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二十二课(一)修胜义谛菩提心

(2018-08-30 22:34:57)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道次第

闻思修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二十二课(一)修胜义谛菩提心


第二、修胜义谛菩提心


       大乘佛法修持的核心是菩提心,即慈悲与智慧。菩提心包括世俗谛菩提心与胜义谛菩提心,二谛菩提心包含了一切万法,上士道所修持的,正是这两种菩提心。世俗谛菩提心的修行方法前文已经阐述,其中包括了入定和出定的修法,入定时修自他相换等,出定时无论遇到顺境逆境等任何状况,都将之转为道用。同样,胜义谛菩提心的修行方法也有两种:1、入定修离戏无执;2、出定于贪嗔境断除实执。


1、入定修离戏无执


·何为胜义谛菩提心

       胜义谛菩提心是无分别智自性的大乘菩提心,也就是佛陀的境界以及登地菩萨入定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智慧和慈悲双运,空性与光明融合,是万事万物最究竟的真实状态,这种离戏无执的无相状态离于二元对立,超越分别寻思,恒时皆为止观双运。佛陀圆满了断证功德,没有入定和出定的分别,因此佛陀的境界就是胜义谛菩提心;对登地菩萨而言,只有他们入定时才是真实的胜义菩提心境界,因为入定处于实相的状态中,超越四边八戏,对人我诸法不会再存在实有的执着,这种境界就是胜义谛菩提心。禅宗祖师所说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指的就是这种境界。它无法用语言描述,只有自己亲证之后才能明白,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凡夫从资粮道到加行道阶段,所修的境界只能达到相似的胜义谛菩提心,甚至见道和修道阶段的菩萨出定后,只是延续了定中明空不二的状态,仍属于相似的胜义谛菩提心,因为菩萨还没有彻底断除细微的烦恼,所以出定之后相对的分别念还存在。由于见道时已亲证万物诸法如梦如幻,分别念的力量已经极为微弱,不会再有强大的影响力让菩萨心生贪执,更不会因此而陷入轮回。如果菩萨来到六道之中,也是自由自在为慈悲利益众生主动乘愿而来的;而凡夫因我执和法执未断,受此强烈执着的业力牵引,却是被动地在六道中流转。


       相似的胜义谛菩提心显然与究竟的胜义谛菩提心不一样,在《佛子行》中,关于胜义谛菩提心所涉及的思辨与观修方法,都是从凡夫的角度来展开的。凡夫在资粮道或加行道阶段,由于实执未断,只能用闻思推理的方式修持相似的胜义谛菩提心。


       为了最终能证得究竟的胜义境界,凡夫应遵循入定和出定两种方式来修行。


       行者在座上时,运用入定的方式思维抉择胜义谛菩提心,并训练自己安住于这样的境界中。处于资粮道或加行道阶段的凡夫,毕竟还没有了悟真实的空性智慧,其相似的入定是这样训练的:在佛堂或静处思维观修空性,不像我们平时上班或做家务那样散乱,而是在寂止的状态中专注地对诸法本体进行思维、辨析和抉择,并保持对于空性理念的感受,同时反复串习这样的胜观。这种修持方式的本质,是依靠思维作意的抉择和串习来了解文字理论上的胜义谛菩提心,由于没有对空性的实际体验,只是利用分别念逐步接近胜义谛菩提心,所以并没有达到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


       下座离开这个状态就是出定,这时我们要去面对各种世间的人、事、物,行者应保持和延续座上入定的感受,将自己对于相似胜义谛菩提心的觉知带到生活中,水乳交融般把空性正见融入日常生活,这些应用就是出定之后的修持。此时,由于行者在座上修法期间,已经思维抉择过一切万法的空性,出定下座后,行者应习惯这种全新的认知方式,以智慧的见地去看待一切事物的虚幻性。


       凡夫在实证空性之前,无论是入定还是出定,都是在分别作意之下了解相似的胜义谛菩提心。虽然从文字与理论上抉择了二无我空性,由于都是通过分别寻思进行的有相修法,所以本质上其实仍属于世俗谛菩提心的范畴。但是,不能因此就轻视了这种修行,事实上,除了极少数上根利器的人,绝大部分凡夫都需要通过这个途径逐渐趋近胜义谛菩提心。用逻辑推理来抉择空性,推翻执着的谬见,建立空性正见,在此基础上禅修寂止与胜观,依靠座上观察修与安住修轮番交替地修持,日复一日的训练,终会逐步令行者证得胜义谛菩提心,这种了悟世界真相的方式适合绝大多数人。


       接下来,我们就要仔细了解入定和出定时的具体思维内容和方法。熟知了这些方法,我们才能找到具体操作时的修持方向。


颂词曰:

一切境现唯心造  心性本来离戏边

了达此理于二取  皆不作意佛子行


颂词直解:

       一切外境及自身都是内心虚妄分别所造作出来的幻相,心性本来远离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戏论边见,通达了这样的道理而对能取的心、所取的境都不分别作意,这就是佛子于胜义谛菩提心的入定修行。


      “一切境现唯心造”的意思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宇宙、地球被称为器世界,连同其中的有情众生,这一切形形色色的现象,全都是心的显现,由心所造就,正如《华严经》所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尤其是唯识宗以及密宗的世界观都认为万法唯心造。因此,当我们证悟心性实相的时候,也就证悟了世界的实相。


