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无我
观修无我,是为了要了解“我”只是假立而存在,所以才称之为“无我”,这与凡夫的我见相违。中士道行者以此断除对“我”存在的执着。
小乘教法认为三界轮回的根就是我执,所有的业力和贪嗔痴烦恼都是从我执中产生的,只要打破我执,痛苦的因也就随之摧毁了。从第一个行相的观修得知事物变化的特性,因此构成“我”的五蕴之间,依存关系也都是无常,正因如此,本来就没有稳固不变的“我”。凡夫却顽固地认为实有一个“我”真实存在。小乘认为在身体和心识上都不存在“我”,从身体、五蕴上去寻觅,无论肉体和精神都不是“我”。结果是无我,“我”只是凡夫自认为存在的。
(4)空性
观修空性,与凡夫的所见相违,事物的真实状态,并没有唯一的本体,即没有实存的体性。如果没有这些空性的见解,就不能彻底解决我执的根本问题。小乘空性的重要特质是,五蕴中没有一个生、住、灭的“我”,对空性的认识与大乘有所不同,小乘认为人我彻底不存在,五蕴的实体也不存在,我们能看到的诸法实体也不存在。不过,这种探究只深入到微尘,小乘认为感知到的一切都是由微尘构成的虚假现象,于是得出结论,认为微尘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空无所有。因此,小乘认识的空性是人无我和粗浅的法无我。
小乘行者观修苦谛的四个行相,目的是为了对治常、乐、我所、我见等边执见。其中,观想无常、痛苦这两个行相,能生起出离心。正如《中观四百论》中说:“若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入菩萨行》中也说:“无苦无出离。”意思是,若不了知一切三有都是痛苦的本性,没有生起厌离之心,则不会对寂灭痛苦的解脱生起希求和珍重的恭敬心。因此,还需不贪恋善趣之乐,若心生贪着,则不能超越三有,就像经中所说:“意贪生死者,常处流转。”观修无我、空性这两个行相,能获得正见。通过这些修持,看清轮回的真相,推翻诸法恒常不变的常见。凡夫以苦为乐,而中士道修行人了知一切都是痛苦,并以证悟人无我为目标,从而断除痛苦。这就是苦谛四行相修法的概况。
行者除了要了知苦谛的轮回过患,还需了知集谛的流转次第,才能真正生起希求解脱的出离心。
2.集谛的四种行相:因、集、生、缘。
集,即聚集,意思是产生一切有漏法的因的集合。集谛分两种:一是三毒烦恼;二是由三毒烦恼所造的业。苦谛是从集谛中产生。苦是有为法,而集没有形相,业和烦恼没有任何形相,但却是让有情流转轮回的原因。众生在轮回中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业和烦恼所产生。
思维集谛流转次第,就是要了解三有一切苦,都是由业的聚集而产生;业集又是由烦恼聚集而生起;而一切烦恼的根本则是我执。若能破除我执,则能现证寂灭痛苦的灭谛或解脱。
所谓“解脱”,是解脱惑业的束缚。解脱之道即是行持戒定慧三学,其中直接能阻断三有的根源——我执,是通达无我的空性慧。这种智慧依靠止观双修的禅定而生起。要证得止观双运乃至断除我执,这一切功德的根本则是戒律。所以在最初迈上解脱道的行者,戒律至关重要。因此,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故当策励断受生”、“故当策励断后有”。其意思是说,现在我们没有投生于八无暇之处,在获得殊胜所依身的时候,要竭尽全力修学能证得不复受生、无诸后有的解脱之道。
因,即观修一切惑业都是产生苦果的原因,其原理就像种子。一切三毒烦恼都是由我执而产生的,我执具体展现为五见和五非见等,要认出这个根本的苦因才能断除苦果。之所以说我执是因,是由于没有我执,就没有烦恼和业力,有情也就不会流转轮回。因为有我执才有烦恼,进而才会造业,造业以后就演化成了六道轮回,有情众生便要在轮回当中承受痛苦。
集指的是,招聚有漏法而使之显现。从功能的角度而言,“业”能招聚的作用就是“集”。业是我们思维作意的心识,在针对对境发动造作时的相应作用,也就是所播下的习气种子。业分为善、恶、无记三种,善业是利人利己的业,恶业是损人不利己的业,无记业是不善不恶的业,果报都是由业因而产生的。
生,产生之意,使苦果相续不断绝。所有的苦果,即一切有为法,都是连续不断地从业因中产生,大则产生轮回、小则产生痛苦。中士道行者通过此项观修,了知轮回和一切痛苦都是三毒烦恼和业所产生的。
缘,做为苦果的助缘,能使之形成。比如,泥团、转轮、水与工匠等众缘,和合作用之后能形成陶器。观修这个行相重点在于了知助缘以及助缘是如何作用。一切有为法的产生或者是感受痛苦,必须要有种种助缘才能促成。有烦恼因和业力,还需要助缘配合共同作用,各种条件都具备之后的因缘和合情况下,才能产生有为法或者痛苦。例如,《俱舍论》中描述器世界形成的状况:“由众生的共业感召,从下往上形成外器世界......先是有世界下方基础的十字杵金刚风,在它上面的金藏云中降下雨水,由此形成了圆形的水轮,依靠在水轮上方的风,形成须弥山、七重金山、四大洲以及铁围山,直至最后形成三十三天。”可见,如果仅仅是有众生的共业这个因,而没有风、水等助缘的配合作用,是无法形成器世界的。
