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十三课(二)中士道不贪三有之乐而希求解脱

(2018-08-21 11:02:39)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道次第

闻思修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十三课(二)中士道不贪三有之乐而希求解脱


第二、四谛十六行相


       佛陀成道之后,在古印度的鹿野苑初转四谛法轮,为五比丘宣说了佛教核心见地之一的四圣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谛”是梵文的音译,意译即真实不虚。四圣谛所教导的是圣者眼中的诸法实相,从轮回到涅槃,一切万法的真实状况都包括在四圣谛中。《佛子行》此段偈颂的四句颂词正对应了四圣谛。


(一)苦谛,指业力所生情器世间的本质没有安乐,一切有情众生常被无常忧患所逼恼,故名为苦。一切有为法都处于变化无常的生灭中,这种变异状态,导致了世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就是痛苦,因此说,一切有为法的本性就是痛苦


(二)集谛,指众烦恼之因,能生及增上烦恼诸业,故名为集。若想去除痛苦,就要先了解痛苦的本质和来源。就像为人治病,必须要知道罹患的是什么病、病源是什么,才能设法断除病根。一切有为法的痛苦,都是由烦恼和业而产生,集谛就是轮回之所以形成的原因


(三)灭谛,指涅槃、寂灭。断尽所断的苦因,则轮回因果相续断灭,再也没有生死,故名为灭;中士道行者将所有痛苦、烦恼的业力全都断除之后,获得的阿罗汉果位就是灭谛。“灭”是苦、轮回的相反状态,即诸苦息灭的涅槃境界——无苦、安乐、自在


(四)道谛,指为灭除种种烦恼,达到涅槃寂静的修行方法,故名为道。佛陀曾说,“汝当求出离,于此法规中,于佛教勤修,常为不放逸;降伏生死军,能竭烦恼海,如象摧草舍,当尽苦边际”。希求达到无苦的自在,就必须断除烦恼和业,而烦恼和业从我执中产生,我执源于无明。仅仅知道苦及其根源还不够,对中士道行者而言,道谛就是证悟人我空性的方法,为了对治并断除无明烦恼和业力,必须修持四谛十六行相


       四圣谛是佛陀以两套因果关系来阐述轮回和涅槃:苦、集是轮回的结果和成因,或者说苦的本质及苦的来源;灭、道是涅槃的结果和成因,或者说解脱的境界和解脱的方法。弥勒菩萨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用一个人从患病、看病、吃药到最后康复的比喻来讲解四谛。医生治病的过程有四个步骤:第一,必须知道病的本质;第二,必须断除病源,如果不根治病源,并不能彻底解决病痛;第三,施药;第四,药到病除。四谛也和治病的四个步骤相对应:苦谛是所知,集谛是所断,道谛是所修,灭谛是所证


       四谛各自又有四种行相,总共十六行相。十六行相又称为十六行观、十六行相观、十六圣行、十六谛。换言之,就是四圣谛所包含的十六种相状特征或性质。这十六种佛陀所教授的修行方法,各具对治作用与目的。小乘行者在观修的时候,对其中每一项的作用与目的都应充分了知、领悟及通达。下面我们来逐一了解十六行相

 

1.苦谛的四种行相:无常、痛苦、无我、空性。


       谈及苦谛,人们通常都简单理解为感受某些痛苦,例如当自己遭遇一些不顺利或特别困难的事,就会感到痛苦;或刚有少许快乐,可能瞬间变为痛苦,等等。而实际上,苦谛不仅指这类粗重的感受,还包含更深层的含义:生灭无常的有漏法,本身就是苦。所有一切变化,都会催生痛苦。万法生灭不断地在发生,而生灭变化大多细微到无法察觉,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时候,已经演化成非常粗重的痛苦。我们之所以有快乐与痛苦的感受,根源就是一切事物都处于无常变化中

 

(1)无常

       观修十六行相,一开始就要观修苦谛的无常行相,以破除与无常相违的常见——认为万法常住不灭。由此就能了知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待缘而成、念念有生灭、虚幻不实的,所以不会恒常存在,以此动摇原有的常执


       常见是每个凡夫与生俱来的,每个有情一出生都把“无常”认为是“常”。世间人总认为万法是常住不灭的,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去了解万物在刹那间的生灭变化,而想当然地认为一切都应恒常不变,于是,贪嗔痴三毒烦恼都随之而产生,对人对物对事生起贪爱或嗔恨,诸如对亲朋好友的执着、对财物的执着等,进而造种种业


       佛陀在鹿野苑教导五比丘:一切万法,包括自己最珍爱的身体,没有一样恒常不变,一切都是无常的。比如,构成身体的元素每分每秒都在发生生灭,昨天的身体已经成为过去,今天的身体看似存在,但依然在刹那变化,到了明天,当前的身体也会成为过去式,身体就这样一直保持着持续变化的特性。其实我们根本就无法去执着一个不变的身体,小乘教法正是用无常观让行者了知痛苦