      “心性本来离戏边”的意思是,心的本性已经远离了常与断、有与没有、是与不是等极端见地,正如龙树菩萨所言:“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即远离了八种戏论:生、灭、常、断、一、异、来、去。如果心是实有的,就有恒常或断灭的特征,但事实上心性的本质并不是实有存在的,从来就没有产生过,也没有停驻过,当然就不会有消亡。超越了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四种边见,这便是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


      “了达此理于二取”的意思是,假如我们通达了心性离于边见戏论的道理,就不会执着内外境的所取和能取。外境显现的山河大地、花草树木等,凡是我们感官所感知到的对境,这一切万法都包含在所取和能取二者当中,眼睛看到的或者耳朵听到的都叫作“所取”;“能取”是能感知所取的心识或意识,这些都是心的虚幻造作,并非实存之物。了悟心的本性之后,对这两方面的执着都将通过修行而逐渐削弱直至彻底断除。


      “皆不作意佛子行”的意思是,意念不去思维造作,心里不再执着种种二取的对境为实有,正如寂天菩萨所描述的那样:“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彼时无余相,无缘最寂灭。”运用这样的止观双修去超越二元对立、认证实相,这就是佛子修持胜义谛菩提心的方式。

 

      《佛子行》中阐述胜义谛菩提心的这几句颂词,内容含义非常深广,前两句颂词阐述的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见地;后两句颂词阐述的则是实现此见地的核心修法。高度概括了《入菩萨行》第九品《智慧品》的核心思想,应该说也是所有大乘佛子追求的终极目标。行者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阶段,通过闻思了解、研究、抉择心的本性,依靠有意念造作和思维辨析的方法,从知识上研究胜义谛菩提心,懂得字面上的道理,直到清晰了解诸法实相的义理。


       万法唯心造,我们自然也能用心去抉择远离一切戏论的本初状态。无论中观、唯识和其他教派,虽然抉择的方法不同,却是殊途同归,最终认识到的空性本质都是一致的,最终证悟的胜义境界也是别无二致的。试想,如果心的本性有区别,那么原本唯一无二的法身佛也应有多个,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我们要清楚,再谙熟空性的义理,也只是建立了空性正见而已,并非真实的证悟境界。究竟的胜义谛菩提心是一种现量觉知的、亲自体验的境界,并不是理解的境界,靠凡人的思维和意识去直接证悟超越世俗的空性智慧,是绝对不可能的。尽管通过闻思解义,还不能达到实际证悟空性,但是利用语言和分别慧进行思维分析,认识体会相似的空性,却是激发无分别智显现的一种手段。因此,不断串习用这种分析得出的空性观念对待一切人、事、物,就能逐步改变原有的错误思想观念,激发出真正的证悟智慧。所以,在见地和原理上对胜义谛菩提心有清晰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正如《般若经》中说:“了知诸法无生空性理,此乃胜行智慧波罗蜜。”了解到一切现象不生、不住、不灭的本性义理,以此殊胜见地修行超越二元分别的胜义谛菩提心,最终定能证悟空性,这就是以智慧到达解脱彼岸的方式。


       有些刚开始接触空性理念的人会想,既然诸法的本质是空性的,心的本质也是不存在的,没有一个实际存在的东西,那么我们现在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这一切,究竟该如何认识呢?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当我们知道外在的事物是空性的、其本质是不存在的,是否这些事物自然就会消失呢?并非如此,由于我们已经深陷在精密的业力世界中,我们有这个业力的身体,就会用业力的感官去感知外境这一切,必定认为一切现象理所应当是客观真实的。就像打开电视,屏幕上能显现出来的景观森罗万象,从我们肉眼能见的角度来讲,那些显现确实真实存在。同理,我们做梦的时候,梦中的情景对于正在做梦的我们,从头至尾都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一旦梦醒才会发觉,梦中的状况并没有产生过、没有驻留过,也没有消失过,梦境只是因缘和合的显现而已。又比如一位幻师变出来的大象,虽然幻化大象本质上并不存在,但在他施幻的法力没有消失之前,大象的确是存在的,看得到、摸得着的。


       出于慈悲,佛陀用各种方式告知世人一切现象的虚妄性质,佛经中曾比喻,凡夫闻思抉择空性的时候,大概明白了空性的基本道理时,就好比看到了远处的火堆,因为离火太远,尽管眼睛看到了,但还没有感受到火的热量。因此,在闻思空性理论之后必须实修,这相当于开始迈步朝火堆走去,当我们走到火堆附近,越是接近就越能切实感受到火的热量。


       首先,看到火堆比喻通过听闻和思考来抉择空性,相当于菩提五道中的资粮道阶段。


       下一步是接近火堆,虽然此时还没有接触到火,但已经能察觉到火的热量,比喻对空性已有了感受,但还没有证悟,相当于加行道阶段的修持境界。这时,已逐渐接近证悟空性,粗重的烦恼会逐渐地减少,就像越是靠近火,此前的寒冷就会越加减少。


       更进一步,当我们真正触碰到火焰的时候,就会切实感受到火的热力能量,这就是见道,即初地菩萨的境界。这时候因为已经真实接触到了火焰,我们的衣服和身体就会被火焚烧。同理,证悟空性的时候,身见、边见等粗大的烦恼障就会被摧毁。从二地菩萨一直到十地菩萨,当最细微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彻底被摧毁殆尽时,这时候有为法与无为法都不住于行者的心中,没有任何攀缘与执着,离于有无是非的二元对立,这就是佛陀的胜义谛菩提心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