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二十一课(二)贪境转为道用

(2018-08-29 17:54:10)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道次第

闻思修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二十一课(二)贪境转为道用


贪境转为道用


颂词曰:

一切妙欲如盐水  愈享受之愈增贪

令生贪恋诸事物  即刻放弃佛子行


颂词直解:

       世间的五欲五尘等一切美妙事物,就像盐水一样越喝越口渴,越是追逐、享受,贪欲心会愈加增长。所以,应该立刻放弃令我们生起贪念执着的各种事物,这就是佛子的修行。


       贪,是指贪欲心。即对内外悦意对境的追求与贪着。令人生起贪恋的状况,先是由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感受,然后随即在意识上产生分别执取。眼睛看到美好的东西立刻就想要获得、耳朵听到好听的声音就想一直倾听......我们就是通过这五扇窗户来感受种种外境,再经过分别心的过滤执取,来判断事物的好恶,认为不好的就极力排斥,好的就努力追求,由此而生贪欲心。贪欲心的力量非常强大,内心一旦生起了贪念,就如同被油渍污染的衣物一样难以清洗。


       引发我们贪念的妙欲是指一切美妙的欲乐,如美丽的样貌、悦耳的声音、芬芳的气味、可口的饮食及温软的触感,等等,都是人们孜孜以求的享受,凡人往往倾其一生的精力就是为了得到这些欲乐。


       贪的过患就是不满足。我们越是执着妙欲享用,内心的贪爱就越发增长,就像口渴的人喝盐水,越喝越渴。一旦对所好之物产生强烈欲望,为了追求它会使我们有恃无恐,甚至失去理智而将因果抛之脑后,与此同时也会造下无尽轮回的业。所有的众生都是这样因为欲望而迷失,因为执着而疯狂,这种毫不餍足的贪,本身就是灾难。


       例如,我们贪图钱财,有了一百万又想一千万,有了一千万还想有一个亿,凡夫对于钱财的追求永无止境。似乎只有到达自我设定的目标,才能寻获安全感和幸福感,然而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安全感”,因此贪欲没有休止,无论拥有多少,我们都还想拥有得更多,由这种贪欲牵引而造了很多恶业,结果肯定是痛苦的。此外,贪着饮食也是一样,在身处装饰得高雅明亮的饭店房间,我们面对桌上摆着各式各样的美食,产生了难以控制的贪欲,而这些让我们垂涎的珍馐百味,除了衍生自我的贪心之外,背后更有着大量众生被宰杀的悲惨事实。所以,我们尽量不要让这样的贪欲泛滥,如果被口腹之欲束缚而造恶业,总有一天会自担恶果。也有的人贪图名气,希望自己声名远扬,获得大众的追捧和尊重,以此掩盖自我的不安全感;有些人嗜睡,消极逃避,昏昏噩噩,缺乏进取心;这种现象也发生在修行人身上,念经、持咒、做功课时,念着念着就睡着了,修行之道亦被昏睡所障蔽。寂天菩萨说:“今生或他世,贪欲生祸殃。”贪恋任何事物都会给此生和来世带来祸害。每个人反躬自省就不难发现,我们追逐财、色、名、食、睡......种种贪恋对境,带来的结果并不像初衷所期待的那般美妙,而是满足之后的空虚与无尽的烦恼。因此,一定要把这一切贪执转为道用,才有超越轮回的可能。


       需要明确的是,基于自利和以利他为目的的贪欲,要分别对待,不能一概否定。比如想要成佛也是一种贪欲,但如果连这种贪欲都不能有,那么我们就不必学佛了。所以,理解贪欲的动机很重要,如果是为利众生愿成佛的贪念,现阶段是必要的而且有利的。


       如何将贪欲转为道用呢?


       首先,获得世间幸福快乐的前提是要知足,否则,哪怕富可敌国仍然不会快乐。佛陀在《因缘品》中这么形容:“虽降珍宝雨,贪执不满足。”即便是天上降下珍宝之雨,但贪欲强大的人,也不会心满意足。因此一定要摆正心态,暇满人身不能停留在肤浅的感官享受上,而应追求更高层面的心灵觉悟。


