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十四课(二)十二缘起支

(2018-08-22 10:58:31)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道次第

闻思修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十四课(二)十二缘起支


(三)识支

      “六道轮回图”中,“识”如猿猴攀缘跳跃不停。象征着心识分别作意,起伏不已。识就是心识。如果承认有唯识派所说的阿赖耶识,识就指的是八识中的阿赖耶识;如果是并不承认阿赖耶识的小乘行者,那么,识就是指六识中的意识。无论认可哪一种,除了粗细程度不同以外,并不会影响我们了解识支在十二缘起这个链条中的作用。


       心识是从前世到现世,再到来世的相续状态,但识支主要指今世投生那一刹那的心识,由于此心识是从前世相续而来,所以从前世与现世的角度来讲,识又分为因位识和果位识,即前世因无明而造业,有情众生死亡后去投生的心识就是因位识,当与现世的精卵融合这一刹那的心识就是果位识,第二刹那的心识则已演化为十二缘起支的下一个阶段了,于是今世的生命由此而展开。


       为了让人类了解自己生命的由来,十二缘起支从胎生、化生、湿生、卵生这四种出生方式中胎生的角度来阐述入胎的状况。受业力的牵引,心识会出现在具有宿缘的未来父母跟前,在父母交合的贪欲对境前,如果具有投生为女孩的业力,就会对未来父亲心生贪恋,于是就会融入精卵中而投生为女孩;如果具有投生为男孩的业力,则会对未来母亲产生贪恋,融入精卵中而投生的便是男孩。


(四)名色支

      “六道轮回图”中所绘,名色如同行船,船与船夫二者缺一则不可前行。比喻名(精神)与色(肉体)二者和合,则生命活动得以持续。


       从入胎的第二个刹那开始到六处形成之前的住胎阶段就称为“名色支”。按《俱舍论》的描述,名色的“名”,是除色蕴之外的受、想、行、识四蕴的统称。此阶段属于意识上的混沌状态,并没有感知。了解一些相关医学知识就会知道,刚刚形成受精卵时的胚胎,只是一个圆形的细胞组织而已。这个阶段,如果投生于无色界,则只有色蕴的业因,而不会形成实实在在的色蕴。

 

(五)六处支

      “六道轮回图”中,“六处”如同房屋的六个窗口。比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初步形成,开始具有了向外接收信息的通道。


       六处是产生六识之处。就胎生而言,随着受精卵的发育,此阶段就会具备眼、耳、鼻、舌四处,以及名色支中已有的身、意处,六根初具雏形,但是由于六根还没生长完善,所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与六根,还无法互相摄入,无法感知,这个阶段的明显特征是看不见,听不到,也嗅不到,还不能感知外在六尘。如果是化生的众生,在投生之时六根顿时出现,并不需要这样逐渐生长的过程;卵生和湿生的众生,除住胎的过程与胎生不一样外,其余过程都相同。

 

(六)触支

      “六道轮回图”中以人饮乳来象征“触支”,比喻内六根与外六尘接触。


       所谓触支,是指胎儿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初步成熟的阶段。此时内六根与外六尘接触而产生六识,即能感知和识别外境了。虽然如此,此阶段的胎儿还不具备感受到悦意就欢喜、不悦意就排斥的分别能力。比如,耳朵已经能听到外界的声音和母胎内的声音,而且能够识别音量的大小,但还没有声音过大就焦躁、声音柔和则恬静这类反应,仅仅具备能够识别的能力。

 

(七)受支

      “六道轮回图”中,以刺入目而生苦受来描绘“受支”,比喻根尘相触后生起感受。


       受支指六根与六尘接触时,生起的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在触支时,仅仅是一种领纳能力,还没有可意与否的分别,但在这个阶段,胎儿接触对境之后,就有了痛苦和快乐的感受,并且喜欢快乐,排斥痛苦。当母亲吃热东西的时候,胎儿会有被烫到的抗拒感;当母亲静静休息的时候,胎儿也会感到舒适安怡。这个阶段比较长,从胎儿逐渐成长,一直到出生以及婴儿和孩提时代,有十多年光景。这一过程还处于不会造粗重业力的阶段,虽有快乐与痛苦的被动感受,但还不会像成人那样为满足贪嗔痴而主动造粗重的业。


       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五支是在今生被动地承受果报,但以下爱、取、有三支,就是今生受报的同时,由无明牵引,又继续主动造业的过程了。

 

