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课(三)下士道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
第三,业果成熟的时间
地球上有超过七十亿的人口,在这些人里找不出长相、思维、工作都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可是每个人心里都同样的希望得到快乐,没有人希望自己受苦,但往往事与愿违,人们的苦乐只与他往昔所做的业有关。而且既然造了业,果报就一定会出现,那么业果成熟的时间要多久呢?
由于各种助缘与业因的和合作用,从受报的时间差别来分,有四种不同的果报。
现报
今生所造的业今生受报,就是现报。今生造的业,也许在上半生就会成熟,也可能会在下半生受到业报,甚至当下就可能成熟。什么时候成熟,完全取决于众多的助缘是否具足。昨天的皇帝,今天有可能沦为乞丐或阶下囚;昨天的一个普通人,过一段时间,也有可能成为皇帝,这样的事情历史上曾多有发生。
据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堂兄提婆达多,相貌堂堂、聪明过人,他出家后经十二年修行即获得了神通,受到国王的供养和道友的赞叹,于是心生骄慢,妄图取代佛陀教主的地位,甚至造了出佛身血、破和合僧、杀阿罗汉三种五逆重罪,因缘成熟的时候,大地开裂、猛火焚身,当即堕入地狱之中。又比如麦彭仁波切的《白莲花论·释迦牟尼佛广传》中说,佛陀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曾为商主,因为此生供养天尊的功德,在商队口粮断尽、生命垂危之际,祈祷天尊而渡过了难关。
生报
有些业力造下以后,要等到下一世或中阴才会受报;如果此生造了弑父、弑母、杀阿罗汉等特别严重的五无间恶业,死后则不经过中阴,直接就投生到地狱承受极苦的果报。相反,如果做了很大的善业,就会投生到天界等善处享受快乐,这就是生报。《法句譬喻经》就有这样一个忍渴护虫获生报的公案:有两位初学比丘,远程跋涉去拜见佛陀,由于干旱缺水,在快渴死之际找到一小坑水,但水中有很多小虫,依照戒律这样的水是不能喝的,一位比丘为护小虫忍渴而死,另一位比丘为了活命喝下了水。死去的比丘,因为护持净戒的功德转生成了天人,当那位活着的比丘还在路途中跋涉的时候,这位天人早已手持鲜花来到了佛前。
后报
有些业力造下以后,要等到第三世甚至多生累世之后,因缘具足时才受报,果报成熟的具体时间无法确定,尽管时间长远,也肯定会受到报应。
吉美林巴尊者曾说:大鹏金翅鸟在高空翱翔时,大地上找不到它的影子,但看不到并不代表没有,当它慢慢地降落,接近地面时,影子就会呈现出来。即使它飞得再高,影子也是有的,只不过暗影被强烈的阳光冲淡了。就像《杂宝藏经》所说,有一个凶残的鬼母专吃别人的儿女,佛陀以善巧的方法使她受持了三皈五戒,并说:“好好守戒!久远的过去,你是迦叶佛时羯肌王的女儿,因为不持戒,所以才得到今天的鬼道报应。”我们造了业,虽然暂时没有看到果报,但是,因果是不虚的,在因缘成熟的时候,果报必定会显现。
不定报
要构成一个完整的业行,应该具足对境、动机、行动、结果四个要素。以杀生为例来说明:对境就是内心确定所杀的对象;动机就是在杀生行为背后的特定目的;行动就是为达目的,针对目标采取的行动;结果就是所杀的对象死亡。如果完全具备这四个要素,就形成了杀生的定业;如果其中一个要素不具备,或虽造了完整的杀业,但立即进行了有效的忏悔,就是不定业。其余业行与此类同。
不定报是指善、恶不定业所招感的果报,其结果又可分为:果报确定但受报的时间不定、受报的时间确定但果报不定、受报的时间和果报都不确定等三种。与定业相比较,不定业属于轻业。纵然是定业,善能猛厉忏悔,也必可清净,何况这种本身力量较弱的不定业,当它遇到强大的对治力时,果报也就不一定发生了。
因此,当我们造了严重的罪业,通过在佛菩萨面前深深地忏悔,或修忏悔之王金刚萨埵,发誓从此以后再也不造同样的业,如此就可以清净罪业,甚至五无间罪都可以忏净。忏悔就是通过佛菩萨的加持力和自己的祈愿力二者结合,把阿赖耶识里的业种摧毁。这就像麦种,本来具有生长成麦芽的潜能,可一旦把它烧过或烫过之后,虽然麦种仍存在,但它却彻底丧失了发芽的能力。同理,虽然在阿赖耶识里曾种下了恶业的种子,但只要诚心忏悔,就不会受报,因为业种发芽的能力已经被摧毁。
