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课(二)下士道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
比如公司的管理者必须把员工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果他们受益了,公司才有凝聚力,员工感到为公司做事有意义,他们甚至会不计代价完成工作,才会成功,事业自然会兴盛,那么,最终成就的人是你,获得最大利益的也是你。同理,我们学佛也要先放下狭隘的自我,利益他人,自身才能有更大的成就。遗憾的是,下士道的修行人往往没有那么广阔的格局,从而忽视了他人。虽然皈依了上师三宝,但修行的目的只是让自己免堕恶趣而投生善趣,归根结底仅仅是以追求人天福报为最终目标。居士或僧众当中都不乏这样的人,只是因为虽然受了别解脱戒,但是发心不正确,没有出离心。
自古以来,世界上就有很多宗教,从佛教的角度看,佛教之外的宗教信仰都属外道。外道当中也有讲因果的,但没有像佛陀那么完整系统地宣讲六道轮回,外道不乏提倡做善事的,但行善的目的是让自己不受苦,进而投生为天神的眷属。这种行善方式确实可以使人脱离恶趣,投生善趣,这是因为无论有没有信仰,只要经常行持十善业,避免十不善,最终也能投生三善道。学佛引人向善,但这并不表示信佛、学佛的人就不会投生到三恶道,一定会去三善道,果报并不由宗教信仰来决定,而是由自己的发心与善恶行为所决定,因此,有情众生都无一例外要受因果规律的支配。
佛陀所宣讲的妙法,并不是原来没有而重新创造的理论体系,也不是刻意创立一个宗教来宣扬自己的原创。佛陀揭示的是宇宙和生命的真相,这一切本来就存在,本来如此。学佛最大的利益就是斩断六道轮回的根——无明,摆脱生死与烦恼的控制,回归生命最原始的清净状态。这是除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无法企及的,世间知识就更找不到这样的智慧,这是佛法最突出的作用与特质。
众生之所以会有这样那样的痛苦,是因为造十不善业。有人辩称:“我一生没有害过人,所以没有造过什么恶业。”这怎么可能呢?实际上凡夫从早到晚时刻都在造业。我们是否想过自己所喝的一杯水里有多少生命?《律学发轫》和《经律戒相布萨轨仪》中都记载“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不持此咒,如食众生肉”。现在,我们借助显微镜,不难证实微观世界确实如此,一杯水中确有成千上万的微生物,当我们烧水、喝水时把这些生命全都杀害了,这就是在造业。凡夫的一举一动都是出于私心,不惜为了自己而伤害他人。诚然,较明显的刻意害人相对较少,但自私的动机从未间断,因此佛陀在《地藏经》中说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认为“我没有造恶业”的人,是没有深刻细致地反躬自省,或者不愿意去坦诚面对自己。
我们时刻都在造业,方式也多种多样。例如,受了别解脱戒的人可能会犯别解脱戒;受了菩萨戒,可能会违犯菩萨戒;受了三昧耶戒,也可能违犯三昧耶戒。当点点滴滴的恶业累积起来,因缘成熟时,来世的去处肯定只会是恶趣。对于这种结果,仲敦巴大师说:“若堕恶趣,则唯苦无乐!生平所造的任何善恶,其果报在后世都将发生。现在若不努力于善业,后世将感受痛苦。觉沃瓦(大德)!心莫粗大,此缘起微细。”
绝大多数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希望得到快乐,惧怕承受痛苦。但是,想得到快乐肯定要种善因才会有好的果报。所作所为和心愿若背道而驰,不断造恶业却想得到快乐,明显是不可能成立的悖论。因此,一定要尽力避免易造的十不善业,每当遇到对境时,纵然遇到生命危难都坚决不造恶业,这是佛子应遵循的行为准则。
每个人在无始的轮回里,都有前世与来生。佛陀说:“欲知前世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今生做者是。”我们从哪里来、前世做什么?看看现在的人格、品行、事业,就能看得出几分,而来世是去善道还是恶道,则完全取决于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并非天神或造物主的安排。
佛陀指出,一切有情皆具佛性,都有成佛的潜能。没有开悟前,因无明遮蔽自性而沦为凡夫,只能身不由己地在轮回中漂泊沉浮。如果我们有幸皈依了三宝,且值遇了善知识,并用心修持正法,就能在消尽障蔽之后而证悟成佛。
有人因为看不到前世或来生,就不相信有轮回,但不能因为看不到或遗忘了就否认,这是目光短浅的不智之举。比如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每天发生的事,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有清楚的记忆;就算是前些天从早到晚,所做所想过的一切,也都无法一一记起,若按照这种逻辑思维,就应该否认它们曾经发生过,但这显然与事实相违,其实只不过是我们已经遗忘罢了。同样,我们也不能认定明天不会到来、不会发生例行之事。按习惯推测,明天的生活起居同样要发生,但今天为止既没有发生也看不到,此时去否认没有明天显然是错误的。
因此,前世、今生和来世,虽然看不到、摸不着,却并不等于没有。就像手机的信号一样,谁也看不到摸不着,却是真实存在的。
第二, 业的运作原理
关于因果的产生,大乘佛教的中观和唯识派都有自己的因果观,其中唯识派认为阿赖耶识是积业的基础。在我执未断之前的虚幻显现中,每个人都有心识(心相续),这个心识具有一种细微的特定能力,将所有善业、恶业、无记业所熏习的种子全都储藏在其中,是轮回中所有一切的基础。它承载着我们的业从无始以来到现在,从前世到今生、再到来世。临终时,身体无法带走,留在世间坏灭消散,而阿赖耶识会携带着一切业种再度投生。过去在阿赖耶识里种了什么因,现在就成熟为什么样的果,人生的命运就是这样造成的,而现在所做的一切又会成为未来的因,果成熟以后,就会投生到六道中相应的地方。所以,每个有情众生从无始以来直到成佛之前,心识的相续都不会间断,阿赖耶识是所有的业和习气里最细微的层面,把它彻底清净之后就成佛了。
意识是一切善恶业的作者,以上所说的道理揭示了业的内在运作机制,从总的方面看,业所表现出来的因果规律有五种特质:
1.因必生果: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
2.自作自受:自己造业只会自己承受而不会由他人承受;
3.已作不失:已经造下的业不会无故失去;
4.未作不遇:未造的业不会由自己承受相关果报;
5.因微果著:微小的业因能感召极大的果报。
众生无论造善业还是恶业,都会储存进阿赖耶识中,虽然不一定马上就能感受到果报,但已经具备在未来因缘成熟时生长、增进的能力。就像往银行卡里存钱一样,虽然在银行卡上看不到钱,但确实已经存在卡里了。也像麦种一样,虽然表面上看不出能生麦芽,但却具有这样的潜能。
当我们在阿赖耶识中播下业种,因就具备了。不论恶业、善业,果报在什么时候成熟,就完全依赖助缘,待各种助缘或条件都具足,即因缘成熟后,果报便产生了。就像麦种,当光照、水分、温度、土壤等因缘条件全都具足时,麦种就会长出麦芽,而且会结出更多的麦子。
业果一旦形成,无论我们背负的是善果、恶果或者无记业果,其作用就会使得我们身不由己、无条件地承受现实。在果报面前,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其实已经苍白无力,很难再去改变什么。例如一个嗜杀成性的人,当他历经无量劫的地狱之苦,从恶趣出来后,又毫无选择地投生于屠户之家,延续父辈传承下来的杀生行当,就算有改变生活方式的意愿,也很难有实际效果。凡夫就是如此,不知到所有果报都是业的运作,因此不惧造恶,却害怕受苦。所以才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