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德上师心怀大慈悲并精通三乘佛法,因而具备引导众生的资格;也由于他们心中对空性的定解,甚至已经证悟诸法的实相,更具备了度化众生的能力。他们用自己的身口意,实践着从佛陀传承而来调伏、度化众生的方法,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因此,众生若与这样的具德上师结缘,生命就具有了真实义。
那么,当我们有幸值遇具德上师,应当如何依止才能最大程度地获益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阐述:依止善知识的方法;承侍上师的方法;修学上师的意行;远离不如法的行为。
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一)小乘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小乘以修学出离心、人无我空性为主。按照《杂阿含经》所述,小乘行者修学佛法的次第是: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内正思维,行持正法。可见,亲近善知识乃是首要,之后才能正确闻思修佛法。
《阿含经》中佛陀开示弟子要如法亲近善知识,并提出弟子当以五事恭敬承侍于师,这“侍师五事”就是:
1.恭顺承事。即要好好地护持善知识,以善知识弘法的志向为己任,恭敬随顺师长的意旨,使师长欢喜,不违逆师命。
2.礼敬供养。分外供养与内供养两种。外供养是指佛经中所说的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四事供养”;内供养是指依师所教精进修行,这是因为善知识的主要责任就是引导弟子修持佛法,如果弟子能如教行持,就是恭敬供养了。
3.尊重爱戴。跟随善知识学法修行,必须具有恭敬心,常念善知识恩德而心生尊重与感激,正如世人所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4.依教奉行。行者对善知识应生起真正的信心,在常随师学的过程中,应当依据善知识的教言,把它们落实到自己的行为、语言、心念上。并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不因善知识的呵斥、责骂而生退转之心。
5.善持不忘。请善知识开示佛法,包括有不明的事情请益等,受教后应认真思维、牢记在心。
了知如何正确依止善知识的小乘行者,自身必须具备出离心,因为他们唯一的目标是获得涅槃。基于此,从善知识处获得小乘的别解脱戒。别解脱戒分为在家和出家两种,在家修行人受居士戒;出家修行人受沙弥(尼)戒和比丘(尼)戒。在受持戒律的基础上,依止善知识对小乘三藏的内容进行闻思修,通过行持四谛十六行相来消除烦恼,最终证得阿罗汉等四沙门果位而获得涅槃。
(二)大乘依止善知识的方法
大乘佛法分为显宗和密宗,有些人误认为只有密宗才特别强调传承,似乎在小乘和大乘显宗里对传承都不作要求,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其实,三乘佛法都强调传承。佛陀将证悟的原理、方法传给弟子,弟子修持成就之后再代代相传下去,将这种证悟不断地延续传递的方式,称为传承。
要获得无谬的清净佛法,必须依止持有传承的具德善知识。并且,行者自身也须具备相应的条件,才能在获得传承之后修有所成。如果不具备出离心和依师方法等条件,就不堪为法器,只能是一个形象学佛者,不可能有成就。
修持大乘法门的佛子,首先也必须具备出离心,出离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共同基础,大乘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具备一个核心条件——菩提心。简而言之,佛子的一切修持都是为了三界一切众生能超越轮回,这其实就是愿菩提心。也正是具有这般宏大广阔的发心,才能最终成就大乘佛子所希求的遍智果位。若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修学大乘的三藏和三学都无法走上正轨。
发了菩提心的佛子,必须在善知识处受持菩萨戒才算是真正进入了大乘之门,在此基础上跟随善知识修学显宗的见、修、行、果。不论是在家或出家,都要求在善知识的指导下进行闻思修,当证悟空性、断尽二执之后就能得到无上佛果。这就是大乘显宗行者依止善知识的概要。
