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十四课(一)十二缘起支

(2018-08-22 10:53:00)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道次第

闻思修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十四课(一)十二缘起支

佛教的生命观——生死轮回图



       相信到藏区寺庙朝拜过的人,都曾经见过那幅描绘生命历程的“六道轮回图”。凝视这幅壁画,我们可以解开一系列亘古的谜团——生从何处而来,死又向何处而去?生命到底是什么?我们生命的意义又是什么?佛法以这种象征性的方式告诉观者,生命相续不断的成因、演化以及结果,以此方式来诠释佛教的生命观。


      “六道轮回图”中,生死轮回的掌控者——阎罗王巨口紧咬轮回之环,这比喻众生的生死流转,不是由某个神来支配,而是由自己所造作的业力支配。最中心的圆圈内画有鸡、蛇、猪,表示产生轮回痛苦的根源即贪、嗔、痴三毒烦恼。中央那只代表无明愚痴的猪导致了一切,从猪的口中吐出鸡与蛇,表示贪、嗔都由无明愚痴而引生,由于坚执我见,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顺我之意即生贪,逆我之意即生嗔,三毒的根本就是无明;“六道轮回图”由内向外的第二圈左半部分画有呈上升状的众生,以白色表示此善趣由善业所感生;右半部分由上而下画有呈堕落状的众生,以黑色表示恶趣由恶业所感生;“六道轮回图”由内向外的第三层,描绘的是人、阿修罗、天、饿鬼、地狱、旁生六道各自的状况和特征,表示轮回中不论善趣、恶趣,都未超脱生死,都在烦恼与业的束缚下,上升下沉、流转不息、无始无终;“六道轮回图”外圈则分别描绘十二缘起各支的情况。


       大多数凡夫,对生命历程有着各种各样的认知与分歧。中士道修行人不同于凡夫,他们为了解决生死问题,而去认出生命轮回是怎样构成、演化的。这样就引发出诠释生命历程的十二缘起支,佛教徒必须对生命的认知达成一个共识,若不了解这十二缘起支,不但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生命与轮回的真相。


       什么是十二缘起支?所谓缘起就是因缘和合而产生。从地狱一直到无色界,轮回中所有的众生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没有一个能脱离因缘。缘起共分为十二支,支是分支的意思,所以就叫作十二缘起支。十二缘起解析了众生如何被烦恼及业力所控制,被动地在六道中生生死死的流转历程。十二支并无首尾,顺无明之流前一支引发后一支,串连起来,导致有情众生一次又一次轮回。在明白了十二缘起每一支及十二支间的连还牵引关系后,便能了解生死流转的程序和运作原理,同时也就会看到把我们困在六道中的真凶。


       十二缘起支主要是在小乘经部有部二宗的经论里所讲的,如《俱舍论》;大乘的中观与唯识二宗对此也有自己的解释,例如《现观庄严论》里也提到十二缘起支的观点。当然,其中所阐述的深度和小乘是不一样的,因为某些细节的见解有所不同,证悟的途径就有所差别,但核心的观点仍然是一致的。


       十二因缘支是诠释四圣谛中苦谛和集谛的部分,分别是:无明支、行支、识支、名色支、六处支、触支、受支、爱支、取支、有支、生支、老死支,这十二个阶段细致地展现了苦谛和集谛之间的运作关系。尽管在四谛十六行相当中,也阐述了苦谛和集谛的各种特征,但是没有详细地教授其中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对于造成苦因和苦果的根源,并没有进行具体解析。所以,只了解四圣谛的知识,还不足以让我们透彻地了解轮回的运行原理,实际上,大多数人凭自力很难了解到这些原理。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思维十二缘起,清楚了解苦谛和集谛的内在运行机制后,才能明白四圣谛的真理和流转轮回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为了破除轮回的痛苦及其成因,则需运用道谛来摧毁轮回。


       要断除轮回必须找出根源,十二缘起表明,轮回的根源就是无明。无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人我的执着。中士道行者无论声闻还是缘觉,都希望获得阿罗汉果而脱离生死轮回,其关键是要断除我执,这就必须通过修持四谛十六行相或十二缘起法,依此才能证悟人无我的空性,轮回的根本问题才得以解决。二者的差别在于一个是顺向思维,一个是逆向思维。


       声闻行者必须要依靠一位善知识,接受别解脱戒,与此同时用“顺缘起”的方式——按发展演化的顺序去思维十二缘起,先认知无明,再从无明引发出行支,又从行支一直引发下去,生死的过程中无论是善业或恶业,造业之后心识就被牵引投生于轮回中.......如此一直到老死支,就这样一支一支的思维。然后,在此基础上修持四谛十六行相。


