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词曰:
依止正士灭罪业
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胜上师较自身
更为珍爱佛子行
颂词直解:
如果能依止一位具德的善知识,我们身口意的恶业就会自然而然地减少,甚至彻底断除;并且,心中的善业功德就会像初一到十五的上弦月,一天比一天增长。对于殊胜上师的珍爱,应更胜于自己的身家性命,这是佛子的修行。
无始以来,被无明遮蔽与误导的一切有情,在六道轮回的苦海中流转不息。而善知识,则是引导我等众生从迷妄中脱离出来,把我们从轮回此岸接引到解脱彼岸的导师。
每个人对自己的身体都非常珍爱,上至国王下至乞丐,无一例外都会觉得自己的身体是最宝贵的。然而,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轮回中我们还有比肉体生命更加重要的层面——那就是佛性!虽然人人不缺,却因被客尘烦恼所遮盖而不能认知,造成我们长劫流转轮回,备受艰辛与痛苦。而具德上师正是为我们引见佛性,帮助我们解脱轮回痛苦的善知识,依止这样的具德上师,我们个人的缺点和烦恼会越来越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功德愈加增长。因此,内心应该比珍惜自己的身体更为珍惜上师。
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印度三转法轮之后,追随佛陀的弟子们继承了佛陀的教育,并将佛法逐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主要的三大传承法流包括:小乘、大乘、金刚乘,偈颂里所说的“正士”,指的就是这三乘佛法的具德善知识。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了解此段偈颂:第一、具德善知识应具备的条件;第二、如何依止善知识?
具德善知识应具备的条件
《华严经》中说:“善男子!善知识者,能清净诸恶法,能退舍诸盖、缠障,能散灭无明黑暗云,能解散一切诸见缚,能引出生死大苦城,能舍离决定住着处,能裂坏一切恶魔网,能拔除一切苦毒箭,能出离无明深林,能超过邪见旷野,能越度诸有瀑流,能拔出爱欲淤泥,能不入诸邪恶道,能显示菩提路,能令安住不放逸,能引至修行处,能清净一切智性道,能令增长智慧眼,能令长养菩提心,能令发起大悲意,能说一切菩萨行,能诲示一切波罗蜜,能安置一切菩萨地,能令获得诸忍门,能出生一切诸善根,能成辨一切助道具,能施予一切大功德,能令普到一切如来所,能显示一切功德法,能劝修一切胜利益,能策励一切所修道,能显示永出生死门,能杜绝一切诸邪径,能令趣入真实道,能以法光普照耀,能以法雨普润泽;能令尊重师长,离诸懒惰;能令入白净法,心无厌足。”总之,若由善知识摄受,不堕恶趣;不为恶友摆布;惑业难胜等。基于这种种利益,所以《华严经》还说:“瞻仰善知识当无厌足!何以故?诸善知识,难见难出。”《本生论》中也说:“悉不应远诸善士,以调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尘,虽不故染自然薰。”纽融巴尊者说:“于善知识,当生如意宝想!”夏域瓦大师说:“由于是解脱、一切智的引路人,故当常时依止善知识!”
