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转为道用
颂词曰:
何人以大贪欲心
夺或令夺我诸财
自身受用三世善
回向于他佛子行
颂词直解:
若有人以极大的贪欲心,巧取豪夺或唆使他人来抢夺我的名声、权力、资具等各种财富。在遭遇这样的损失时,我们仍然心怀慈悲将自己所拥有的财物施予,甚至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累积的善业福报全部回向给他,这就是佛子的修行。
蒙受损失,一方面是指没能正常获得预期的利益;另一方面则是既有的利益遭受了外来的损害。凡夫都很向往财富地位,同时也害怕失去。
现在是一个物质化的竞争时代,和过去不同,过去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很多事情都是从他人利益来考虑,而且行事准则也是如此,人们对三宝和尊长都心存敬畏,都有道德底线和一定程度的包容心。而在现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大多数人都自私自利、缺乏包容心。因而当我们遇到困境的时候,特别是发生被人劫夺而失去既有的财富,或潜在的利益受损时,如果没有正确的精神信仰和智慧作指引,就很难走出苦难的漩涡。
因此,学会将逆缘转为道用就尤为重要。其所转化的第一种方式——了知因果。任何恶缘,果报未成熟的时候应该积极防范,一旦成熟之后就要勇于直面,并善于转为道用。预防很重要,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学会预先防范,就像没有得病之前主动预防,生病的各种因缘不能和合,就不会遭受病苦。若事先没有任何防备,只是一味等待“命运的安排”,那么宿世种下的业因迟早都会成熟为果报,遇到恶缘时受到损失就不可避免了。所以,在我们的生命中,能避免的烦恼和痛苦就要尽量去积极防范。如果该做的预防措施都做了,仍然发生了不幸,这就是过去种下的业因果报成熟了,此时就应该坦然面对,并将之转为道用。
就像有的夫妻从相识到结婚,就一起在事业上打拼,获得成功之后,本来正是到了享受生活的时候,此时却出现情感等问题,不管问题出自于哪一方,结果就是美满家庭被摧毁。这类损失虽然可以防患于未然,但也有更为复杂的因果关系而导致防不胜防,甚至猝不及防的情况。当佛子遇到这类恶缘时,不必深陷失去幸福的痛苦之中,要学会放下,因为放不下也于事无补,只能徒增烦恼和痛苦。
再者,外在的财富,随时都可能因为天灾、盗贼、贪官及不肖子孙等原因而遭受损失,而唯有我们内心的财富,是劫夺不去,也损失不了的,比如信心、戒律、布施、广闻博学、知惭、有愧、智慧,这七种为佛菩萨所欢喜的圣财,都是心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人活于世,唯有挖掘到这些能够真正利益自他的精神宝藏,才会生活得幸福自在。
其实,当我们福报用尽的时候,所拥有的财产哪怕想尽办法也是留不住的,如果刚好遇到怨敌成为助缘,因果业报肯定显现为蒙受损失,此生的财富被别人来夺取,这就是过去业果成熟的报应,只是我们已不记得过去世曾做过什么损害他人的事情了。接受因果法则的佛子,完全没有理由怨天尤人,而是应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原因:一方面,是否因为自己疏于防范而造成;另一方面,更可能是因果业力成熟的报应。虽然没有人愿意遭受损失,可事情已经发生,这本身就是一种因果,必须勇于直面并接受。
用了知因果的方式来转损失为道用,就要深刻了解一切皆无常的事实,清楚认知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其中既有自身的内在原因,也有细密深层的因果业力。若想彻底改变命运,就应将他人带来的损害通过了知因果的方式,将损失转化为修行之道。唯有通过这些修持,才能对治并断除恶业之因,转损失为福报。
第二种方式——智慧观照。佛子在了知因果的基础上,再以佛法的智慧去观照被人劫夺、财富蒙受损失这件事,并善巧地面对。智慧的心态是:接受损失并真心诚意地忏悔自己过往所造的恶业,用忏悔心来化解财产损失带来的伤害,以此便能消除自己的恶业。换一个角度来看,其实是他人帮助我们脱离了财物、地位、名声的枷锁,使我们免于下堕恶趣。因此要将他人夺走财产,视为夺走了灾难而由衷感激。感谢夺取你财产的人,使你还清了过去世夺取他人财物所欠的业债。不仅慈悲地对待劫夺者,而且还要将自己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的福报和功德全都回向给怨敌。这样一方面可以消除宿业怨债;另一方面又累积了解脱的资粮,实际上最终怨敌是在救度而不是加害你。如果能切实这么做,就会身心自在。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夺取财物的人心生嗔恨。身为佛子,嗔恨是不智之举,嗔恨他人不但增长恶业,也令自己福报减损。再说,要恨也只能恨自己过去造恶业,如今才会承受痛苦。何况对他人心生嗔恨于事无补,因财物被夺走而仇恨并耿耿于怀,实际上受苦的还是自己,这是双倍的损失。
佛子要想得到解脱的妙乐,就必须要修持六度,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修安忍度,以累积证悟空性所需的福报资粮。阿底峡尊者曾说:当别人损害你的时候,万勿心生嗔恨,如果对伤害者生起嗔恨,则何时能修安忍?换言之,安忍的对境来了,此时不修安忍更待何时?这不仅是帮助我们修持,也是为自己消除业障的好机会。同时也要知道,任何人的本性都是良善的,抢夺我们财富的人,是被不可遏制的强大三毒力量所控制,才会像个疯子般地制造伤害。设想有这样一个失常的疯子无端地来对我们制造伤害时,我们对他理应怜悯而不是仇恨报复。况且,无始以来的轮回中,劫夺者一定也曾做过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理应慈悲他而非憎恨,更不能去伤害他,甚至还应设法帮助他。利用这种对境来修持安忍,就能把遭受损失的痛苦转为道用了。
诚然,现实生活中的成功,需要善友和顺缘;但要获得巨大的成功,有时更需要怨敌和挫折。当我们遭受挫折时,有勇气和智慧的人不仅不会被击倒,反而会让挫折成为更加勇往直前的动力。善对损失,我们将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在遭受损失时,深度地思维自他平等和自他相换的菩提心,想到怨敌和我们一样希求财富和快乐、惧怕损失,继而把他资财匮乏的痛苦和担忧吸纳到我身上,替他承担恐惧,把我的财富与快乐送给他,这样转念而换位思考后,还可以更进一步地观修,用自轻他重的态度,观想将自己的三世善根福德一并赠予劫夺者,希望令他们远离仇恨和匮乏,种下菩提心的种子,未来能够究竟成佛。如此一来,原来的损失即转变为慈悲、布施、安忍、精进、祈愿、偿清业债等悲智双修的道用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