(2)痛苦

       这一行相重点是观修痛苦的现象,即观修轮回的过患。所谓痛苦,是因为有逼迫的特性所以才会苦。佛经中说有情众生有无量众苦,无论处于顺境、逆境,身心都会承受痛苦。比如承受寒冷、酷热、饥渴等由外在环境带来的身体痛苦,以及各种因缘而产生形形色色的内心烦恼,诸如想要的得不到、不想面对的却不得已面对等。所以,轮回中一切有为法的本质都是痛苦。归纳起来就是三根本苦和八支分苦。三根本苦就是苦苦、变苦、行苦


       苦苦,一方面是指明显感觉到的痛苦;另一方面,是指在痛苦的基础上更增加的痛苦,一个痛苦还未结束,又遭受别的痛苦,以致身心遭受双重甚至多重煎熬。犹如雪上加霜一般,人们常说“屋漏又逢连阴雨,天寒还遭瓦上霜。”比如,人生本来已是苦,生病之后我们更是明显感受到了身心的折磨;或者,一个病还没好,又得了另一个病,亲人刚去世、投资又亏损等,这种痛苦非常粗大明显,可谓苦上加苦。苦苦之强烈是常人都能感受到的,人类生老病死等八苦,都属于苦苦


       变苦,是指我们平时感觉不到的痛苦,或起初潜藏在表面的快乐中,后因变故而形成的痛苦。这种痛苦开始并未显露,但会逐渐演变而成,越来越严重,实际上也是一种相对明显的痛苦,只不过没有苦苦那么粗重。比如冬天穿衣服太单薄,刚开始没有感到特别冷,如果持续下去,则可能被冻至生病。所谓变苦,就是先前的乐受或舍受演变而来的痛苦。例如,所有结婚的人都希望得到安乐、幸福的生活,为此而结婚,但婚后却产生很多始料不及的烦恼;再有,人们都是为了拥有快乐而去赚钱,但在赚钱的过程中或者拥有财富以后,却要经受无数的痛苦等。这些都是变苦的表现形式


       行苦,诸法刹那生灭无常,这就是“行”,凡是成为苦因的变异,都是行苦。因为这些改变极细微,我们粗大的感官对细微的生灭难以觉知,日积月累,这些变异终会导致粗大的痛苦。如果一切恒常不变,我们现在感受的快乐也永恒不变,就不会产生痛苦。正因为有漏法时刻都在生灭变化,所以迟早会产生粗重的苦果。例如一件新衣服,并不是穿若干年之后才破旧,而是一直在变旧之中,只不过构成衣服纤维的分子运动要借助显微镜才能发现。


       除此之外,还有六苦和八支分苦。其中分别为:亲仇不定、不知餍足、数数舍身、再再受生、高低变化、独自无伴;八支分苦则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不欲临


       生苦:从住胎的十月胎狱之苦,到出生时产门之苦,再到娇嫩的婴儿被剧烈刺激之苦,每个阶段无一不是苦


       老苦:身体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日常生活也越来越受限制,逐渐失去社会价值,身心种种苦楚的摧残,使人备受折磨


       病苦:四大假合之身,难免寒热失调而患病,病人只能终日蜷缩于病榻,与药物为伍,即使能治愈身体的疾患,但由于社会压力而致的神经衰弱、紧张憔虑、精神分裂、妄想狂躁、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药石不能奏效,苦不堪言


       死苦:临终前四大分离,与亲眷生死离别,不得已放弃财富与权力,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心识受业风牵引飘荡于中阴,凄惨无比


       怨憎会苦——仇人、怨敌等不喜欢的人,本来心想远离,结果偏偏冤家路窄,狭路相逢


       爱别离苦——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与非常心爱的人生离死别


       求不得苦——得不到世间一切喜爱的人、事、物,愿望无法实现


       不欲临苦——与不想遇到的衰败不期而遇。每个人都不想痛苦而希求快乐自不必说,但我们由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构成的身体,本身就是生、老、病、死等痛苦聚集之处、是痛苦的所依、痛苦的容器、痛苦的来源,也是痛苦的本性。色蕴是造成苦害的缘,是苦受之处;受蕴是承受苦害的缘,是苦受之器;想蕴能生分别妄念,是苦受所依;行蕴刹那变迁造作苦受,是苦害的根源;识蕴参与作业与了知,是苦害的作者


       通过思维无常和痛苦两个行相可知,不仅三恶趣是苦,三善趣也是苦的自性,如弥勒菩萨说:“犹如不净无香味,五趣之中无安乐。”《四百论》中也说:“智者畏善趣,亦等同地狱,彼等于三有,难得不生畏。”因此,仅仅下士道阶段思维恶趣过患是不够的,还需了知一切三界,犹如炽燃火宅般,纯粹是痛苦的发生地。若能有这些认知,才能生起希求解脱之心,从而能证得涅槃。如《亲友书》中说:“如是达过患,速疾得涅槃。”博多瓦格西指出:“只要我们还把轮回观为无量宫,在此期间,就会漂泊其中,无法证得解脱......即便从恶趣中逃脱,获得人天之果,亦无安乐;若未把持住永固要地,需知一切轮回皆是痛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