       我们贪求房子、车子、电子设备,有了还想买更大的、更高端或更好的,不断地换房子、换车子;我们崇尚迷恋名牌,穿名牌、戴名表、背名包,这些都会使我们贪欲膨胀。佛法并不否定这些设计巧妙、制作精良的工业艺术品,也不排斥穿名牌、戴名表。而是强调要以出离心享受妙欲——看清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无实义。同时一定要小心:当我们拥有这些东西太多的时候,目的往往不是为了使用,而是变成了占有和炫耀,内心就此迷失。人活于世,原本并不需要那么多,即便拥有再多,也只能日食三餐,夜眠一榻。正是由于无穷尽的占有欲,我们才会觉得“必须要有那么多。”按世间的观点来说,拥有这么多名贵之物,本应该可以给我们带来快乐和幸福,但事实上反倒给我们带来了痛苦。比如穿一身很贵的订制爱马仕服装,举手投足都必须小心翼翼,怕碰脏、碰破了等。本来买这些东西是为了自己享受,但贪爱执着反让我们变得受限制。所以寂天菩萨说:“不执悦意物,彼为真妙物。”不执着世间让我们产生贪欲的事物,那种自在本身就是最殊胜的妙物。换言之,只有不执着,才能真正享受到名牌。


       成为佛教徒不意味着排斥享受名牌带来的丰富物质生活,如果有这个物质条件,并无不可,但不要铺张浪费成瘾。比如有些人一年就花几十万元到上千万元去购买服装,刚开始在香港,后来升级为飞到巴黎等地去买,所购买的衣物重复用不上的一大堆,就这样无意义地去损耗自己的福报。而刻意让自己的生活苦不堪言,故意穿得破破烂烂、吃得也随随便便,让别人看起来过得很清心寡欲。这种行为如果不是自虐,就是为了显示自己是不错的佛教徒。这同样也是一种极端的执着,学佛并不需要这样,佛陀在世的时候也要求追随者庄严、优雅,据说弥勒菩萨就喜爱穿着庄严的衣饰。有一次佛陀姨母供佛金缕袈裟,佛陀为培植姨母福报而转赐给诸比丘,这般华丽的袈裟众比丘都不敢要,弥勒菩萨双手合十坦然受之。可见那些刻意的寒酸和奢侈都同样是极端,是我执的伪装。


       另外,贪图感官的享受和刺激,比如电影、电视、网络、游戏等,这些也都是让我们产生贪欲的对境。由于精神空虚,很多人追求虚幻的感官享受和刺激,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欲罢不能。更有甚者,日夜心驰神往地在虚拟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不仅荒费了事业,消耗了钱财,而且难得的暇满人身就此虚度,由此可见贪欲的祸害之深。当然制作精美的电影、电视、网络、游戏,对于内心浮躁的现代人来说,的确能给感官带来享受和刺激,理性的享用是可以舒缓压力,若放纵地追逐必将丧志,一旦成瘾,则后果堪虞。


       综上所述,只有知足才能常乐,有满足感才会有幸福感,那些心中常感知足的人最富有。我们羡慕那些获得满足快乐和内心平静的圣者,那么作为大乘修行人的我们就应该舍离贪欲之心,用知足之心来面对贪境,在人生的起起落落中随缘自在,才能获得如圣者一样的快乐。


       除了知足,我们还应该转化贪境。帝洛巴尊者曾对那洛巴尊者说:“束缚你的不是现象,而是对现象的执着。”若没有执着,我们拥有什么都不会成为困扰。比如莲花生大师拥有令一切世人仰止的世间与出世间成就,但他并没有被这些现象所束缚,这正是源于他对任何事物都没有丝毫执着。目前我们最重要的是不要去加强执着,因为越执着就会越痛苦。所以,拥有再多的物质财富等妙欲,都要试着放下执着。在内心产生贪恋时,要及时提醒自己出离,不知满足只能带来祸害。这样去对治贪心,才能避免被所贪境束缚和控制而深陷轮回。这也就是学佛需要受戒的原因,用戒律来约束自己的身语意,避免自己成为自己放纵的受害者。总之,世间最可怕的痛苦就是贪欲加上执着。如果没有舍去贪执,则根本无法从轮回中解脱,所以说,束缚我们的是执着,而执着就是从对我法二者的贪执而来。