按显密经典中的宣说,根据各乘所传递的法义不同,对具德善知识必备条件的要求也不同,具德善知识包括三种:小乘佛法的善知识;大乘显宗的善知识;金刚乘的上师。
小乘佛法的善知识
小乘,即声闻缘觉乘,又称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形成于佛灭度后一百余年。随后又从印度传播到东南亚一带,目前盛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因此又叫南传佛教。
《增一阿含经》说:“夫善知识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与共从事,将视好道。”即小乘行者所依止的善知识,是一位戒律清净的出家人,依之修学,能引导学人解脱生死轮回。其所具备的条件释迦光尊者在《戒律三百颂》中说:“具足戒律并通达仪轨,慈爱病人眷属戒清净,赐予教法并资助财物,适时教诲此即为上师。”按照释迦光尊者的意思,需要具备以下四个条件才是具德的善知识:
首先,小乘善知识必须具备清净的戒体,并且通达戒律的开遮持犯,其眷属的戒律也清净无染。
其次,精通小乘三藏佛法,能善巧地教授禅修方法,并以财物布施和赐予教法而精勤饶益弟子。
再次,具有出离心和慈悲心,是一位欲令正法久住、利益他人的人,能恰如其分地教导学习者。
然后,所学经由师师相传,具有丰富的实修经验,最好是已经证悟了人无我、获得预流果位以上的僧人。
如上所述,小乘行者所依止的善知识,需要具备的条件是:有真实的出离心和清净的别解脱戒,应受过沙弥戒,尤其是受过比丘戒。因此,在家众并不具备这样的资格,这一点小乘和大乘有所区别。
小乘善知识应精通经、律、论三藏。小乘的三藏与大乘的三藏不同,主要根据佛陀在三转法轮里所宣讲的内容来划分。小乘以佛陀初转四谛法轮的内容为主,宣讲的基本上是小乘的戒律、禅定,以及人无我空性方面的智慧,构成了小乘的戒、定、慧三学。所以,小乘佛法有自己的经、律、论三藏:经藏以四部阿含为主;律藏包括《四分律》《五分律》《十诵律》等;论藏有《俱舍论》《六足论》《发智论》等。小乘行者以追求自我解脱为宗旨,通过修持四谛十六行相,以证得阿罗汉果为最高目标。有资格教导这一系列佛法的就是小乘佛法的善知识。所谓“具德”就是指满足了上述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证悟人无我,还处于修持的阶段,也要求是一位具德的比丘。但是,最重要的师资条件还是证悟人无我,得到预流果位以上的圣僧。具体细节可参阅小乘经论的相关部分。
大乘显宗的善知识
大乘,即菩萨乘或佛乘,形成于公元前1世纪以后。两千多年前由印度向北传来中国内地,再传至日本、韩国等地,称为北传佛教、汉语系佛教或汉传佛教。开始主要也是初转四谛法轮的内容,后来则有大量二转和三转法轮的内容,以及诸大论师所撰写的大乘论典。所以,汉传佛教的主流为大乘,在唐朝鼎盛时期有八大宗派。大乘佛法以菩提心为核心,倡导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菩萨精神,分为中观和唯识两大法统。因此,大乘行者以普渡众生为宗旨,通过修持六度四摄,以证得慈悲与智慧圆满的佛果为最高目标。有资格教导这一系列佛法的就是大乘显宗的善知识。
大乘经典《华严经》载:“何为善知识?为引导一切有情,故见无不同;超越世间,故与众不同;所作所为具义,故饶益无量有情。”大乘佛法最完美的善知识,毫无疑问是佛陀。两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释迦牟尼佛来到娑婆世界弘扬佛法,当时那些依止佛陀的人固然福报巨大,但佛陀示寂已久,身在末法时代的我们,不可能再有那样的机会。那么,现在欲要破除心灵的迷苦,要依靠什么样的善知识才能作引导呢?根据《大乘庄严经论》所说:“知识调伏静近静,德增具勤教富饶,善达实性具巧说,悲体离厌应依止。”意思是,大乘显宗的善知识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受过菩萨戒,戒律清净;其次,精通大乘显宗的三藏;再次,具有菩提心,并对缘起性空有一定程度的现量实证。卡热巴尊者说:“当依止如是的大德善知识:具有学识渊博、持戒精严的功德,并且舍弃世间!”
大乘显宗的善知识,要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以修持菩提心为根本,受持菩萨戒,已发无上菩提心,并在菩提心方面修有所成;至少要精通龙树和无著菩萨等高僧大德所著的论典,精通显宗所有论典则更佳,在此基础上若能深广精通佛经则最理想;并且戒律清净,未违犯过菩萨戒;证悟了空性,具有初地以上菩萨的境界,依止这样的善知识勿容置疑是极为善妙的。若未能如此,善知识最起码也须对真如法性有一定程度的现量实证,精通显宗的修行法门,达到了菩提五道之中加行道的境界。这样的修行人,才有资格做大乘佛法的引导者,否则,自己还处于迷妄之中,就谈不上引导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