就依止具德善知识的具体方法而言,弟子除了具备小乘的依师要求外,在心态上要如《华严经》所说,发二十一种心:“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识:应发如大地心,荷负重任,无疲倦故;应发如金刚心,志愿坚固,不可坏故;应发如铁围山心,一切诸苦,无能动故;应发如给侍心,所有教令,皆随顺故;应发如弟子心,有所训诲,无违逆故;应发如童仆心,不厌一切诸作务故;应发如母心,受诸勤苦,不告劳故;应发如佣作心,随所受教无违故;应发如除粪心,离骄慢故;应发如已熟稼心,能低下故;应发如良马心,离恶性故;应发如大车心,能运重故;应发如调顺象心,恒伏从故;应发如须弥山心,不倾动故;应发如良犬心,不害主故;应发如旃荼罗心,离骄慢故;应发如辖牛心,无威怒故;应发如船心,往来不倦故;应发如桥梁心,济度忘疲故;应发如孝子心,承顺颜色故;应发如王子心,遵行教命故。”阿底峡尊者亦说:“诸友!未证菩提之间,需要上师,故当依大德善知识!......大乘功德,生多生少,皆依尊重,乃能生起。”博多瓦尊者也说:“初学者不明白任何法的含义,而欲逐步增上圆满其功德,尽其一切皆赖于大乘上师,是故,心未获坚固之前,没法与上师须臾分离,故需殷重依止上师......若不恭敬上师,虽依止佛陀亦无利益。”
此外,在听闻佛法与修持的过程中,还要具备六想:
1.病人想。众生因无明身处轮回,对自己应作病人想。
2.医王想。善知识能除无明苦患,对善知识应作大医王想。
3.妙药想。佛法是对治无明的无上妙法,于正法作妙药想。
4.治病想。听闻佛法之后,精进地如法修行就是作治疗想。
5.正士想。对于说法的善知识,应视之为佛陀一样的正士。
6.久住想。善知识说法,弟子依教奉行,就能让正法久住。
(三)金刚乘依止上师的方法
佛陀无量无边的功德总结起来就是慈悲与智慧:佛陀以其慈悲为主的功德去度化众生,这种法门就是显宗。诚然,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并不完整,显宗的闻思修以慈悲为主但也具有智慧;佛陀以其智慧为主的功德去调伏有缘众生,这种法门就是密宗,但是仅有智慧没有慈悲也不完整,密宗同样也深具慈悲。所以,显密二法紧密相依是无法分开的,只是修持的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密宗将善知识称为金刚上师。合格的密宗弟子依止上师,最起码要具备以下十个条件。
1.具大信心
佛说信心为一切善法的前行及根本,如《宝炬陀罗尼经》中说:“信为前行如母生,守护增长一切德,除疑度脱诸暴流,信能表喻妙乐城。信无浊秽令心净,能令离慢是敬本,信是最胜财藏足,摄善之本犹如手。”金刚乘行者将上师视为真佛,上师就是来到这个世界度化众生的真实佛陀,是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的总集化现。这并不是口头上的溢美之词,金刚乘行者首先要在心中认真思维,明白其中的甚深义理并进行实修之后,才会生起这种谦恭的信心。
显宗基本没有提到要将善知识像佛陀一样看待,而密宗和显宗在这个方面就有很大区别。这是因为我们想接受灌顶,修生、圆次第或大圆满法门,对上师一定要具备这样的信心,才能达到修行的效果。有些人只要一听说哪里有灌顶,就争先恐后一窝蜂地去接受,但对灌顶上师并不了解,肯定难以生起视师为佛的信心,以这种心态去接受灌顶实际上并没有多大意义。学佛应避免盲目与急躁,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过程,欲速则不达,更何况是依止金刚上师修学密法,如果自身条件不具备,却特别急于得到更殊胜、更高的法门,这样反而会起负作用。诚如卡热巴尊者所言:“无信之人,不会发生任何功德之相,故当亲近善知识、阅读经典!”能有视师为佛的信心需要一个过程,要通过实修上师瑜伽、持明总集等法门来逐步生起。
2.具大智慧
如果遇到具德上师,我们应毫不犹豫地去依止。修学密宗的行者,应是上等根器,因此必须要有智慧,能领会上师善巧方便行为的密意,这是合格弟子要具备的条件。
由于每个人的根器、因缘都不一样,所以,上师为了度化众生,其行为和调伏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上师善巧与方便的行为具有甚深密意,很难以凡人的概念去理解。弟子不能因为理解不了上师的真正用意,就曲解上师并产生邪见。以世俗凡夫的眼光看待上师,有时上师的做法似乎不对,但上师的目的是调伏他人,对特殊的人必须用特殊的方法才能起作用。
如果我们了解古印度八十位大成就者中那洛巴和帝洛巴师徒的生平事迹,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殊胜上师的善巧和伟大。在西藏也有类似的典故:某天,巴珠仁波切去拜见上师多钦哲·益西多杰,为了摧毁弟子心相续中的习气和执着,令其开悟,多钦哲仁波切表现得不像正常人,示现出醉醺醺的样子。如果用凡夫的眼光来判断,必定会马上生起邪见,但是不管上师多么粗暴,巴珠仁波切都没有退转信心,最后,在上师痛骂“你这条老狗”的咆哮声和拳脚相加中,巴珠仁波切顿时证悟了心性!当然,由于我们自身的福报和根器,现在很难遇到这类大成就的具德上师,但不管怎样,如果一时难以理解具德上师的语言或行为,合格的弟子一定会运用智慧,如法地依止,最起码也不应产生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