究生命的实相,既不是为了研究某种高深的学术理论,也不是进行一番哲思之后就可以把法本束之高阁。实际上,对空性实相的探索与认知,是为了实际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让我们面临生命中形形色色层出不穷的难题或困境时,以全新的视角去重新面对。这是因为,我们的人生态度通过闻思空性已经悄然发生了巨变,我们已经初步了解到了事物另一层面的意义,这让我们平时常常挂在嘴边的“放下”有了最理性的依据。我们的生活会变得轻松很多,不再夸张地认为眼前的处境严重到仿佛身处世界末日。处事风格也会变得很有弹性,不再像过往那般冥顽不化、固执己见,这种弹性与随和会春风化雨般给周遭的人带来正面的积极影响。
大乘佛教高深细密的理论,并不一定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关注点的差异,决定了每个人追求的方向是不同的。在这个世界上,人们最关注的是自己周遭的现象,努力使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是大多数人的目标。所以,教导弃恶扬善、言行符合道德规范以获得人天善果为主的人天乘佛法,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但这不是佛法的最终目标,而我们现在有幸闻思的是上士道中胜义谛菩提心的修法:入定修离戏无执,其根本目的就是要破除我执和法执,从而回归到生命最原始的本然状态。无论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和接受,无疑都会推动我们进行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项思考,重新建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根本上扭转我们的生命取向。
我们的一切修持,无论是念佛号、持本尊咒语、念经、修五加行等,还是戒杀放生、修庙塑佛像,或是修八关斋戒、做烟供火供等……不一而足,我们都认为这些富有宗教色彩的行为本身就是修行,但往往却忽略了要击中的标靶——看清事物真相、破除执着、证得二无我。尽管所做的外在修行是有功德的,但如果没有找到靶心,虽然做了很多,成佛仍然离我们是那么遥远。
所以,要证得胜义谛菩提心的任何修行,除了要用慈悲心摄持以外,更要用佛法智慧认出二执,我们的修持才能明确指向真正的目标——断除轮回。其关键的核心就是破除这两种执着,越是精进离成佛就越近。这样的修行就变得很有意义了!毕竟,看准靶心再将箭射过去,射中靶心是迟早的事。最起码我们会生活得淡定从容、开阔豁达。
总之,所有世俗谛菩提心的修持,都是为了帮助证悟胜义谛菩提心,要超越二元对立,就必须颠覆二执。如果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明确这个标靶的前提下而为,目标和方向都清晰无误,那么我们距离成佛也就不远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