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出定恶缘转为道用
三乘佛法一体不可分割,佛陀为度化大乘根机众生宣讲了大乘佛法,其中以慈悲心为主普度众生时,所讲之法属显宗;以智慧为主度化上根利器之人,所传讲的属密宗。显宗教法的精髓是发菩提心,包括世俗谛菩提心和胜义谛菩提心;密宗教法更强调智慧,但也是要建立在慈悲心的基础之上。无论显密,慈悲与智慧互不相离,修慈悲与智慧的唯一目的就是让众生离苦得乐、成就佛果。
1.生活中的世俗谛菩提心
修持佛法可以转凡夫心为清净的智慧。由于凡夫心所呈现出的是无明和五毒的状态,所以非常浮躁混乱、充满烦恼痛苦。佛法有暂时和永久的两种途径,可以帮助我们从中解脱:一是修持世俗谛菩提心;二是修持胜义谛菩提心。这两种法门能对治和根除所有的烦恼。
二谛菩提心的本质就是慈悲与智慧。从凡夫一直到成佛的修行道,其过程可以分为五个层次,也被称为五道。其中资粮道与加行道是凡夫阶段的修持,方法是通过意念造作的有相法门引发慈悲与智慧,实践这些二元对立的法门,逐渐减少二障带来的烦恼痛苦;当达到超越二元对立的境界,实际证悟胜义空性智慧时,这个标志性的转折就称为见道,又称为初地菩萨;接下来的修持目标是,将残余的细微二障习气逐步清除,与之对应的成果即是从二地到十地菩萨的果位,这个阶段称为修道;当所有的细微习气被彻底摧毁后,最终达到慈悲与智慧的圆满境界叫无学道,即获得佛陀的果位。可见,从资粮道开始一直到无学道,都是以慈悲与智慧对治一切烦恼和痛苦,因此,悲智二者是相对与究竟的快乐之母。
《佛子行》属大乘显宗,所阐述的是通过修菩提心和空性慧来认出心性,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着如何修二谛菩提心而展开的。为圆满二谛菩提心,先从世俗谛菩提心开始进行入定和出定的实修。如果我们通过这些训练之后获得了转变,学佛就有了实际的价值:不仅学到的真理能让我们受益终生,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修行,都能以之作为指南针,而且终将引导我们达成暂时的目标及究竟的圆满正觉。
世俗谛菩提心的具体修持,入定的修法已阐述,除了在座上修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之外,还有出定后将恶缘转为道用。在座上入定串习世俗谛菩提心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回避出定后的世俗生活,当无可避免地遭遇种种恶缘时,如何将佛法应用于实际生活来改善我们的际遇,就成为了资粮道和加行道行者最为现实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无论遭遇任何困难或处于怎样的困境,都不要将佛法遗忘在佛堂的坐垫上,而选择逃避和放任。身为轮回的凡夫,除了面对恶缘我们别无选择。如果采取逃避的方式而不面对它,只能把问题积攒起来,越积越多后只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况且,无论你逃到任何地方仍然会遇到新的问题和恶缘,轮回中不存在事事顺心如意的世外桃源。而选择一味放任自流,任由事态发展恶化,更是一种于人于己不负责任的不智之举。因此,出定下座后在日常生活中,若将世俗谛菩提心学以致用,就能有效对治我们面临的烦恼和困惑。
佛法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只要我们的理解正确了,时刻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面临重大问题时,都能做到转为道用,那些中等和稍小的难题,自然也能迎刃而解。
由于无始轮回的不断薰习,众生的我执习气反应速度很快。明明学到了很多的佛理和知识,可是当我们某天面对某人的质问或责骂时,心里第一个反应就是不满,立即条件反射式地设法为自我辩解或抗争,这就是习气的一种直接反应。我们学习佛子行的目的,是要认清习气的运作方式以及相应的对治法门,逐渐减少不良习气,随着认识和修持的加深,习气的反应速度会逐渐放慢,对自心的控制力就会逐渐削弱。我们真正实修学到的教理后,好习惯将在内心扎根,再面对突如其来的恶缘时,便不再像过去那样做出过激的反应了。所以,修行多年的出家人和只精于佛理的学者相比,面对同样问题时高下立现。只做研究的学者虽然懂的知识很多,但习气并不会因此而减少,遇到问题时仍然跟随旧习气;而有多年实修经验的人遇到问题时,内心的反应是慈悲地为他人考虑。这就是有没有投入实修的差别。
无始以来,我们在心中建立了许许多多自我的见解,并且一直被这些见解所误导。如果总是用自己的成见去处理问题,而将学过的佛理搁置一边,导致生活中人与法分离,如此一来,“佛子的修行”将成为一纸空谈,学习《佛子行》的核心目的是要改变自己的习气,将教理运用在自己的身上作为生命的引导,使之产生实际的效用。
2.三种窍诀及其原理
其实,当我们面对困境时,之所以选择逃避,是因为很多问题的严重性,常常是被自我夸大了,无足轻重的事情,被自我解释得无比的重要,把困难想象得异常棘手,实际上都只是我们的感觉和想象罢了。继而,在无明和习气的推动下,甚至会作出激进的决定,试图以极端的方式和手段来平息事态,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更加激化和助长了恶缘的力量,导致更加难以平复的局面,甚至只因为一个停车位的争执就会痛下杀手。因此,只有以智慧为导向,将恶缘转为道用才是最佳的解决之道。具体而言,是通过了知因果、智慧观照、空性见地这三种方式将生活中的恶缘转为道用。
