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十三课(一)中士道不贪三有之乐而希求解脱

(2018-08-21 10:53:46)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道次第

闻思修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十三课(一)中士道不贪三有之乐而希求解脱

颂词曰:

三有乐如草尖露  乃是瞬间坏灭法

恒时不变圣果位  希求解脱佛子行


颂词直解:

       三界中的安乐就如同草尖上的晨露,是转瞬即逝的有为法,轮回中的一切事物皆如此;而永恒不变的是获得解脱的殊胜果位,因此希求解脱是佛子的修行。


三有及其根源

      “三有”是指六道轮回的欲有、色有、无色有的三种生命存在形态,这些生命的居所称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从十八地狱一直到欲界六重天(四天王天、帝释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他化自在天)之间都是欲界的范围。欲界之上是色界十八重天,依次包括: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无色界没有物质存在而只有心识,根据无色界天人的禅定境界,依次分为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三界中无论任何地方,一切快乐都是有漏的,如同草尖的露水一般,在转瞬之间就要衰败坏灭,因此,不应该成为我们贪恋之处;反之,那亘古不变、恒常坚固、何时亦不会转变的,即是无上正等正觉,住于最胜解脱位,超越二障的束缚。行者在希求这种殊胜果位的出离心摄持下,进入修行道。阿底峡尊者这样劝勉:“诸位朋友!在此轮回泥淖中,没有快乐可言,需励力修学能证得解脱之道。”


       众生困于轮回苦海中的根本原因是内心的无明烦恼。《俱舍论》将这些烦恼分为见惑与修惑,见惑就是小乘见道时所断的烦恼,修惑就是见道之后修行所断的烦恼。众生所处的三界又分为九地,即欲界为一地,色界四禅为四地,无色界四无色为四地。


       在见惑方面,欲界众生的色身与烦恼最为粗重,内心共有十种见惑,包括贪、嗔、慢、无明、疑等五非见,以及萨迦耶见、邪见、边执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由染污慧所起的五见;色界众生的五蕴身体非常精微,犹如彩虹可以相互穿越而毫无质碍,他们的烦恼相对较少,除嗔以外,还有九种见惑;无色界即非物质构成的世界,其中的众生没有色身,也就没有眼耳鼻舌身五识,唯有第六意识,五蕴中只有受、想、行、识四蕴,他们内心的烦恼除嗔以外,同样有九种见惑,只不过比色界众生更轻微。三界众生总共有八十八品见惑


       在修惑方面,小乘行者修道时所断的欲界烦恼有贪、嗔、慢、无明四种修惑,所断的四禅、四无色界烦恼除嗔以外,还有贪、慢、无明三种修惑,三界九地共有八十一品修惑


       正是由于这些烦恼把众生束缚在轮回之中不得出离


       无可否认,三界中或多或少也会有快乐,但这些快乐与痛苦并存,而且就像清晨草尖上的露珠,当阳光照射就消逝无踪。正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我们要理智的认清三界中一切事物幻变无常的本性,而快乐也都是变化无常并非永恒不变的


       要从三界的幻变苦乐中解脱,获得永恒不变的安乐,唯一途径是证得诸法实相而破除无明,因此希求解脱就是佛子的修行。此处偈颂中的“佛子”主要是指中士道行者。所谓中士道即畏惧三界的痛苦,寻求自己解脱的修行之道。中士道行者由于厌烦三界的痛苦而生起真实的出离心,希望通过修持从三界中得到自我解脱,进而获得阿罗汉等四沙门果,以达到涅槃为终极目标


       我们从三个角度来简要阐述中士道的修行成果和修行方法:四向四果;四谛十六行相;十二缘起支

第一、四向四果


       四向四果是小乘行者的修行目标。“向”就如同修前行和正行,仍处于修持阶段,虽然已经趋向和接近最终成果,但是还没完全证果,这个阶段就称为向;“果”就是通过实修断除了相应的烦恼,真实获得了果位,这个阶段称为果。


       类似于大乘佛法里五道十地的阶段划分,小乘行者的修行成果也分为四种,即四沙门果,再细分则有四向四果,分别是:预流向和预流果,一来向和一来果,不还向和不还果,阿罗汉向和阿罗汉果,修持小乘佛法的最高成就是证得阿罗汉果


 (一)预流,梵语音译为须陀洹。分为预流向、预流果两种:


1.预流向,是指行者入见道时的阶位,首次亲证四圣谛的真理,得到无漏清净智慧眼。此时已经直至预流果,不会堕三恶趣。但因此位圣者的修持处于将要达到预流果之前,尚未证得预流果,所以称为预流向,也就是趋向初果的意思


2.预流果,又称为初果,实际证悟人无我,断尽三界无明(不明了实相的状态)中的见惑,意思是离开凡夫,已经初步进入圣道的法流,逆生死的瀑流而上,获得圣者果位。最多仅在人间与天界中各往返七度,也就是历经十四次投生,其间必定证得阿罗汉果


(二)一来,梵语音译为斯陀含。分为一来向、一来果两种:


1.一来向,因此位的圣者在修持一来果时,将要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六种,还没有实际证得果位,而只是趋向于一来果就称为一来向


2.一来果,即第二果,真实得到一来的修行成果,当实际证得果位时,断除了欲界九品修惑中的前六种。由于还有后三种修惑,还要在欲界中的人间或六欲天投生最后一次,才能证得涅槃,所以也称为一来果


(三)不还,梵语音译为阿那含。分为不还向、不还果两种


1.不还向,即已证得一来果的圣者,将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最后三品,而即将证得不还果的阶位;因为已经趋向第三果,故称不还向


2.不还果,即第三果,是已经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中残余的后三种,而不用再流转到欲界投生的果位,所以称为不还。由于内心还有色界和无色界的习气,之后投生色界或无色界,直至涅槃。所以也称为不来或不还,不来是指不来欲界


(四)阿罗汉,意译为应供、无学。分为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两种


1.阿罗汉向,又称为无学向,指已证得不还果的圣者进入阿罗汉道,虽已趋向阿罗汉,但尚未实际证得,所以称为阿罗汉向


2.阿罗汉果,即第四果,也称为杀贼(烦恼贼),应受人天的供养,所以也称为应供。已经断尽三界众生的一切见惑和修惑,一世的果报尽,就永入涅槃,证得阿罗汉果的圣者,超出三界,不再有轮回的生死流转。阿罗汉四智(我生已尽智、梵行已立智、所作已办智、不受后有智)圆融无碍,已无一法可学,故也称为无学果,是小乘的最高果位


       为证得四向四果,中士道行者必须修持四谛十六行相和十二缘起支等法门为主的小乘佛法。随其根性分为声闻和缘觉两种修行人。声闻行者依靠善知识的引导,通过听闻善知识的讲授,同时受沙弥和比丘戒等清净的别解脱戒,经思考、修持而了悟四谛,由证悟人无我的空性而断除我执烦恼,获得阿罗汉等四沙门果,从而脱离六道轮回


       在修持上,缘觉与声闻的差别在于,声闻行者是直接修持四谛十六行相,缘觉行者属于小乘的利根,与声闻最大的区别在于,缘觉在最后一生无需依靠外在的善知识,完全凭自己的智慧证悟。其修行方式则并非按照四谛十六行相的次第,他们是通过自己观察十二缘起支而认识了轮回的运作方式,在此基础上运用止观双修而证悟人无我,以及法无我的粗大层面,断除我执的同时获得果位。缘觉在佛出世的光明劫时段可以成就,在没有佛出世的暗劫时段也能凭自身智慧证得阿罗汉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