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贪嗔转为道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运用大乘佛法的精髓——慈悲和智慧,就可以把心中所有的痛苦和挫折都转为道用,内心强大的嗔恨和贪欲也不例外。
分二: 嗔境转为道用
贪境转为道用
嗔境转为道用
颂词曰:
自嗔心敌若未降
降伏外敌反增强
故以慈悲之军队
调伏自心佛子行
颂词直解:
如果自己内心的嗔恨没有被调伏,要去降伏外在的怨敌,敌人反而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因为真正的敌人并不在外面,而是自身内在的嗔恨心,所以要用慈悲心这支军队与自心的嗔恨之敌作战,调伏自心就是佛子的修行。
嗔,是指嗔恨心。即对诸有情、痛苦以及造成痛苦的事物等对境产生粗鄙猛厉的恚愤情绪,进而对这些事物生起伤害之心。当不悦意、恚愤的嗔恨情绪强烈到不可遏制时,就成为仇恨;
《入菩萨行》中说:“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生起嗔恨心的主要因缘有两类:一类是“强行我不欲”,本来我不愿意接收或面对的事物,却非要强迫我去面对;还有一类是“挠吾所欲”,本来我渴求的事物,他人竟百般阻挠,不让我获得。这两类不快乐的心态犹如食物般,滋养嗔恨心这个敌人,让其身强力壮,在强大的嗔恨心驱使下,就能毁灭自己三世所累积的善根。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让我们生起嗔恨心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受到伤害时心生嗔恨
遭到别人的打骂和羞辱,偷盗或抢夺财产,毁坏名声,影响地位的提升,剥夺权利等状况,通常我们遇到外力强加的这些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事物,内心都会被嗔恨占据。在凡夫的轮回世界里,性格暴戾、蛮横顽固的众生无量无边,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可能遇到。若心怀嗔恨要将他们一一降伏,那是不可能的,哪怕是试图降伏其中一个敌人,而发生了直接冲突,我们就会因此树敌更多。例如,两个人之间因矛盾水火不容发生激烈冲突,其中一个人把对方杀掉了,表面上他已经降伏了敌人,但被杀者的亲友又会变成新的敌人,因此敌人反而会更多,他不断去降伏敌人,越降伏外敌就越增长,阵营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永无穷尽之时。这也就是常言所说的:“冤冤相报何时了!”
要知道,怨敌带来的痛苦和危害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于自己的嗔恨心,所以关键是要消除自心的烦恼。只有依靠愿所有众生获得快乐的慈心、愿所有众生远离痛苦的悲心,来引发慈悲心的勇猛战士去摧毁自心的嗔恨,才能拔除嗔恨的根源。当内心没有嗔恨,外在的敌人就不复存在了。否则,仍会处处遇怨敌。因此,佛子面对嗔恨的对境时,若自心的嗔恨降伏了,那么所有外敌则自然降伏。正如《入菩萨行》所说:“顽者如虚空,岂能尽制彼?若息此嗔心,则同灭众敌。”这正是将嗔恨转为道用的智慧方法。
西藏游牧民族有一个比喻,当人遭到恶狗攻击的时候用石头去砸它,再聪明的狗,都不会来追人而是去追砸过去的石头。同样的方法如果用在狮子身上,它决不会去追石头,而是直接扑袭攻击它的人。这个比喻的意思是,凡夫遇到敌人的伤害时,只是设法打击敌人,而不是从根源解决问题。追石头毫无意义,我们怎么追它也只是块石头,如果像狮子一样直接扑倒拿石头砸它的人,问题的根源就消除了。所以,有智慧的人中狮子不会去降伏外在的敌人,而是降伏自心的嗔恨。万物唯心造,怨敌也是从心里产生的,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要调伏自心。
同样的道理,寂天菩萨曾说:“如是吾不克,尽制诸外敌,唯应伏此心,何劳制其余?”阿底峡尊者也说过:“内心若调柔,外敌不能害。”只要能降伏自己内心,使之调柔,任何外在的敌人都无法给我们带来伤害。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不可能把所有伤害我们的敌人一一降伏并消灭,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大乘佛法的理念——用菩提心的慈悲与智慧来调伏自心。如果降伏了自己的嗔恨心,我们就不必费尽周折去制服外敌了。我们禅修世俗谛菩提心出定后,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这是个非常实用的法门。