       缘觉行者的道路则不同,他们是用“逆缘起”的方式逆向思维,从十二缘起里最后的老死支,一直上溯到无明。因为缘觉不一定生在佛出世时,因其宿世修持佛法的深厚因缘,无需依靠善知识指导,缘觉投生到人间之后,就能自发地思索生与死的真相。有经书这样描述:缘觉发现一根死人的骨头,便开始思考分析、层层追溯:这根死人的骨头从何而来?是从死而来的;死又从老而来;老又是由生而来;生是从哪里来的?是从无明而来;无明又是什么?是迷于实相。因此必须要断除无明才可以解脱生死、斩断轮回、获得涅槃。到了此时,缘觉行者通过持续观察十二缘起支而终于发现轮回成因及其内在的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以止观双修为断除之道,最终证悟空性。


       最终,声闻能够证悟人无我空性、五蕴的空性,并推翻对人我及对身体五蕴的执着,但对于外境的空性还没有完全证悟;缘觉则是在人无我的基础上,证悟了外境空性的一部分。从证悟的范围来观察,这种空性仅仅远离了四边的有边,缘觉的这种单空证果,和大乘菩萨所证得的缘起性空,境界上有很大的差距。


十二缘起支


       十二缘起支描述了有情众生轮回流转的内在机制,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思想。佛陀讲到,轮回无头无尾,就像车轮一样不停地转动。作为佛子,我们要了解轮回具体是怎么运转的。佛经中对十二缘起支的定义是:“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例如,目前我们正在经历的轮回称为缘起流转:有无明支肯定就有行支,有行支就有识支......一直到有生就有老死支。因为有了前者才会引发后者的因果关系,前支是作为后支生起的条件,这十二支如环环相扣的锁链,在无明惑业的驱动下,连续不断地运行,一环一环地将众生束缚在生死轮回之中,这就是缘起的流转。


       十二缘起支不但描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轮回,也可以从小范围的视野去观察:去年、今年和明年的轮回往复、四季更迭;再缩小,昨天、今天和明天也是一个轮回;更微观的角度,甚至一天的早晚交替、分秒流逝也是一种轮回……无论宏观或微观的轮回,都在无头无尾地循环流转。  


       要打破生死轮回的牢笼,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缘起的还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能够做到缘起还灭,必须先具体了解十二缘起每一阶段的运作方式及本质。理解十二缘起的每一过程,才能了解自己的前世、今生和来世。这对我们破坏这个轮回系统,从生与死的幻梦中醒来,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来逐一了解十二缘起支:


(一)无明支

      “六道轮回图”中,描绘盲人在崎岖的山道上拄杖而行,即将坠崖都不觉知。以此比喻众生无明,不识因果、不知无我空性,处于愚痴的状态中。


      “明”是明亮、真实之意,就是智慧、实相,是指我们的心处于正常状态,也就是一切事物的真实状态。小乘佛法认为,人我在究竟层面不存在,这种人无我的见地,指的就是人我的真实状态,当我们远离智慧的异常状态则称为无明。无明就是不了解因果规律、不了解无我实相。《俱舍论》用举例的方式描述:“无明如非亲实等。”意思是,正如亲友的反面就是怨敌,无明的反面就是真实。简而言之,实相的反面就是无明。无明是极为宽泛的概念,任何事物,只要我们看不到其真相,这种混沌状态就是无明。无明并非以伦理道德来判定某一个人的邪恶属性,而是从智慧的角度,来定义一个处于异常状态的心。


       基于此,如果想了解自己、了解生命、了解轮回,“无明”便成为了我们研究的核心重点。无明实际上就是一种意识,所有的分别念都是从无明产生的。在轮回的整个循环过程中,无明导致心识处于异常状态,令我们将虚幻不实的现象执着为真实的固有存在,一切困扰由此而展开。正是由于无明引发,使我们造作出各种各样的业,业障越积越厚,自心的本性就被深深地遮盖了。可见,无明是导致众生产生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并贯穿于十二缘起支的每一阶段中,与之紧密相连。

 

(二)行支

      “六道轮回图”中,把“行”喻为陶工,正在制造不同形状的器皿。象征众生因为无明产生我执,而造作善、恶、无记等种种业,最终结成六道种种不同的果。


       行即是业,凡是通过身、口、意来造业的行为,就叫行支。当内心被无明主导之后,就有了对人我的执着,进而产生了贪欲、嗔恨、愚痴。有了愚痴,就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不知取舍,于是,心的本原状态便被深深掩盖,取而代之的是以身、口、意造种种业。其中,既有把有情众生牵引到欲界善趣的善业,也有牵引到欲界恶趣的恶业,以及因修习禅定而感生的不动业,和不苦不乐的无记业。有情众生受不动业牵引而投生到色界、无色界。


       以上两个缘起支属于前世阶段,也称为“能引支”。有了前世的无明和业行作为因,所引生的果,即是进入现世的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五个缘起支,又称为“所引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