       诚然,佛陀并不否定在家居士从事世间工作,不做事就无法获得生存所需,不像出家人有人供养。佛陀的追随者有四众弟子,自己适合在家还是出家,应视自己的根器而定。如果一个人既没有证悟空性,又不愿意在家修行,仅以世间工作为人生目标,在这种情况下,世间的事业必定会令贪欲膨胀。但是,以“不让贪欲膨胀”作为不工作的理由,又是一种极端。对在家居士而言,能够放下俗务当然最好,如果放不下,也可以拥有财物,但是应当在贪念生起时观察自己的动机,以良善的发心把贪欲转为道用,一再地串习放弃执着。当然,能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样,放弃一切世俗追求,精进地一心修持是最好的,但是居士要达到这种境界,还是有相当的困难。我们要面对现实,如果实在放不下也有适合的修行方法,即以佛法智慧转化贪境。


       凡夫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是不可能没有贪欲的,而发心是界定行为的标准,我们需要断除的是自私自利的贪欲心,发心利他的贪欲却是必须要有的。就世间法而言,这种贪欲是一种有漏善业,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就出世间法而言,没有这种贪欲我们怎么成佛呢?如果两个人做同一件事情,一个人做这件事情对社会不利,而且会伤害很多众生;另一个人发心无私,做这件事情可以帮助很多人,尽管这是有漏的善业,但不妨碍利益更多的众生,这种贪念是可以去实施的。因为他既然没有放下无法出家专修无漏善业,累积点有相的福报资粮是很实际的。如果我们的发心正确,肯定不会刻意伤害他人,从事世间事业时无疑会利益社会也会利己。


       具体的转化是要立即想到自他平等,每个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其实都是平等一致的。所以,当我们面对贪境,发自内心地希望大家都能享有妙欲,只要能有这样的平等观,自然就会促使我们进入自他相换的观修,将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妙欲,与一切众生的匮乏无助相置换,以期利益对方。当我们慈悲相换的意愿更为真实和强烈时,便自发地将我们引导进入自轻他重的思想境界中,真心诚意地把他人的利益看得最重要,而自我的个人利益则变得不足挂齿。除此之外,还可以将贪境转为供品,上供诸佛菩萨。这样的智慧转化,一方面令贪境不再成为制造痛苦和业障的恶因;另一方面,自我的力量被一点点削弱,我执对我们生命的控制力也将逐步降低。


       贪境转为道用的最有力武器,莫过于空性见地。在如梦如幻的了知中看待贪境。由于所贪的事物并无实存的本性,不论我们看到的东西多么美妙,其本质都是不存在的,就像天空中出现的彩虹。妙欲的本质跟彩虹是一样的。彩虹出现时,色彩排列有序,异常美丽和真实,尤其是从没见过彩虹的人,第一次见到更是感觉惊喜。如果去研究彩虹的本质,它是不可触摸、没有任何实体的。同理,我们所贪恋的一切对境也是在各种条件的聚合下才显现,虽然显现出来,但根本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实质,了无自性!在后面讲授胜义谛菩提心的课程里,我们会阐述诸法空性,万事万物不论是耳朵能听到的、眼睛能看到的、身体感知的,一切都是如梦如幻的因缘聚合,不存在任何的实体。既然它的本质是不存在的,只是我们的一种错觉使它成为我们喜欢的那个样子,我们对它产生贪爱执着,除了为之受苦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说:“幻师所化色,象马车种种,显现皆无有,诸法如是观。”过去在印度幻术非常流行,而且幻术师本领高强,我们需要什么都可以变出来。现在的魔术跟那时的幻术实在无法相提并论。佛经记载的幻师就是魔术大师,他们所变出来的大象和骏马,真的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当即显现,触手可及。想让它为我们做什么都可以办到,跟真的象、马一样,根本无法分辨真假,即便如此,它们的本质仍就是虚幻不实的空性,当幻师的咒力消失时,它们也随之消失无踪。


       我们对一切有为法都应该像这样去观想,如梦如幻。如果通达了其中的道理,那么一切看似美好的有漏法,我们都能认清其虚幻本质,而不会再去妄加执着,痛苦就会减少。当我们明心见性之后,粗细的贪欲也都逐步消除,痛苦随即连根拔掉。

 

       当前阶段所阐述的是世俗谛菩提心的修持方法,即皈依之后,从受大乘菩萨戒正式开始修慈悲心与智慧,此阶段尚属凡夫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闻思修持,这时我们无论入定还是出定,所修之法都是属于世俗谛的修法。在此期间我们一定会面临各种问题,今生,就算我们目前正值走向顶峰的阶段,但一切有为法都在时刻变化之中,今天好并不能保证明天也好。所以不论是遇到贪欲之境或嗔恨对境,为了免受其害,都要善于转为道用。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二十一课(二)贪境转为道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