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广闻博学
意欲依止金刚上师修学密法的人,自己要广闻博学,这样才能理性地受持上师宣讲的一切正法。学佛并不仅仅是让你烧香、磕头、诵经和许愿那么简单,必须要进行大量的闻思修持,这不仅对我们了脱生死、究竟成佛有直接帮助,对世间的生活、工作等各方面都会带来很大的利益。所以,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佛法,了解显宗和密宗所阐述的真理,只有通过大量正确的闻思修,才能触类旁通地领会佛法的精髓。因此,一个合格的弟子也应该是一个广闻博学的人。
4.具有悲心
合格的密宗弟子必须要有慈悲心。修显宗都需要发菩提心,修学密宗的终极目的也是为了救度自他一切众生,因此同样也需要以慈悲心为基础。我们修行大乘佛法不是仅为自己了脱生死,而是为了一切有情众生,为了彻底解除他们的痛苦烦恼而修持,具有这样的大悲心,才真正有资格随上师修学密法。
5.敬护净戒
弟子要恭敬守护上师传授的所有律仪和三昧耶戒。依止上师的时候,上师会教导弟子修行过程中需要受持的戒律以及具体的内容。例如,接受灌顶之后需要守持三昧耶誓言,其中的每项戒条,合格弟子都应牢记在心,并且能以正知正念善为护持。
6.三门调柔
修持密法的合格弟子,不会粗枝大叶,行为和内心都很调柔。因为一般习性比较粗鄙的人都是傲慢心极强的人,而傲慢会障碍心相续中生起功德。所以,真正的法器,身、口、意都必须寂静调柔,时时注意自己的行为。
7.宽宏大量
合格的弟子,内心能容纳和接受上师及所有众生的行为,在心相续中不会有和他人对抗的动机。
8.慷慨大方
合格的弟子能将所拥有的一切都供养给上师,供养是一种布施。过去的高僧们从藏地到印度求法的时候,藏王让他们带很多供品前往,为求到佛法,这样做是出于对法的尊重,并不是具德上师需要供养物。另外,供养本身也是一种修行,为了消除自己的恶业、私心和狭隘执着,同时累积能引发证悟的福德资粮,因此把自己拥有的一切毫不吝啬地供养给上师。
9.具清净心
我们必须具有清净心,才是堪能依止上师修学密法的法器。合格的弟子善于反观自心,鲜少染污分别念,否则,如果惯于用凡夫的眼光去观察上师,哪怕面对一位具德上师,由于自己的心充满染污,被强大的分别念所控制,很容易产生错觉:上师对别的弟子很好,总是特别关照,对我却很漠视;给别人加持物,我却没有得到等。合格的弟子绝对不会有此类的嫉妒攀比心,他了解每个人的需求和上师调伏的方式都不同。
还有一种情况也屡见不鲜——师兄之间产生分别念:本应随喜那些学得挺好、各方面条件不错的师兄,却心生嫉妒,甚至人前人后说师兄的闲话,由此累积了很多阻碍认证实相的恶业,变成了不具格的密宗弟子。
10.具惭愧心
人如果没有惭愧心是很悲哀的,永远都不会认出自己的缺点。所以,合格的弟子必须要有知惭有愧的心。无论我们做什么,遍知的诸佛菩萨都知晓。如果现在的行为不如法,和当初发菩提心的誓愿相违背,就一定要在心里想:善知识和圣者们一定会嘲笑我,并会羞辱我,因此,我心中真实羞愧难当,一定要至诚地发露忏悔。
以上所述,行者如果都能圆满无缺,即是具备优良资质的合格密宗弟子。若已依止了一位具德上师,这些便是转化自心的最大能量。身为弟子,要恒时反观自心,用上述十项内容要求自己,做到不违背对上师的誓言及信心,最重要的是虔信恭敬地闻思上师开示的经论,依教奉行地实践上师的言教、精进修行,这样如理如法地修学佛法,就能保持师徒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最大的利益。
承侍上师的方法
之前已分别讲述了小乘、大乘显宗、密宗的具德善知识须具备的各项条件。经过审慎的观察之后,对于那些符合条件、能够确定为具德上师的善知识,如果为了获得解脱利益而依止他,我们的所作所为就应该随顺其心意,不做违背上师意愿的任何事情。
