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词曰:
离恶境故惑渐轻
无散乱故善自增
净心于法生定解
居于静处佛子行
颂词直解:
远离了容易引生贪嗔痴的恶劣环境,烦恼迷惑就会逐渐减轻,由于内心没有散乱,善业会自然增长。在静处能保持内心的清明状态,容易引生对佛法的定解,因此居于静处是佛子的修行。
所谓静处是指远离喧闹嘈杂的地方,比如城乡居民区之外等适合闻思修的安静之地。佛子应远离家乡等恶劣环境,栖居于寂静地。如果一直居于静处修持,将会生起三种功德:
第一种功德是烦恼减少。我们远离了人文和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远离城市的喧嚣而身处寂静处,身心就会得到涤荡,贪嗔痴慢嫉等一切烦恼自然就会逐渐衰减,变得越来越微弱,这样也容易保持戒律清净,最后就有可能业障消尽而证悟。古往今来,无数的修行人都是依循此道而获得大成就的。例如,广为人知的密勒日巴尊者,就是远离家乡独自到高山岩洞中修持,即生就获得了佛陀果位。
第二种功德是善法增长。如果我们没有离开家乡,无可避免地要面对家庭、亲友等诸多贪嗔痴的诱因,被众多烦恼缠绕,如此就会造各种各样的恶业。如果离开这样喧嚣嘈杂的环境来到静处,就不必操心亲朋好友等自他琐事,或从事商贾、农业等营生,也就没有喧嚣散乱的过患。由于远离了产生贪嗔痴、散乱和造业的因缘,即使不刻意专注于修持,善法也会自然增长,更何况是心无旁骛地精进于闻思修,三门的善行自然而然地就会得以增长,慈悲心、智慧等善法更将日益增上。
第三种功德是生起对佛法的定解。由于在善妙的静处闻思修佛法,相比之下就会更专注,更容易看透尘世的种种过患,并且能不断地累积善资粮,才有足够的功德令自己深信因果,懂得取舍善恶,不愿意再去造恶业。特别是当我们通过禅修获得寂止之后,就能够驾驭自心,以清晰明亮的心智去观察正法奥义,就能生起确定无疑的见解,对佛法的信心也更为坚固。
依止寂静处具有以上三种特殊功德,戒定慧三学等修持也将得以增长。过往的许多修行人就是依于静处,最终了悟空性,乃至究竟成佛的。因此,佛子一定要寻找清静的地方进行闻思修。
佛陀曾经反复强调居于静处的必要,隐于山间或密林,既无杂务纷扰,也无人惹怒,能万缘放下专一深入地修持,出离心、虔信心等功德就会与日俱增。由于没有应酬,一切世间作为必然减少,将清凉的法雨聚积于自心,以此熄灭妄念之火,容易获得宁静安乐,这样便能亲尝法的甘露,其中的利乐不可思议。在《宝云经》《勇猛长者请问经》等经典中,也指出需住于静地,唯精进于善法。住于静地的功德利益,如《月灯经》中说:“住兰若功德,有为恒厌离,世间无所求,诸漏不得增。”同样的,《入菩萨行》中也说:“故当厌诸欲,欣乐阿兰若。离诤无烦恼,寂静山林中。”
阿底峡尊者也告诫修行人:“未得坚固之间,喧嚣有害,故依寂静林间。”尊者还说:“非依止眷属、仆从之时,是依止寂静地之时。”“栖身静地后,舍离今世尘劳、贪恋,唯习正法,死时需无忧悔。”
对法没有生起定解之前,尽量避免居住在喧闹的地方,不要在城市里待着,而要到静处去修持,直到心中生起了对法的定解,就会逐渐开悟。开悟之后无论身处什么环境,也不论外界发生什么事情,由于成就者已经具备了安住在实相境界的定力,内心都不会被外境扰乱,到那个时候才可以出来弘法利生。
总之,无论在家或出家的修行人,为了有助于进步,寻找一个静处闻思修十分必要。正如无著菩萨所说:“是故亲仇及财富,断除贪着于静处,为置等空有情乐,恒常修习菩提心。”博多瓦格西说:“住于静地,是增长三摩地之因,亦是戒律清净之因。”内苏瓦尊者说:“妥善地进行善恶取舍,由依止静地、少事少恼而成。”善知识南巴瓦说:“若未修炼内心,则纯粹的利他之心不能长久,故当于静地净修菩提心。”所有的圣贤智者们都一致建议:对于喧闹、散乱等过患,我们需心生厌离,远远地躲开,在具足功德的寂静地,修习妙法。
许多居士都曾拜见过塔公的一位大成就者东木喇嘛。东木喇嘛是第二世让噶仁波切的弟子,而让噶仁波切则是吉美林巴大师的转世——多钦哲仁波切再度转世而来。东木喇嘛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就拜见了让噶仁波切,接受了大圆满前行和正行的法后,上师告诉他:“你不必再学习了,在你回家途中会遇到一条龙,那里就是你闭关修持大圆满的地方。”