阻挠我如意时引生嗔恨
我们在工作中肯定会与人共事,因为自己的利益或面子得不到维护,相互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通常我们认为和我们发生冲突的人就是敌人,于是想方设法去降伏他,无所不用其极:如恶毒地咒骂、陷害对方,费尽心机去攻击对方,想置之于死地。结果使其对抗的反作用力增大,甚至他的朋友也来相助,敌对的气势反而会愈加强大。
每当别人不认同我们的观点,不按照我们的意愿行事,和我们较劲一争高下,带有强烈情绪提意见,甚至诋毁我们的信仰或上师等,面对这些不如意时,很易引生我们的嗔恨心。当然在大家都有共同信仰的前提下,就不太容易发生这类情况,若与没有信仰的人相处,这样的问题就极易发生了。比如丈夫信佛,而妻子不信,或者是妻子信佛,而丈夫则有别的信仰,两人之间的矛盾就在所难免,严重者甚至将对方供奉的佛像、经书丢弃,我们应特别注意避免发生此类问题,避免害人害己。佛弟子应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能太自私,不能因为自己信佛,就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考虑家人和周围人的感受。对三宝的虔诚主要是在心里,行为上应慈悲帮助所有的众生,当然包括身边人,勿因坚持信仰而伤害了身边的人,如果家里的事情没有处理好,生活秩序一团糟,时间都花在外面做佛事,家人当然会生气阻挠甚至产生过激的举动,这完全是自己的过失。我们学佛应该更关注周围人的感受、更利于他们。
居士中还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别人叙述一件事还没有结束,你完全没有了解到他想要表达什么,就马上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来否定,越讲越令人反感,最后却戏剧性地演变成相互嗔恨。出于对别人和自己的尊重,在没有清楚对方的意思之前,我们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没有这样的素养很容易引发矛盾,小矛盾演变成大冲突,最后激化到师兄弟姐妹之间都没法正常相处,相互嗔恨敌对,甚至相互伤害,发生此类状况实在是不应该的。
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自利利他,帮助了他人就等于帮助了自己,为此才去学佛。但如果忘了这个目标,遇事就会争强好胜,越争越乱,如此“学佛”不仅没有自利,反倒引发一大堆的负面问题,自己也很痛苦彷徨。实际上,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造成的,但是自己还特别想不通,只会埋怨别人而不去找自身的原因:“我为师兄们做了这么多好事,为什么得不到理解?”。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放下嗔恨心,要清醒地知道相互伤害没有任何意义。要去思维这一切是自己的业力带来的结果,发生这样的冲突就应该本着消除业力的目的,智慧地平息嗔恨心。
任何事情都具有多面性,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就有不同的理解。例如,从你儿女的角度来讲,你是父母;从你父母的角度来讲,你又成为儿女了。同一事物,别人有自己理解的角度,如果我们只想到自己的角度,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思考,认为自我预先设定的“理想状态”神圣不可侵犯,硬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对方,要求别人也一定要接受,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固执很容易就引发争端,而争端引发的愤怒又会令我们觉得对方极其可憎,其实憎恶都是我们内心的嗔怒投射而成的。因此,当我们停止了一部分嗔恨时,之前那个可憎的对境就变得不再那么难以容忍了。等我们完全平息嗔怒,由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而生起了慈悲心时,那个嗔恨的对境甚至变得可爱了。所以,佛子面对嗔境永远应先从自心找原因,才能发现痛苦烦恼的出处,如果总是从别人身上找原因,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执着情感而引发嗔恨
