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执,病患者会偏执地认可某种治疗方法或药物,不愿听从良医的意见,导致病情加重;厨师如果只是站在自己个人主观的角度,认为自己喜欢辣味,别人也都理所应当喜欢辣,无疑就是一个失败的厨师;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也是一个淋漓尽致地展现我执的舞台,把对自我观点的执着诠释为“父爱”或“母爱”,认为子女就应该对父母的意愿言听计从,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爱”只是一个华丽的包装盒,里面装的是控制欲、占有欲和功利心。很多人逼子女学这学那,要求成绩达到多少,等等,这样做有的是为了弥补自己曾经的遗憾;有的是为了自己的面子等,并非根据小孩的情况因势利导。这样做往往会引发小孩的逆反心理,播下由爱生恨的种子,导致子女和父母反目不和。在这种所谓“爱”的驱动下,所作所为被自我神圣化和正义化,我们从来没有审视自己,更没有意识到,自己对父母、配偶、子女、亲友的爱,充满了我执的杂质,其实是要借这些“爱”来证实自我的存在感,获得安全感和成就感。这种自私的“爱”令人窒息,既令他人感受不到美好,自己也并不会因此而得到幸福。
这样说并不是排斥爱,因为我们身为轮回凡夫,仍然需要爱和被爱,但在究竟的目标上,在爱的当下,我们要清楚爱的本质而非迷失于我法二执之中,这样才能将狭隘的贪执升华为广阔宏大的慈悲,从而达至自利利他。
有些人标榜自己心直口快,其实是根本不懂得也不愿意去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不管对方听了是否能接受,只图口舌之快。一方面是我执在作怪,另一方面是没有慈悲心。我执和法执本来就是偏离智慧实相的状态,因此自我的观点从一出生就是错误的,这不仅是一时一世,而是无始以来的错误。每一个众生都是我执的修持大师,经过累世的自我“修持”,其结果是越来越偏离真相,越活越不知我是谁,不知生命的真正意义究竟是什么。
在世俗生活中如此,在修行中也会将我执的习性带进来,我们总是秉持着自我的成见与概念去闻思修佛法,自我擅长将经论的意义曲解,甚至能将经论佛语篡改得符合自己的臆想。对于要学什么,依止什么样的上师,以及如何与善知识相处,应从善知识那里得到些什么,自我早就有自己的一套既定看法。比如,认为只要皈依学佛,就一定得到快乐、得到宁静的心、得到超越大众的智慧、得到健康和财富……得到任何想得到的一切。这种“通过学佛就能得到”的观念,其实是佛子要超越轮回最难克服的障碍之一。
法执的最大危害在于障碍获得遍智。认为事物具有真实性,真实的坚固或脆弱、真实的美好或丑恶、真实的富裕或贫穷……所以,众生相信只要拥有了好的、避免了不好的,就能让自己平安无事。坚固的法执让我们发自内心地认定三轮不空,在迷恋的事物间沉浮,一生都被财物、田宅、权力、美名等外物所困。贪爱美色者认为享受贪欲的自己、美色、纵欲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而且愉悦身心,因而色令智昏;贪执钱财者认为收集钱财的自己、钱财、聚财的过程是实实在在的,而且快乐舒心,因而财迷心窍;恋物癖者认为能欣赏的自己、所迷恋的对境、把玩的过程真实不虚并赋予其所谓的文化内涵,因而玩物丧志;追逐权利者认为掌权的自己、权利、用权的过程真实可靠并恣意享受权利带来的优越感,因而倒行逆施……无论各人的想法有多么的不同,所执着的对境多么五花八门,法执最终只会是同一个结果——令无明众生迷失其间。如果不懂转为道用的方法,或者更高层次的断除实执之法,我们将成为一切现象的奴隶。在家人受困于情欲、家庭、事业,出家人则受困于庙宇、教派、施主,无论任何一个众生,都因为法执迷失在世界里,无法证得遍智佛陀的果位。
迷失于二执带来迷惑的见解和心智,固执己见,没有出离心,总是坚持以自己的观念去看待事物。所以,当好机会放到他的面前时,他会说“不”,却对坏机会张开双臂,原因就只是“我”认为不对。稍不如意,就为一点小事情跟别人产生纠纷。才刚刚开始接触佛法,自己都不甚了解,就急于向别人兜售自己的信仰,表面上是“弘扬佛法”,实际上却是追求自我认同。太多的事实证明,在没有证悟一切万法的本性之前,我们的任何见解都是以分别心做出的判断和抉择,因此都是不正确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时都能体会到这种漂浮不定的意念。我们内心常常出现这样的纠结:早上认为是十拿九稳、百分之百正确的事情,到了下午,又觉得不够确定;昨天觉得是正确的,今天又觉得不正确了;同一事件今天的看法是正面的,过些日子又成了负面的了,这就是无明。可见我们的见解是不可靠的,不但用佛法的逻辑推理方法可以检验,就连在世间法当中,也很容易证实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判断都是错误的。比如,我们要选择一个居所,综合分析后做出一个认为正确的选择,入住一两年后,再看当初的选择却觉得问题层出不穷;上半生思维敏捷的时候认定的正确选择,到了晚年就觉得那是年少轻狂之举,十分荒唐可笑、毫无价值。之所以这样否定当初自认为正确的选择,就是因为万事万物都在时刻不停息的变迁之中,现在的种种条件因缘都和当初大相径庭,以当前的眼光和概念再去看,当然不正确了。由此可知,无常的世间法中没有绝对的正确。