东木喇嘛辞别上师后,走到塔公草原的“多饶嘎目”,那是一个风水极佳的地方,在那里小憩的时候睡着了,并做了一个很吉祥的梦,醒来的时候,发现身旁有一块很特别的石板,他把石板掀开,在石板下看到一条舞动的金龙,于是他就在此处搭建了一个小小的闭关房,一住就是二十年。之后东木喇嘛又来到塔公地区的雅拉神山脚下,闭关七八年之后获得了悉地。出关时,他用手指在闭关房边上的一块大石头上写了一个藏文的“嗡”字,如蚀刻般凹显在石头上,至今清晰可见。接着东木喇嘛又到塔公的狮子寺继续闭关。几年之后当他出关时,又以神通力在一块石头上写出了一个藏文的“啊”字,这个“啊”字我们都亲自去看过。然后,东木喇嘛又到沃拉陀山修持了好几年,当他再一次出关时,同样又以神通力用手指在石头上写下一个藏文的“吽”字。“嗡”、“啊”、“吽”代表诸佛的身、口、意,也代表法身、报身、化身。
东木喇嘛从见到自己的上师并求得灌顶和窍诀之后,终身都在闭关。能用手指在坚硬的石头上写下“嗡、啊、吽”,显现了他不可思议的证量,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行为,只有初地以上的菩萨才能做到。后来东木喇嘛来到了塔公佛学院,在那里他仍然一直保持闭关的修行方式,直到2007年才示现圆寂。
像东木喇嘛那样的大福报者是比较罕有的,绝大多数人无法像他那样一生都在闭关中度过,也很难像那些大福报的上等根器修行人,用多年的时间在静处修行,探索实相、寻求解脱。有些人认为依止静处只有出家人才需要。其实不然,在家人也同样需要,当然,这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和条件而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经常抽出一两天找一个静处去修一天八关斋戒,或者用十天半个月的时间去静处短期闭关,能修一天都有一天的收获。现在交通便利,离开城市并不是件难事,居士们不要认为“我没有那个福气,去不了静处修行”,相信现在很多人都有能力创造这样的机会。在城市里,人们每天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心浮气躁,变得麻木、愚昧,各种职业病和亚健康纷至沓来。就算每天都在持咒、诵经,无可否认,这样做对自身确有帮助,也能累积功德,但是要让心平静下来就不容易了。在静地就不一样,就像一潭水,一直被搅动会很浑浊,当停止搅动它之后,水中的杂质逐渐沉淀下来,静止的水就会变得清澈可鉴。因此,要尽量创造条件和机会到静处修行,让心清静,这会对身心各方面都有莫大的帮助。试想,在你忙碌十天半个月后,到一个空气清新的寂静处,或者在家不接电话也不见任何人,先让自己静静地休息一两天,反观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总结过去、思考未来、制订方案。当你的心静止下来之后,就会生起清明的觉知和敏锐的判断力,这会让我们明白很多的事理,更有利于我们审视自己的生命,心中便会对事物产生新的认知,随后当再次面对工作生活时,自然会应对得更智慧、更善巧。
至于具体的静处,可以是家里的佛堂,也可以是离城市不太远的一个清静之地。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享受,在离城市不太远的地方有很多度假村,到那里静修一两天,既享受了轻松宁静又可以修法,两全其美;也可以到清净的寺庙里住上一两天,在那里好好地修持并反思总结,这种方式对自己各方面都有好处。
很多人为舒缓心情,到处游山玩水,试图放松,其实利用这些时间到静处修行岂不是比单纯的游玩更好吗?比如去佛陀成道、三转法轮的圣地,或莲师等高僧大德曾经修行、加持过的地方朝圣、修持,既起到了旅游放松的作用,又能调节身心,更累积了善业功德,还会对佛法产生新的认知,生起前所未有的信心,这种收获是在家里长时间修持都难以达到的。无论在家还是出家的行者,如果想一门心思修持,必须依止静处,才会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成就,因此要尽量创造这种条件和机会。当然,我们也要明白,到静处不是为了轻松和享受,而是为了了解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