(八)爱支

      “六道轮回图”中,以酒鬼贪杯描绘“爱支”来比喻由受生爱,贪欲心生起。


       爱,即贪恋。在受支时已经具备辨别和感受痛苦与快乐的能力,以此为缘,感觉和辨识外境,进而生起的喜爱或厌恶心理,不想远离快乐,不想承受痛苦。和其他缘起支一样,爱也是出于无明,若没有无明参与和受支作为助缘就不会产生爱支,只有在受支和无明的牵引之下,才能成为圆满的爱支。


       爱只是精神上的欲求,当爱支产生时,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仅仅具有贪爱,而不转化成造善恶业的行为;第二种情况,当贪爱产生之后随即引生取支的造业行为,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来世之因。

 

(九)取支

      “六道轮回图”中,用猿猴取果、不知满足来描绘“取支”,以比喻贪爱增长而表现出来的占有欲。


       所谓取,就是对四种对境生起的四种贪欲造作。包括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欲取是贪求名闻利养的欲望;见取是执着常见与断见;戒禁取是执取与佛陀制定的戒律相违背的见解;我语取是执着有一个“我”真实存在。正如《涅槃经》所说:“内外贪求,是名为取。”

 

(十)有支

      “六道轮回图”中,以孕妇怀胎描绘“有支”,以此比喻未来感果的能力。“有”,意为“三有”。是心识上的业习,由爱支、取支作为助缘而润发,成为投生来世的强大能力。是在因上安立果位的名称。正如《涅槃经》所说:“为内外事,起身、口、意业,是名为有。”


       爱、取、有这三个阶段称为“能生支”,由这个欲望之因而催生来世两个阶段的果:生支和老死支,被称为“所生支”。


       因为有了爱支,就会有取支和有支,这三者的协同运作就是在造业,如此一来,下一世轮回的因就已经具备了。正是基于这个原因,阿罗汉在这一生修持成就,彻底断除了贪欲(爱支),也就不会再造业(取支),因而不会再转世投生(有支)。对他而言,十二缘起支从此断裂,轮回的牢笼彻底打破,从此进入寂静安乐的涅槃境界。

 

(十一)生支

      “六道轮回图”中以胎儿从产门出生来描绘“生支”,比喻众生由众业而生。


       生,就是心识投生时的四种出生方式中任何一种,生支和前文讲的识支本质上是一样的,不过它是指下一世投胎的第一刹那。当我们此生的寿量与福报享尽,这一世就结束了。随后,意识进入中阴到达投生处,下一世融入精卵的第一个刹那就进入了生支,从此再度进入下一轮的生命周期。

 

(十二)老死支

      “六道轮回图”中,以人背尸体、人与尸体背靠着背来描绘“老死支”,象征衰老的时候五蕴枯竭,死亡时心识与五蕴分离。


       老死支指众生从出生成长,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同前世一样,这个过程包括从名色支到有支七个阶段。从入胎开始就只能被动地承受宿业的支配,丝毫没有选择的余地,五蕴不断地生灭、逐渐地衰老,一直到死亡、心识离开原有的身体再度投生。


       生支与老死支代表下一世,是前世爱、取、有所生的结果,即“所生支”。


       以上就是在佛经里讲的十二缘起支,也叫“十二因缘”。前世、现世、来世三个阶段与两重因果关系串起来,一再地重复出现就形成了轮回,像车轮一样转动,循环往复,无始无终,在没有对治力破坏的情况下永不停息。由无明造种种业,随善恶业力投生到善趣或恶趣,又在那里不断造业,又接着投生…...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十四课(二)十二缘起支

三世两重因果图


       无始劫以来,我们每个人都在轮回,都曾经无数次地经历十二缘起支。但是,由于过去我们从来没有认识其中的奥秘,因此也没有任何办法主动地尝试打破这个精密而坚固的锁链,所以至今仍然流转在无头无尾的无尽轮回中!回不到生命的本然状态。要知道,学习十二缘起支,目的并不仅仅是了解“我自己正在轮回”。也不是以围观的态度,观察众生是如此这般轮回的。而是要知道轮回的根本是无明,更要了解无明的本质是空性。了知这些见地,并反复地以寂止胜观的方式修习,就能遣除妄执和各种邪见,如实地了知生与死的本质,由此生起真实、强烈的出离心,从而义无反顾地迈上解脱道,彻底止息轮回的痛苦。


       十二缘起支的整个过程揭示:究竟而言,没有造业的我,也没有受报流转的人,只是无明惑业的缘起法生灭不停。所以,只要证悟了人无我,无明的运作就会随之停止,其他的缘起支也就顺理成章地停止运作,轮回的锁链也就被彻底摧毁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