首先要了知因果,接受客观的因果规律。世间的一切都是因和果的呈现,没有无因无缘就凭空出现的违缘,我们生命中所显现任何形式的厄运或恶缘都是消业。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顺境逆境,我们抱怨多则烦恼多,生气多则疾病多,贪婪多则贫穷多,享福多则痛苦多,逃避多则失败多。反之,感恩多则顺利多,助人多则贵人多,分享多则朋友多,慈悲多则吉祥多,知足多则快乐多,施财多则富贵多,持戒多则福报多,安忍多则和谐多,精进多则成就多,静虑多则明觉多,智慧多则解脱多。若深信这些因果业报的规律,就不会陷于恶缘的痛苦之中无法自拔,当坦然地承受消业的过程时,这份坦然,将本来会导致痛苦的恶缘转化为提升修行境界的精神来源。就像我们平常生病,一旦站在消除恶业的角度看待它,疾病带来的内心烦恼会大为减轻,取而代之的是消除业障的轻松豁达。这种以了知因果的方式将恶缘转为道用的智慧,本身就是福报增长的体现。
其次,是智慧观照,清楚佛法的智慧见地,认清事物的真相,就能明白烦恼的真正来源。若以佛法的智慧从不同角度去认知世界,辩证地观察事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以此认清事物的本质,很多想不通的事情就会释然,不再会要求世界都应符合自我的标准,从而放弃坚守死板教条的人生态度。比如,承受恶缘所带来的果报固然痛苦,但若从正反两方面看待问题,就会得到比较全面的认知。恶缘也并非毫无功德,一方面,能消除宿世的恶业;另一方面,痛苦能使我们断除骄慢,并对轮回生起出离心,对轮回有情生起慈悲心,同时羞于做恶而乐于行善。正如《入菩萨行》所说:“苦患有诸德,厌离除骄慢,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可见,如果没有出现恶缘,我们很难有机会在生活中修持世俗谛菩提心,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修持也只能在无人打扰的佛堂里才有效。
换个视角看世界,对于破除固有的成见是这么的重要,一旦抛弃了偏执的心念,我们的世界将全然的开阔。就像同一碗水,因观察者不同,答案也不一样,人类看到的是具有滋润和清洁作用的水,地狱众生看到的是熔浆,天人看到的是甘露,旁生道的鱼类看到的是居所。同一碗水,在不同有情的感知中,竟如此迥异!若不再固化对事物的看法,智慧观照的层面则大为多元化。
以上两种转化方式属于世俗谛的范畴。
再次,是以空性见地来认知恶缘的本质,将之转为道用,能将自己从原有的执着中解放出来,这是究竟的方式,但在没有获得菩萨果位之前,仍属于相似胜义谛的范畴。我们一切痛苦的来源,就是把虚幻不实的事物,误以为是真实不变的、固有的。生生世世以来,我们用无数次的轮回和生命,不断地串习和加固这种错误的见地,使得它异常的强大,导致谬见完全主宰了我们的整个生命,以至于从未停止过痛苦。
实际上我们能感知到的万事万物,其本质就是我们的心。心造作了并不真实的一切万法,空性见地正是看到事物因缘和合、毫无自性的实质,如同播放一部电影,从头至尾所显现出来的只不过是一连串的幻觉,根本不存在不变的本质,也没有固定而存在的实体。如果断灭了业力的心识幻相,我们感知中的一切烦恼就会随之消逝,从而将自己从原有的困境中自然解脱出来。因此,空性见地是佛教最具特色的思想,也是对治我执和轮回痛苦最强有力的武器。只有在空性见的基础上,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具体的认识和思维方式,我们在下文转为道用中阐述。
将以上三种窍诀融入生活的具体操作方法,佛菩萨已经慈悲地为我们指明了。因此,只需要照着做就可以扭转自己的命运,这是何其幸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烦恼对境,一旦被困境所转,无量的痛苦便会倾巢而出。为赢得这场与烦恼交锋的恶战,必须精通将恶缘转为道用的窍诀。将入定当中反复训练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修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起来,使其在恶缘出现时发挥对治的作用。就像战士训练有素之后真实投入战斗,这就是出定时在生活中修持世俗谛菩提心的方法。
所谓道,就是指我们的修持,从轮回此岸到解脱彼岸,必须依靠修持才能到达;“道用”之意就是将顺逆之境作为修持之用。世俗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都要面临诸如情感婚姻、家庭关系、子女教育、工作事业等各种现实问题,尽管这些要转化的烦恼对境层出不穷,但归纳起来就分为以下四类:
(1)四种不欲转为道用
(2)难忍转为道用
(3)兴衰转为道用
(4)贪嗔转为道用
(1)四种不欲转为道用
四种不欲是指四种不愿意要的、不想遭遇的境况,却偏偏降临在自己身上,即衰、苦、毁、讥。与之相反的四种状况是利、乐、誉、称,这八种状况称为“世间八法”。由于凡夫一出生就会自发地默认有一个“我”真实存在,但却从没有以任何方式、在任何地方找到过这个固有实存的“我”,这个尖锐的矛盾令凡夫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为寻获自我实际存在的证明,因而我们孜孜不倦地寻求各种肯定。表现为,每个人都不希望失去、不希望痛苦、不希望受到批评、不希望被忽视,都希望获得、希望快乐、希望声名远播、希望受到赞美。然而,这世间八法正是我们与自我战斗过程中的八种陷阱。
每个人都不愿意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都希望自己工作顺利、生活美满幸福,最害怕灾难降临,千方百计地想远离不可逾越的重大挫折。但往往事与愿违,愿望和现实存在着天渊之别。这时候该怎么办呢?既然事情不可避免,就要坦然接受,并将损失、痛苦、不悦语、讥毁这四种不欲转为道用,善巧地转化我们所遭遇的不幸,使之成为帮助自己修持的机会和逆增上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