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二课(一)下士道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
正行宣说三士道
《佛子行》正行的内容包括三部分:
一、下士道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
二、中士道不贪三有之乐而希求解脱。
三、上士道修智悲双运解脱有寂二边。
实践佛陀教法,任何修行法门,都可以成为不同层次的解脱道,这完全取决于行者的发心。哪怕是修同一法门,由于修行人的发心不同,也就有了下等、中等和上等的区别,即三乘佛法:人天乘、声闻缘觉乘(小乘)、菩萨乘(大乘)。如果出于畏惧恶趣之苦而发心断除十不善业的修行是下士道。下士道修十善,得人天善果;如果发心不贪图轮回中的暂时利乐,为了自己解脱的修持是中士道。中士道发出离心,修戒定慧,得阿罗汉果;如果以菩提心修持无上的空性和慈悲,为达到既不住轮回,也不住涅槃的境界,这就是上士道。上士道发利众菩提心,修六度,得佛陀果。
对于一个修行人而言,观察自己的动机、明确自己的发心是修行的关键。现在很多声称学佛的人根本不观察自心,自己学佛的目标模糊不清,如果只是为了子女的升学成绩,希望通过学佛得到某种奇迹;或是为了消除事业上的阻碍;或者令自己在金融投资上收获高额利润,如此则三士道都不是。若只是为了自己远离恶趣、投生善趣,就算修大乘佛法,也会变成下士道行者;反之,小乘法门也会因行者的广大菩提心而提升为上士道。换言之,行者的修行是属于三士道中的哪一种完全取决于发心或动机,而不是由法来确定。因此,佛子应把反观自心作为永恒的修持主题。
下士道畏惧恶趣之苦而断除罪业
颂词曰:
佛说难忍恶趣苦
皆为恶业之果报
是故纵遇生命难
永不造罪佛子行
颂词直解:
佛陀说,三恶道众生承受的难忍之苦,都是所做恶业带来的果报;所以,为了避免这样的痛苦,纵然遇到生死存亡的危险,也永不造作罪业,这就是佛子的修行。
《佛子行》所阐述的下士道属于内道佛教,是指已经皈依了佛法僧的修行人,当他了解到三恶道的痛苦时,生起畏惧之心,为避免下堕三恶道而希求投生到三善道,以这样的动机去修持佛法就是下士道。外道和内道的众多区别中,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皈依三宝。有人虽然已经皈依了三宝,但是因还没有中等和上等的发心,所以无论是持咒念佛,还是阅读经典等,完全是为自己能获得现世的利益或人天福报,这便是成为下士道的原因之一,例如祈请三宝加持自己生意兴隆、长寿无病等;另一个原因是,畏惧佛经里所描述的三恶道、甚至三有轮回之苦,仅凭这一点,就足以令我们不能轻视下士道的修行,因为这是一切修行的基础。我们生活在因果的世界里,所有的一切没有能离于因果的,整个三有轮回都是业力的产物。因此,若细细思维业果,则由深信之心而趣入取舍善恶之道;若深刻思维三有之苦,则会生起出离心、悲心等珍贵的心态,这就是思维因果业力的殊胜利益。诚如夏日瓦尊者所说:“未对因果业力的运作了如指掌,一心想追求高深大法,就如同在冰面上建造城堡。”
因此,我们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和了解下士道:第一、六道轮回与业力;第二、业的运作原理;第三、业果成熟的时间;第四、十不善业及其果报;第五、果报的种类。
第一,六道轮回与业力
六道轮回里的一切有情众生,因为业力的性质、轻重不同,感召的果报也不一样,严重的恶业就会导致堕入地狱道、饿鬼道或旁生道这三恶道中承受极大的痛苦。在《地藏经》等佛教经典中,一讲道六道众生的痛苦,就特别强调了三恶道难忍的极苦。比如,众生堕入十八种地狱要承受的极热与极寒等诸多痛苦,又因为业力的不同,地狱众生所承受的痛苦也千差万别。因此,以我们凡夫的观念要真正理解十八种地狱的状况是办不到的,只能根据佛陀言教和逻辑推理来大致了解。但是,我们从自己被火星烧灼和冬天被寒风冰雪侵袭的生活体验中,也都略能感受到地狱众生的痛苦。至于饿鬼道众生,则要承受饥渴的巨苦。试想,我们若离开饮食一天会有什么感受?几天不饮不食又会是什么感受?而饿鬼道众生出生入死都没吃没喝,他们承受饥渴至极的痛苦难以想象。如《宝鬘论》中说:“日日恒应念,极寒、热地狱,亦应念饥渴,憔悴诸饿鬼,应观念(观看、随念)极多,愚苦诸旁生。”
我们凭肉眼看不到地狱道和饿鬼道,只能看到旁生道。所以,讨论动物世界能更直观地了解恶趣之苦,不论是海里还是陆地上生存的动物,跟人类相比,它们的痛苦繁多而且巨大。人类的生老病死等痛苦跟动物相比,可说微乎其微。人类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天天都在吃动物,想一想在一个市场里面每天要宰杀多少动物,全世界有多少个市场!在那里动物完全没有生命权,要承受被血腥杀戮、肢解的极苦,这些恶道众生正是由于往昔自己造恶业,才导致当前的果报。另外,地狱有十八类,饿鬼有三大类,畜生有两大类,它们的寒热、饥渴、互相吞啖等苦,导致这一切的都是不善之果。《入菩萨行》中说:“痛苦不悦意、种种诸畏惧、所求不顺遂,皆从昔罪生......不善生诸苦,云何得脱除?故我当一心,日夜思除苦。”
由于看到佛经里讲的这些道理,仅仅是想想都会生起怖畏;若是亲自感受其煎熬,更是绝难忍受!具有遍知种种业果的佛陀以其一切智告诉世人,三恶趣诸苦,并非无因而生起的,是十不善等恶业之果。
因此,思维业果至关重要。一旦通过思维对因果产生定解,纵然遭遇到生命的厄难,亦永不造作不善罪业,由于害怕自己造恶业要承受类似痛苦,心生恐惧而试图令自己免于种种不幸,由此才会发自内心地修学佛法,这虽然属于下士道的发心,但同时也是诸佛子取舍黑白业的行持。
作为一个皈依三宝的佛法修行者,虽然可以为世俗利益而祈求加持,但也应该知道,如果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出于自私,为了自己的世间幸福、世俗快乐、功成名就,完全没有考虑他人的利益,不顾及周围人的感受,就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因为一味强调自己的感官、自己的感受,在这种基础上构建的世界观,势必只有自己、只顾自己,再没有别的了。这种自私的发心与行为是最下劣的,甚至连下士道都算不上,因为下士道行者要圆满十善业,那也会是一个品行很好的人。如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生起利益他人的心,做任何事情都容易获得成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