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八课(一)远离违缘之恶友

(2018-07-31 12:30:44)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闻思修

道次第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八课(一)远离违缘之恶友

第八课(一)远离违缘之恶友

颂词曰:

交往恶人增三毒  失坏闻思修事业

令成无有慈悲者  远离恶友佛子行


颂词直解:

      与恶人交往会增长我们内心的贪嗔痴,逐渐损坏并失去我们的闻思修事业,使我们变成没有慈悲心的人,因此远离恶友是佛子的修行。


      首先须明确什么是恶友:教唆我们犯错,使我们产生各种烦恼,令贪嗔痴三毒增长,使我们的心念与行为趋于邪恶;当我们心中生起正知正念修持佛法时,给我们制造违缘障碍的人,令我们的修行无法继续;使我们丧失对众生的慈爱和悲悯。只要具备了上面所描述三种条件的任何一种,这样的人就被定义为恶友或恶知识。恶友具有多重含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恶人、敌人或者品行不端的人。


      如果经常以恶友为伴,尤其是与思想及行为不如法的恶友交往,很容易就会被其转变,心中的贪嗔痴三毒烦恼就会滋生蔓延,并不断增长,违缘就会层出不穷,一切正能量会渐渐衰退进而丧失,并且将破坏我们获得解脱的主因——闻思修事业,对行者的证悟造成阻碍,严重者还会使修行功亏一篑,从而截断解脱的命根。初学者出于对高僧大德和佛法的信心,听闻其开示研读经论,实际地去闻思修持时,若由于自身的恶业,不幸被见解、品行不端的人用种种方式误导,很快就会被其转变,本想好好闻思,受恶友的影响,原来闻思修持的计划就难以为继,只好悄然放弃了。更严重的是,与恶友交往还会令大乘道的根本——慈悲心、菩提心等善法荡然无存。即便曾经修过四无量心,或生起过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也会因与恶友交往过甚,而导致自己心中少许的慈悲逐渐减少,甚至泯灭奉献精神,沦落为只为自己打算的人。当内心被自私自利占据,精于算计、尔虞我诈成了家常便饭,甚至会因蝇头小利与父母兄妹反目,这种可悲的逆转并不少见。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佛经里比喻,把普通的木头放在檀香树林里,时间久了也会发出檀香味;同理,檀香木长时间放在味道不好的树林里,其香味也无法散发出来。在居士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刚遇到善知识、接触佛法的时候,特别有信心,非常积极地闻思修,可是好景不长,因为和见解、行为各方面都不如法的人过从甚密,加之自己见解尚不稳固,就会渐渐被这样的恶友潜移默化地转变了,三毒随之悄然增长。本来修得很正确,但在恶友的影响下,思想和行为也因此而逆转了。因此,佛子要时常提醒自己保持正知正见,视一切带来违缘的恶知识、恶友如洪水猛兽而远离,如此,我们才能顺利地行走于正觉之道上。


      仲敦巴大师说过:“下者虽与上伴共住,仅成中等;上者若与下者共住,不待劬劳,而成下趣。”意思是:一个习气等各方面都很不如法的人,如果他能长期接触品格高尚的人,虽然不易变成好人,但也能变成品行中等的人;一个品行高尚的人经常跟恶友相伴,有可能短时间就变成一个特别糟糕的恶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变坏容易变好难”。为了警示我们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所以过去很多高僧大德都多有告诫。比如,纽融巴尊者说:“于罪友,当生宿敌想;于恶友,当生瘟疫想。”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说:“勿共恶人住!若自不作恶,近诸作恶者,亦疑为作恶,恶名亦增长。”“近劣人衰颓”。意思是说,若近不善知识,则增长一切过恶,衰颓一切功德,故需远离。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也说:“伴愚必然生,自赞毁他过,好谈世间乐,无义不善事。”无著菩萨说:“若依恶友,则增罪孽,障碍善法。”他还说:“若欲一切生快乐,汝当远离恶友。”总之,若伴恶知识、恶友,则自己也会沾染上他的缺点,善法未生者不生,已生者衰退等,有如是众多的过患。


      当然,远离恶友并不意味着不慈悲他们。千万不要极端地认为,远离恶友就是要对他生起憎恨心,或者内心强烈厌恶并抛弃他。修行最根本的就是菩提心,修菩提心的重要条件就是要平等地慈悲所有众生,无论善恶,只要是有情众生,都是我们慈悲的对境。对自身而言,修行人要将恶友转为道用;对他人而言,如果有能力让恶友转变为贤善的人,那是最佳的选择。所以,当我们遇到这样的对境时,要设法转恶友为道用。但在修行的起步阶段,因为我们还不具备转变他人的能力,所以还是要尽量避免与恶友交往,免得被其所转。

 

      我们从两个角度来了解此段偈颂的内涵:第一,外在的恶友;第二,内在的恶友。


外在的恶友


      外在的恶友并不是特指道德意义上的坏人,基本上,任何人都有可能会成为外在的恶友,其中包括那些对我们最差的人,比如怨敌与对手。当我们虔诚地闻思修的时候,出现一个突发的违缘,有人到家里去伤害你的父母或亲友,肯定会让你产生嗔恨心,因为毕竟你还没有真实达到菩萨的境界;当他对你的家庭造成破坏时,更是直接影响了你的闻思修;而当那些给亲友造成不利影响的怨敌,事业、家庭、健康等状况越来越好时,你又会对他们产生某种程度的嫉妒和恨意,所以恶友也可能是你的怨敌。


