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种方式——空性见地则是更为究竟的转化。是得是失,实际上取决于我们对某件事物有多么地想要或多么地不想要。一旦我们执着地认为钱财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或等同于幸福快乐,那么钱财遭受损失的痛苦就可想而知了。反之,如果了知一切事物虚幻不实的本质,不再执着得失的对境,痛苦也将不复存在。一切损失和劫夺的力量都并非实有存在,其本质是空性的,无所谓得,也无所谓失。正如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里讲:“故于诸空法,何有得与失?”诸法都是缘起性空,其本质是不存在的。所谓的财物,也只是因缘和合的虚拟之物,从这个角度来看,劫夺者和被劫夺者,以及所损失的财物,这三者都是虚幻不实的,三轮体空,如梦如幻,根本不存在能够执着的事物。就像梦中被劫夺与损害,身处梦中的我们一定也很痛苦、很难受,醒来的时候既找不到梦中的财富,也没有财富被掠夺这回事,原来一切都不过是一场幻梦而已,事实就是这样,制造损害的人与行为并没有产生过,自己及受损失的财物也是幻觉。本来就没有得到过,何谈损失?空性的见地促使我们觉醒到幻梦的非真实,从而对这一系列不存在的虚幻假相,放弃执着,内心自然也就不会承受损失的痛苦。
除此之外,从究竟胜义谛的角度来看,劫夺、财富、损失等事物都要依赖于心的感知,一切痛苦与快乐的感受都是心的产物。但这个能感知财富、感受痛苦的心,本质也是如梦如幻的空性,若能了解到这一点,就能顺理成章地了解到损失并不存在。这是因为心既是寻思者与辨识者,也是痛苦的感受者。心如果存在,肯定不会离开身体,若是在身体里,就不必向外寻找,再试着往内观察,让自心来寻找它自己。心最初由何处生起?现在又驻留何处?最后又去了哪里?但无论怎么努力寻觅都是徒劳的,我们会发现心并不从任何一处生起,不驻留在身体的任何一处,也不去向任何一方。因此,试图把心解释为“如此这般”是不可能的。接着会发现,无论是内在或是外界,心都是无有实质存在的,既没有实存的观察者,也没有实存的观察行为。但是,因为心有见闻觉知的功用,所以这个不固定存在的心也不意味着空无所有。过去我们只是模糊地认为心识是心脏或大脑等器官,但现在医学手段发达到连心脏等脏器都可以更换,也证明了我们原来对心的看法是错误的。所谓的心识,其实就是佛性被无明遮蔽时不清净的意识状态,心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实体,佛性是心的本然觉性,从本初以来,心便具足智慧、充满慈悲,这就是心的本质。而佛子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把染污心识转化为智慧。
综上所述,当我们被他人夺取财物的时候,用转为道用的三种窍诀实际去行持,难以逾越的逆境就会变成顺境,逆缘也就变成顺缘。诚然,这种修持一开始是有难度的,因为它与生生世世所薰习的我执习气相违背。因此,对于行者而言,具有稳定的四无量心尤为重要。有四无量心作为座下实修世俗谛菩提心的基础,习惯成自然,再难克服的习气也能够扭转过来。届时若真有人来制造损害时,我们同样认为他值得慈爱,因而会发自内心地善待他,久而久之,对立的情绪就会被慈悲心的力量所转化。这便是转为道用所具有的功效。
接下来再顺便谈谈如何将损失的反面——利养转为道用。
世间八法中,与衰(损)相对的就是利,利是指人们现在拥有的和即将获得的财富;养就是别人的尊重与供养,所以也叫利养。利养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利养能给人们带来暂时的快乐;另一方面,对利养的执着其实是痛苦的根源,就像蒙古人套马的绳子,得到的利养、财富、尊重越多,马脖子就被绳子套得越牢,越不自由。
这种情况在家人或出家人身上都同样可能发生。诚实地反观自己,如果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崇拜,表面上像众星拱月,这时的你实则已经失去了自由,因为无论如何你也得伪装一下,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以讨好大众。否则,就很可能失去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此外,拥有财富、执着财富,相信财富一定会带来幸福快乐,所有的思想都被对财富的执着紧紧束缚了,这样会让我们更加失去自由,正如大成就者那若巴大师所说:“利养是一个圈套,是资粮上升的阻碍。”
通常受到尊重的时候,我们会志得意满,很有成就感。但其实这只是暂时的快乐,当尊崇越来越多时,实际上会越来越痛苦。过往的皇帝,万民尊重,对他敬畏有加,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他却比谁都孤独。同样的,虽然我们刚开始得到尊重、名利时,自我的存在感似乎得到了认同,会一切感觉良好,但这其实是一个危险的圈套,名闻利养越多就会越迷失。一个无名无利的普通人,只要为人不错,身上没有什么严重恶习,容易跟周遭的人融洽相处,一旦有了权势地位之后,各种劣根习气就开始膨胀:傲慢自大、贪婪狡黠、刚愎自用......这些习气一旦泛滥,整个人都会随之变得不可一世、飞扬跋扈。所以,拥有的越多,自我的圈套就越牢固,从修学佛法的角度来看,这是对累积资粮的重大阻碍。
寂天菩萨说:“吾唯求解脫,无需利敬缚。”这是说追求解脱是我唯一的目标,要了脱生死的人,完全不需要名闻利养的束缚。
凡人在利欲面前很难控制自己。一名清修者,如果很多人来供养,或一位居士遇到很多赚钱的机会,好事全都来敲门令其应接不暇的时候,就会把修学佛法的事业搁置一边。为得到暂时的蝇头小利,反倒阻碍了获得正等觉的究竟利益。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应该拥有财富,那又是另一种极端。既然我们的身份是居士,那么必定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就不可能完全放下世间法。重要的是,在拥有一定财富的时候,如何使这些财富变得最有价值,这就要视使用者的发心了。一个守财奴即便拥有成百上千亿的财产,死亡时同样两手空空,分毫都带不走,于人于己又有什么利益呢?如果能善用财富,将所拥有的回馈社会,或用来成办自他的解脱利益,于人于己就有意义了。
正确地学佛并不会令人越学越消极,而是越学越积极,而所谓正确与否关键看学佛者的起心动念。发心很重要,佛教并没有限制你什么都不能做,关键在于是否以利益众生的动机去做。就像生意场上,一个好项目在招标,有好几家甚至几十家公司都想中标,那是否因为自己是佛教徒,就不要参与了呢?理由是“因为我是学佛的,既然已经有这么多人都在竞争,我就不和他们争了”。如果真实有这种慈悲心,并且确实能放得下,那么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发心是正确的;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你难以放下,因为你还是凡夫,因此这时就要作综合评估,如果别人去做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就应欣悦地成就他人;反之,如果你所做的对于社会和众生更加有利,或者别人以此从事非法恶业并将伤害众生,那么你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去争取,这是在家佛子应尽的义务。
一切世间、出世间的知识都含括在至高无上的佛法中,佛法的伟大之处更在于其核心——慈悲与智慧,这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脱生死,而且做世间任何事都会有助益,落实到为人处事,自然也都可以运用佛法的智慧来面对和解决。
以转为道用的巧妙方法修持世俗谛菩提心之后,慈悲心和菩提心会不断增上,看问题就更容易抓住重点,自然能使你变得很善于做人做事,过去难以处理的问题会变得不再棘手,其间诸多的利益就不可估量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