小乘行者观修集谛四行相,是要明晰因、集、生、缘这四个行相之间的相互关联和运作关系:由我执为因,集为作用,再配以种种助缘而催生了轮回和痛苦。了知这由集生苦的一系列演化过程,目的是为了对治无因、一因、变因、知先因等错误见解。
3.灭谛的四种行相:灭、静、妙、离。
断除了我执和烦恼障而获得的果位,就是灭谛。《俱舍论》这样描述灭谛的四种行相:“诸蕴尽故灭,三火息故静,无众患故妙,脱众灾故离。”
灭,烦恼寂灭。证得阿罗汉果位,诸漏已尽,生死断灭,即一切有漏法对他而言都已断除,生与死也就随之断灭了,其功德就是进入不生不灭的无余涅槃境界。
静,涅槃寂静。证得阿罗汉果位,贪嗔痴三毒的烈火熄灭,内心非常的安宁平静,其殊胜功德就是其远离一切烦恼,超越了生灭二元对立,断除了轮回痛苦而安享寂灭之乐。
妙,妙离世间。阿罗汉超越三毒而脱离六道轮回;远离三界染污而清净无垢;其胜妙功德令一切过患远离,所有烦恼都已断尽,完全没有过失与缺点。
离,脱离灾厄。远离一切灾难的危害。阿罗汉的殊胜功德,令其已超越种种危难,所有的损害都已彻底远离,安乐自在,不会再堕入退转的陷阱中。
小乘行者观修灭谛四行相,了知阿罗汉最殊胜的四种功德,目的在于:为对治没有解脱的谬见而观修灭行相;为对治解脱是苦的错误见解而修静行相;为对治贪求静虑等持之乐而修妙行相;为对治解脱会退堕、非永恒的错误见解而修离行相。
4.道谛的四种行相:道、如、行、出。
道是涅槃之因,灭是涅槃之果,要断除集必须要实践道。道谛四种行相的观修最根本的核心目标,就是证得人无我,以及初步证悟法无我。道的内容对中士道行者而言,是通过闻思阐述戒定慧三学的经律论三藏,来实践一条解脱之道,以此趋向涅槃。譬如从深圳到北京,必须选择由南向北的正确道路才能到达。要从三界中出离,得到阿罗汉涅槃果位,同样必须走一条正确的道路——对小乘三学进行闻思修。其中,戒是指别解脱戒;定是指为获得人无我而修的禅定,即小乘的寂止和胜观;慧是指人无我的空性。
道,见地。为进入寂灭而修道,即为了实现人无我的见地而实践八正道。
正见:正确的见解,即秉持四圣谛。
正思维:正确的思想,即根据四圣谛的真理进行思维修持。
正语:正当的言语,即不妄语、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等。
正业:正当的行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等。
正命:正当的活命,即不以十不善业为生存的方式和手段。
正精进:正当的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境界。
正念:正确的意念,即念念不忘四圣谛真理并思维观修。
正定:正确的禅定,即修持人无我的禅定,进入清净无漏的涅槃境界。
如,意思是契于正理。中士道行者从出离心开始,到受持别解脱戒,修持四圣谛、人无我、获得断证的功德,这条清晰正确的修行之道,不偏离正见、契合正理。
行,即修行。依佛陀的言教趣向涅槃而行,根据正见如法修行,断除所有的烦恼和业,最后得到阿罗汉果。佛法的修行,简而言之,就是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创造正确的条件去实现安乐。这不仅是中士道行者,甚至是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也可以去做的事情。
出,即能永远的出离生死,从苦和集解脱出来,得到寂灭。由此圣道,断除我执烦恼,永远超越生死,这是小乘行者出离的目标。因为有生有死就有轮回、痛苦,因此必须要从中出离,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
小乘行者观修道谛四行相,目的是为了对治无道、邪道、余道、退道的种种邪见,以实践毫无错谬的修行道,达到出离轮回痛苦的宏伟目标。
那些经过系统修持的行者,会对三有轮回产生坚定的出离心,如卡执巴尊者说:“我明白了,需由修习任生何处,皆无快乐,心厌一切轮回。”仲敦巴大师说过:“昼夜修习轮回之苦,若了知已心生怖畏,则希望向上逃脱出去。”江查多才尊者向博多瓦格西祈请教授,格西说:“你修习轮回过患,则轮回不难断除!解脱不难成办!”纽融巴尊者也曾经说:“欲证决定胜的菩提,于轮回当生牢狱想。”为了停止轮回,现在唯一需要的就是义无反顾地全力修持,若生起真实厌离轮回之心,就如烈焰的火舌与干燥的秸秆相遇,不需费力即能迅速得以解脱三有。正如无著菩萨所说:“了知轮回为苦性,断除其因烦恼业,为当证得涅槃故,发大精勤解脱道!”他本人也正是这样将教法付诸实践的。
总之,以真实的出离心,通过四谛十六行相这一正道,修持戒定慧,断除三界中的苦因和苦果,从轮回中解脱出来,证得不生不灭的阿罗汉果位,这正是佛陀在初转四谛法轮时所宣讲的核心内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