有人伤害你的父母子女、亲朋好友,破坏你的婚姻家庭等,这些都是引发我们嗔恨的对境。无始以来无明造成的深重习气,导致面对这类问题时,我们总是难以冷静地保持理智,本想处理好,却习惯以无明的心去简单粗暴地处理问题,越着急上火,结果反而会越糟糕。例如,面对别人的伤害,我们当下的反应就是“应该加倍还击报复!”凡夫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样的,而事情往往就因此演变得更糟。又或者,总以抱怨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配偶的期望,长此以往,抱怨也就引发了相互间的嗔恨,如此,感情淡漠直至破裂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通常,初学佛者在遇到此类情感危机时,也会被习气所占据。譬如遭遇婚姻被人破坏的反应,几乎所有人都是绝望和仇恨,但要以嗔恨的心态去解决问题又是很困难的。身为佛子,我们首先要从因果业力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信佛、学佛的基础就是深信因果,因果规律是佛法中最殊胜的教理之一。从因果的角度去思维,能帮助我们暂时冷静下来。对待任何问题如果不冷静,嗔恨心得不到平息,内心就会失去理智,如果怒不可遏,事情就会变得失去控制,只会给自他都带来伤害,本来事情尚可挽回,但最后却被自己弄得越发不可收拾。这仅仅是从婚姻家庭的不幸事例来说明不被嗔恨习气掌控的重要性,实际上处理其他任何问题都一样。
人的生命取向和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性格,而我们的性格直接或间接地决定了自己的命运,性格归根到底是由因果决定的,过去曾造了怎样的业,就会形成怎样的性格。有人认为人生的命运是注定的,怎么付出都改变不了。如果命运真是不可扭转,学佛岂不是没有意义了?那么忏罪积资等修持都没有必要了吗?事实并非如此!佛陀曾说,人的命运是自己创造的,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并不是造物主安排的。因此,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一定要改变自己的性格。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就要改变自己的习惯,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串习而形成的,培养好的习惯去对治无始以来的坏习气,就是用慈悲和智慧来改变自己。
有人说,“我的业力很重,不好的习气也比较重,有没有一种殊胜的方法把习气快速改变过来,让我即刻成就呢?”其实,任何方法都需要一个过程,因为习气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必须逐步串习对治。就像衣物沾上了顽固的污垢,直接洗干净很难,但是加上了专用洗涤剂和水浸泡,过一段时间再洗就能干净了,对待习气也是如此,要有方法和恒心。我们的修行,就是要把佛法的观念运用起来,在嗔恨的对境刺激自己产生反应前,学会先让自己内心平静,能理智控制自己的嗔恨情绪时,再去进一步处理问题才会有效。遇事急躁是大忌,其实大多数时候,往往都是因为我们做不到心平气和,强烈的嗔恨才会把问题越搅越糟。淡定的心态有利于对事物清晰的认知和判断。如此,一般的问题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解决。正如《入菩萨行》所说:“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我们无论遇到任何逆缘,都不要扰乱自己的心,因为苦恼忧愁不仅于事无补,反而会使人失坏三世善根。如果事情尚有回旋的余地,那有什么不高兴呢?如果事情已经回天乏术,那伤心苦闷又有何用?因此,成天苦闷烦躁直至嗔心大暴发实在不合理。
当嗔恨爆发时,不要推波助澜地追随嗔恨情绪,而应注视着嗔恨,它的本性其实只是凡夫心的虚无造作。无量劫以来,我们被自己的嗔恨所奴役,累积了无尽的恶业,播种并滋长了堕入地狱承受痛苦的种子,令自己和他人深受其害,不得出离。因此我们要嗔恨的真正目标应是嗔恨本身,而非外在的所谓怨敌,所以,为了不再流转到地狱道,佛子应从现在开始根除嗔恨等烦恼。
怎样将恶缘转为道用已经讲述了很多,这是大乘佛子的必修课,在生活当中遇到困难的时候,要以此方式去身体力行。希望诸位领会《入菩萨行》中这个寓意深长的比喻:“何需足量革,尽覆此大地,片革垫靴底,即同覆大地。”为了不扎伤脚,试图用牛皮铺满整个大地,这是非常愚蠢的想法,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而最好的方法是用一小块皮革做成鞋子,当我们穿上鞋子就不会被硬物刺伤,双脚的舒适效果等同于用皮革覆盖大地。深层的喻义是,当我们消除了自己内心的嗔恨,外在的所有敌人都随之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