      但是,不能简单地认为恶友就是坏人,也有可能是对我们既不好也不坏的普通人,甚至对我们最好的人也可能是恶友。例如亲友、配偶对你特别好的时候,因为沉迷于感情,会让自己迷惑迟钝,失去明晰的判断力。与此同时,闻思修的时间也必定会相应减少,智慧的增进必然受到影响,贪嗔痴就会由此增长,心中原有的慈悲心也会减少;同时,因为对配偶特别在意和执着,自然就会对他的怨敌产生嗔恨心。


      除了最亲密的人,其他与你交往密切的亲朋好友,也很可能正是有意无意间给你闻思修造成障碍的恶友,长期与之交往,一定就会有很多牵绊耽搁闻思修持,因为红尘中的琐事无外乎都是贪嗔痴的俗务,这对于真心想学佛的初学者很不利。因此,将恶友转为道用实在十分必要。


      认清外在的恶友,并不意味着当亲朋对我们友好的时候,就立即将他们定位成拖后腿的恶友,因此不予理会甚至心生厌恶,如此,又违背了佛陀的教言和佛法的宗旨。那么,佛子慈悲对待一切众生的发心就尤为重要了,有了这个大方向,面对外在的恶友,自然就会有善巧与智慧的方法。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运用智慧将之转变为道用:要清楚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若处理得当,恶友也能令我们增进修行。比如,他人善待我们,我们更应该关爱和善待他人。而且,对他人的关爱也是一种善业,这种善心善行是可以分享、可以回向的。将善业回向给一切众生,由此既培养了自己广大平等的慈悲心,又增加了福慧资粮,这样一来,敌人也成为了助缘。所谓的恶友非但不会引发贪嗔痴、拖后腿,反而还促进了修持。


      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同一件事,从一个角度看似乎是糟糕透顶的坏事,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却是特别令人鼓舞的好事。再比如,我们可以从生病与否来观察事物的两面性,生病虽然令我们难受,但是好处是消除了恶业。无始以来在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隐藏了很多的恶业种子,业果成熟时表现为生病受苦,就意味着减轻了恶业罪障,也许现在的病苦,能避免来世堕入三恶道。另外,如果是现在生病,最起码还会有人照顾,与三恶道苦相比,病苦显得微不足道,这即是生病的好处。反之,如果是无病健康,就可以集中精力闻思修,为了生起慈悲心、菩提心,可以做很多的事情。暇满人身本来就非常难得,如果整天卧于病榻,如何去运用暇满人身宝?要利用暇满人身,必须有健康保证,才会有精力去进行闻思修。所以,无病健康当然好。


      判断是非对错时,必须先知道世上原本就没有是非对错之别,对与错只是个人主观的概念。诸法的本质超越了对错的概念,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通常情形是,如果大多数人认为是对的,大家便一致认同其正确;如果大多数人认为是错的,于是大家就一致认同其错误。究竟而言,其实这都是一种错觉。


      当然,也不能由此就偏激地理解为,所有的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就无须遵守了。龙树菩萨曾说:“世间人怎样认为,我也这么认为。”因为一切现象、概念都是世间业力使然。比如,有九十九个人说这件事情是好的,唯独你一个人跳出来说这不好,那就要反思一下了,这是否出于自我的骄傲?即便是“世人皆醉唯我独醒”,也要以慈悲为出发点,用智慧的方式进行有效引导。


      另一方面,在闻思修的时候,包括自己在阅读和修学佛法时所学到的教理,都要运用到自己的内心和行为上,否则就失去了实际的意义。对佛法的虔信与钻研、对闻思修持具有的热忱和兴趣,如果不在实际生活中实行,信仰就和行为脱节,甚至背道而驰。当自己眼前发生一些事情,让你感觉是别人在对你实施伤害的时候,应该转换角度运用智慧去思维,就能看到有利的一面,而将之转为道用:他虽然伤害了你,但我们要明白,这是自己曾经的恶业显现,因果报应在这一世成熟了,应坦然地接受,同时也不应心生嗔恨。若能如此,心中就不会持续延展恶业,且会增长功德,久而久之反而能感化怨敌。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心目中的怨敌,有时反倒可能会是触动我们修菩提心的人。当各方面特别不顺,又出现一些制造伤害的人时,你因此对世间产生厌离心,就有可能借此机会真去修持并生起出离心,甚至也可能出家、依止静处修持,从而在心相续中生起无比珍贵的菩提心,这都是有可能的。


      密勒日巴尊者为什么能即生成就?就是因为他的畏罪心理。在尊者小时候,伯父与姑母吞并他父亲病危临终前所托管的家财,还对他们母子三人极度刻薄,强迫他们到田里无酬劳地工作。密勒日巴成年后,伯父和姑母不但不把财产归还,还宣称财产已用作偿还密勒日巴亡父所欠下的债务。为报复仇敌,密勒日巴的母亲满怀悲愤地把他送去学习巫术。他用强大的巫术诛杀了怨敌,因而造下了很大的杀业,那些亡者惨死的景象对他触动极大。这些人和事反而成为很大的助缘,基于对恶报的恐惧,尊者发自内心地忏悔,并去求学佛法刻苦修行,于是下半生获得了大成就。修行人只要提到密勒日巴尊者,无不认为他是一位非常不可思议的成就典范。


      还有一种外在的恶友,既不是亲朋好友,也不是怨敌,而是生活中的平常普通人,由于过去的业缘聚到了一起,相互讨论一些无聊的事情,传播一些毫无意义的垃圾资讯,于己于人都没有益处,除了助长贪嗔痴,还耽误闻思修,同时也减少了慈悲。


      总之,外在的恶友分三种不同的情况,现实中每个人的具体状况各不相同,形形色色的恶友也会因人而异,但要把握一个核心原则:无论什么人,只要是令我们的贪嗔痴三毒增长,坏失闻思修事业,减少或失去慈悲心的,就是外在的恶友。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八课(一)远离违缘之恶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