善业也一样,虽然在阿赖耶识中播下了善的种子,但是,如果经常生嗔恨心,辱骂他人,在心中生起嗔心造恶业,即便之前做得再好,原有的善业种子和功德,都被随后造的恶业所摧毁,今后也就不会出现相应的善报了。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里讲,纵使做了众多的善业,累积了很多的福报,但只要生起一个大嗔恨心,就会摧毁所积的功德。一片广大茂密的森林,也会因一个小小的火星而把整片森林焚毁。我们的嗔恨心就像火种,一念无明火生起,就会烧毁我们多生辛苦栽植的功德林。世间的一切都是跟因果业力有关的,有因就有果。我们每个人都想得到快乐,却偏偏就是快乐不起来,再有钱、权力再大,也只能满足物质层面上的一些需求,内心仍然充满痛苦和烦恼,这都是因果业力使然。因此,我们为了得到快乐,理应行持十善断除十不善。
第四,十不善业及其果报
业因是播种于阿赖耶识上的,阿赖耶识是心相续里最细微的一个意识层面,它连续不断地令有情众生流转在轮回中。先不论前生或来世,有情众生一出生就默认有一个“我”存在:我的身体、我的头、我的手、我的房子,对于“我”的执着不用受教自然就会,这种与生俱来的执着就是阿赖耶识带来的。
从更细致的方面思维,业的体性可总摄为十不善业和十善业。每一种业又有四种成熟方式: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对于其中互不混杂、逐个领受的道理一再思维,此后才能生起对业果的深信,这是极为重要的。
阿底峡尊者以比喻的方式来说明业力:“譬如草木,若根是毒,则其枝叶也是毒;若根是药,则其枝叶也是药。同样,由根本贪嗔痴三毒发起所作的任何业,唯是恶不善业。”
因此,以贪瞋痴为因缘而造的业即恶业。恶业有很多种,一切恶业归纳起来就是十不善业,是十善业的反面。要知道,仅仅断恶并不一定是行善,而有可能是善、恶、无记业(非善非恶)的其中任何一种。十善业是指在实际行动中断除十种不善业,并且奉行对治恶业的善法。
十不善业包括:身体所造的三种恶业,语言所造的四种恶业,意识所造的三种恶业,加起来共十种,称为十不善业。
身恶业及其果报
(一)杀生
杀生是所有不善业中最为严重的。《正法念处经》云:“设使杀害一有情,一中劫住地狱。”过去的成就者们也说:“杀生之上无它罪!”现代社会,由于我们的共业,人们更是难以脱离杀生造业,每一顿饭的背后都隐藏着杀戮,甚至茹素也不意味着就能彻底远离杀生。尽管素食者以蔬果豆类等植物为食,但在蔬菜粮食种植采摘过程中,也会无可避免地伤及很多有情的生命。要远离杀生对每个人而言都十分困难,所以说“我是个好人,我没有造恶业,我没有业力”,这种观念若仔细观察根本就是错误的。所以,为保护自他、增长慈悲,佛子理当禁止杀害任何有情,尤其要杜绝故意杀生的行为,除此之外还应尽力放生。
此生杀生,来世会堕入地狱,在地狱承受极苦业报。报尽之后从地狱出来,再度投生为饿鬼或畜生,就算生为人类,在人道的状况不是短命就是多病。有的人二三十岁就突然发生意外身亡;有的人从小到老,整天都是病痛缠身,这都是前世今生杀业带来的果报。
(二)不与取
基于贪、嗔、痴三种心态,以强权、欺骗、盗窃等手法获取别人的财物就是不与取。身处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不与取是最容易违犯的恶业之一。也许我们没有直接去偷东西,可是占有别人的财物也算是不与取,包括转移或破坏公私财物等。在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占过别人的便宜,严格来说,这也是不与取。本不属于你的东西,却用五花八门的手段和借口据为己有,岂不就是盗窃?如果我们对因果有起码的理解和尊重,即使不刻意去做一个好人,自然就能成为善良之人。因为我们深信,在被因果支配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便宜”可赚。
前世偷盗,今生会感受物资贫乏的恶果,即使有一点财产也会被夺走或遗失,或被迫和敌人共享。比如有人含辛茹苦赚到一点钱,再去投资时却赔得血本无归,这就是曾经犯了不与取的恶业所形成的果报。
(三)邪淫
邪淫对居士而言,主要指合法夫妻之外的性行为。即便是合法夫妻间,也要避免不恰当的时间、地点、方式等邪淫。具体邪淫戒条,请参阅《优婆塞戒经》。如果不规范自己的行为和道德,失控的欲望就会指使身体造恶业。原本美满的家庭,若某一方犯邪淫,必定家无宁日,家道和事业也随之逐渐衰败没落。既然已皈依三宝,就应提起正知正念,主观上尽力地自律。否则,最终只会害人害己。这就像舔刀刃上的蜂蜜,稍不小心就会割伤舌头,为尝到些许甜味,代价实在不菲。
前世的邪淫,会导致今生的配偶相貌丑陋,懈怠懒惰的果报,双方如同势不两立的仇人,常常争吵打骂,但真想分又分不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