有些人在稍微接触到出离心和空性的理论之后,就会忧郁地断定:既然什么都是不正确的,那就干脆什么都不做不管,得过且过吧!其实,这是还没有领会空性或胜义谛菩提心真实义而造成的错解,只要执着还没有断除,善恶有报的因果依然存在,仍将感受因缘果报的苦乐;而断除了执着的圣者,因果的显现只是利益众生的游舞庄严。因此,对凡夫而言,世俗谛的观点不要和胜义谛混为一谈,必须要分开来认识,因为有执着的凡夫所见所闻并非事物的实相,在没有实际证悟空性之前,凡夫俗子所做的一切都是属于世俗谛。从这个角度看,因果一定是存在的,所以人一定要有道德规范,这是学佛的基础,如果不依靠世俗谛的法门绝对无法了悟胜义谛。胜义谛的境界不是像虚空那样空空如也,历史上除了少数几位根器极利的人以外,绝大部分普通人必须要经过有相的世俗谛方式,研究抉择而得到文字和理论上的答案,并且在此基础上禅修,才能实际体会和证悟胜义谛的境界。所以,从胜义谛的角度而言,我们的任何见解必定是错误的。
因此,龙树菩萨讲过:通过研究抉择、推理分析,一切有为法、无为法都是不存在的。他说:众生认为有,我也认为有,众生说没有,那就没有,说有就有,说没有就没有。在此前提下,如果让我来研究诸法,我认为都没有、都不存在。对于众生而言,由于不明白究竟真理,是非对错的判断依据,往往是少数服从多数,多数人都觉得是正确的,那就认为是正确的。比如,一百个人当中,九十九个人都认可某种说法,若只有一个人持反对意见,那么这个人的看法就被认为是错误的。
只要身处轮回中,我们所认定的一切都是由自己的凡夫心做出的决定,是完全靠不住的。比如,我们对山河大地、房子等,对所有的显现认识都是错误的;对于超越世间、不可思议的究竟法性,如果同样地用凡夫心念去编造一系列的思维模式,也是错误的。我们按照自己心的认知模式想象并“制造”一种心的实相,再加上一系列的概念与成见,主观地做出判定,自己“创造”出佛性的一系列概念,肯定是谬以千里,这对自己毫无意义。在此强调的是对空性正见的认识,只能依靠佛陀的教理和登地菩萨们的论典,依靠这些正确的教证和理证,才能在心中建立一个正确的见解。并不是像有的人那样,一谈到五蕴皆空,就认为是虚无主义,这完全是凡夫自我臆想的错误理解。如果我们能够超越思维概念,彻底实证此心“真实不谬”,才可以据此来证实和判断一切现象。但是,人们宣称自己的心是“正确”与“实际”的,往往是根植于坚固的我执和法执,以及带着傲慢和偏见的认知,这种见解肯定是不正确的。
月称菩萨引用过佛经里“国王变疯子”的故事:某国下了一场怪雨,雨水渗到井里之后,民众和大臣们喝了这种井水都疯了。由于国王事先知道喝了雨水会发疯的消息,就把他的御用井盖了起来,于是没有雨水落到他的井里,避免了发疯的危险。而其他所有的人包括大臣们全部都疯了。虽然疯的是除了国王以外的所有民众,但是这些人都认为是他们可怜的国王疯了,因为国王和他们的观点完全不一致。最后,痛苦的国王为了要统治他们,没有办法也只有去喝这种水,于是他也疯了。举国上下全都疯了之后,人们为所有人的观点终于一致而欢呼雀跃,国王就可以继续平稳地统治国民。这个公案说明,在没有证悟之前,我们所有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但社会的主流思想认为是正确的,于是大众就视为正确而跟从,这样的“正确”完全是众生的共业决定的,也只是二元分别下的相对概念而已。
因为胜义上究竟实相远离了正确与不正确的二元分别,而世俗上就是这样完全依从众生的认知而变化。比如同样一碗水,地狱众生看到的是沸腾的铁水;鱼类将之视为生存的家园;人类眼中的水是可以喝、可以清洁污物的水;天人看到的是甘露琼浆;八地以上菩萨见到的则是佛母坛城。这碗水并没有变化,但在不同众生的感知当中,由自心业力所显现的对水的认识却是这么不一样。就世俗相对意义而言,业力越清净的众生知见越正确。
无始以来,我们因无明而深陷轮回之中,在证悟者看来,我们就像被贪嗔痴和无明束缚的疯子,我们所确认的是和不是、有和没有,所有的这一切二元对立的观念都是错误的,这是何其可悲!
所以,抉择生命中最重要的见解,只能依靠佛和菩萨们的教证、理证来推理。尽管我们目前无法看到本来的实相,但是依照中观的正理,经推理分析就会获得二无我的空正见——文字般若。就像见到远处山谷中升起的烟,我们就能判断山谷中有火一样。树立空性正见之后,就能逐步证悟真实的空性——实相般若。
印度大成就者帝洛巴尊者曾对弟子那洛巴说:“现象不会束缚你,束缚你的是对现象的执着。”这直接表明在轮回中束缚我们的,并不是现象本身而是对现象的执着。这当中有我执和法执,世间最恐怖的噩运之源、诸魔之首就是我执和法执。如果没有认清这一点,不主动去斩断我执和法执,我们自然也无法看到世界的真相,时刻陷于执着不放的泥潭里,被自我的需求紧紧裹挟,直到生命结束,内心都被二执牢牢掌控,烦恼痛苦的轮回就永远都不会停歇,又何谈幸福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