有时候,上师的行为在我们凡夫的眼中看起来似乎不尽如法,但是无论具德上师有怎样的行为,作为弟子,我们都应该清楚,这是上师为了调伏众生而显现的善巧方便,自己要有清净心。无论上师表现得如何严厉,不管是打骂还是批评,一个合格的弟子都会把这一切当成甘露一样去接受,绝不会埋怨,更不会嗔恨,就像驯服的宝马良驹一样。从无始以来到现在,凡夫的心中有很多恶劣的习气,就像没有被驯服的野马一样,非常粗暴狂野,也觉察不到自己时刻都在造业。所以,想依止上师的弟子,必须要让自己变得柔顺谦卑,并用三种供养承侍上师令其欢喜,以获得加持。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担忧:我没有做过多少供养,而其他师兄却做了很大的供养,为了更多地供养上师,就把自己的闻思修都放下,拼命地去做事赚钱,希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师兄一样做更多的供养,类似这样的想法是非常片面的。其实供养的方法有三种,如果能根据自身情况来作供养,都是能令上师欢喜的,这三种供养分别为上、中、下三等,如《经庄严论》中说:“由诸供事及承事,修行亲近善知识。”如其所说,需成办三种欢喜之事而依止。
(一)上等供养
法供养是令上师欢喜的上佳方法。弟子在上师处领受教法之后,以自己脚踏实地的闻思修和最终证悟为供品来供养上师,这种供养的功德最大最究竟,也最有意义。
正如《金刚经》中说: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经中又说:“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普贤行愿品》中亦说:“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又说“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我们通过以上佛经所述,就能了知法供养的功德最大,是最上等、最根本的供养。由此可见,依止上师后若能按照其所授的佛法如理修行,就是对上师三宝作最大的妙供。
(二)中等供养
奉侍供养,是让上师欢喜的中等方法。指的是用自己的身、语、意三门虔诚承侍上师,听从上师的派遣,为上师的利生事业服务。比如,我们在接受灌顶或传法的时候,自己提前到现场,把道场的清洁工作做好,将法会所需供品准备妥当,铺设坐垫,协助维护秩序等,这些事自己身体力行,具有很大的功德。
现在有的佛弟子说起佛理来滔滔不绝,自认这样就是在帮助别人了,自我感觉良好,可是做实事却不太愿意,这样的人经常可以看到。传播佛法当然可以,但是弘扬佛法是要有智慧和善巧方便才可以讲出好的效果。由于自身的佛学知识和修证功德都不够,若又不分时间、场合随意讲,这样非但不能帮助别人,还有可能起到反作用。因此,既然在善知识座下学习,就应该懂得善加奉侍,增长自己的福慧资粮,努力提升自身修行的境界,自己的佛学知识和修证都上去了,自然就可以真正地帮助到别人。
因此,今后遇到举办法会或具德上师在开示经论,来到这样的现场时,无须看、不必等,只要有需要,就马上无私心、无条件去做,这样与其说是帮上师或帮众生,不如说是在帮助自己。
(三)下等供养
财物供养是令上师欢喜的下等方法,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力做财物供养。这种供养的发心非常重要,如果发菩提心做供养,供养的功德肯定也会很大;但有些人在供养财物的同时,会带着舍不得、求回报的计较心态,这样的功德就大打折扣了。
上述三种供养,能累积福慧二资粮,众生要了生脱死,必须累积这两种资粮,以促成最终开悟。因此,佛弟子依止上师,应该懂得运用以上的承侍方法,要好好地闻思修持,这才是最重要的,佛陀也是如此要求他的追随者。只要专注于闻思修行,其他功德自然就会增长。总之,弟子应该懂得运用以上的承侍方法来如法依止上师。这样一来,自心的一切罪过都将消除,一切功德都会增上,利益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