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六课(二)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

(2018-07-28 18:29:22)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闻思修

道次第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六课(二)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

第六课(二)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 

      有关静处的内涵,可以从外静处和内静处两个层面来认识:


外静处


      外静处需要具备的条件,显宗尤其是密宗,根据修法的不同,各自有不同的要求。


      1.显宗所说的外静处。龙树菩萨在《亲友书》中建议:“住于随顺境。”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则对“随顺境”有具体的指示:“具慧修行处,易得贤善处,善地及善友,瑜伽安乐(功德)具。”意思是说适合修行的静处需要具备五种条件:住在这样的地方容易获得衣食资具等;没有盗贼等,为贤善处;水土等不会导致疾病,为善地;有如法的同修道友;没有破坏禅定的噪音,就具备了瑜伽安乐的功德。


      第一个条件:修持闭关的静处要便于获得饮食。没有食物就没有最起码的生命保障。如果是出家人,需要有人来供养饮食。过去的出家人当天吃的东西要当天化缘得来,为避免贪执,不能一次性化很多,现在情况有点变化,独自在山中闭关的行者,可以储备一段时期所需要的食物。在家人也同样要解决饮食的问题,无论是在家还是出家,没有饮食肯定无法坚持下去的。


      第二个条件:没有强盗或猛兽的威胁。为了修行而生起出离心,找到一个地方,但是那里却有强盗或猛兽出没,生命安全都无法保证,又如何修持呢?所以,静处应该祥和宁静、有安全保障。


       第三个条件:静处的水土空气不会令人产生疾病。人在对水土不适应的时候会生病,如果病得很严重就无法继续修持。所以,应该要仔细地观察闭关处的水土和环境状况。简而言之,就是要观察风水。


      第四个条件:在静处要有善知识、高僧或道友。如果行者在修持上遇到问题时,就可以向他们请教以获得协助。若闻思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这个条件也就不一定需要了。


      笔者的根本上师堪钦如意宝常说:“如果没有闻思,却执意要去山里闭关,心却像山一样异常坚硬,一颗强硬的心到了山里怎么修持、怎么证悟呢?”别说修持,也许连待都待不下去。因此,一定要先充分地闻思佛法,在心中生起对法的定解之后再去修持。


      第五个条件:要远离禅修的障碍,即喧闹等干扰。去寂静处是为了修行,如果到特别喧闹嘈杂的地方,会直接地干扰甚至阻断禅修。 


      到静处修行,会给自己修学佛法带来诸多利益和功德。凡夫在喧闹处很难做到远离五毒的干扰。如果不是修行高深的成就者,自心肯定会被大量世间琐事所扰,而一旦到了寂静处,自然就没有粗重的贪嗔痴慢嫉五毒,因为没有了引发散乱和五毒的诱因,哪怕并没有特别精进地修持,粗重的烦恼也会减轻。当然,如果精进地禅修,烦恼就消除得更快。


      在静处也没有懒散和持邪见的人来影响。凡夫很容易受到外来的影响,特别是初学者,当值遇到善知识,或者听人介绍一位很有成就的高僧大德,或是一位来自某地很了不起的活佛,马上冲动地生起一种信心去拜见,刚开始对佛法似乎很虔诚,对因果也深信不疑。可是,在市井中生活,难免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受此影响,在心中很容易就会生起各种错误的见解,对善知识也渐渐生起邪见,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如果在寂静处,类似这样的状况就不会发生。居于静处,能让你放逸、焦虑和斤斤计较的恶缘自然断除,内心渐渐离于散乱,变得很安宁清净,与佛法愈加相融,所有的修行和善法都自然得以增长,或许开悟就在那里发生了。过去的高僧大德,大多数都是如此修持而成就的。

 

      2.密宗所说的外静处。佛子择善地而居,也可以借鉴密续里的建议,像莲花生大师那样的高僧大德闭关修持、加持过的地方,不必看风水,只要我们有心在那里修持,毫无疑问就能得到大利益。比如说五台山、桑耶寺和毕洛扎纳尊者闭关处等圣地,在这些圣者加持过的地方修持一天,比自己选的地方修一年的利益还要大。其中莲师来到西藏所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桑耶寺,很多去过的道友都有这样的感受,虽然桑耶寺的物质条件不是那么好,可是到桑耶寺住一天,人的心就能迅速平静下来,在那里我们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密宗修本尊也要寻找一个静处进行,修不同的本尊对静处有不同的要求。例如,修持息、增、怀、诛四事业法,相关静处也须具备不同的条件。诸如天、地的形状,土地的颜色等,这些具体内容在密续里都有相应的说明,本尊的修持仪轨里也都有要求。


      ·在修“息灾”本尊时,要选择天和地的形状是圆形的地方,土地的颜色要求略微白一点。


      ·在修“增益”本尊时,则要选择天和地的形状是方形的地方。在藏区有很多雄伟的山,在那里能找到适合修“增益”法的地方。平原的天一般都是圆的,一望无际,看不见天的形状,但是在山比较多的地方,由风水格局就能看出天是方的。至于该处土地的颜色,要求是黄色或者偏向于黄色。


      ·在修“怀柔”本尊时,要寻找天和地的形状是半圆形的环境,土地的颜色要求是红色的。


      ·在修“诛灭”本尊时,要求天和地的形状是三角形的,土地的颜色是黑色或偏向于黑色。


      以上是修“息、增、怀、诛”四事业法对地方的基本要求,这里只是略提一下,具体情况要参阅这方面的密宗典籍。


      选择好修持的静处后,通常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的其中一种:


      第一种情况是,刚到修行静处,心情非常愉悦,开始修法时心相续与法相融,那时会觉得不错。但往后进行的时间越久,心却跟法渐渐相违,人会很浮躁,产生很多烦恼,或生病等等。一旦发生这样的状况,就说明这地方不太好。


      第二种情况是,刚到修持的静处没觉得有什么不好,也没觉得有什么好,修持一段时间后也如此,这样的静处对修法来讲,虽然不是理想的上佳之选,但对于闭关而言,只要不出现违缘,还是可以选择的。


      第三种情况是,如果刚到静处,感觉不是很好,但修持一段时间后,越修心与法越容易相融,并得到上师本尊的加持与悉地,说明此静处是好的。当然,从一开始到那里感觉就很好,接着越修持越好,越往后自心与法就越相融,这种静处之好自不必说。


      总结这三种情况,那些擅长观察风水的人就容易找到理想的静处,安心地修下去,在闭关修本尊的时候,一般不会出现很多的违缘或者跨不过去的大障碍。


内静处


      远离执着与分别念,内心才会清静而不散乱,这就是内心的静处,内静处的优劣主要看自己的起心动念。分别念和执着是所有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如果不设法远离分别念和执着,就会带来难以平复的情绪波动,就很难安住在一个地方闻思修持了。笔者的上师常说,即使到山中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外静处,如果修行者的心不在那里也是没有用的。虽然我们的身体远离了喧闹嘈杂之地,但是心却在周游世界,这种状况下就算圣地再殊胜也是枉然,因此,内静处才是最重要的。


      小乘、大乘都要求通过修寂止来提高禅定力,并且都有许多修习寂止的方法,以此平息粗大的情绪,这些是生起相对定力的有相之法,而无相禅定之法就是禅修空性。如果能时时处于止观双修的禅定状态,那就是真实的静处,也是我们认证实相的重要手段。我们现在探究的缘起性空,目的就是让我们把心安住于本有的觉性当中,并认识自心的本性,这就是最究竟的禅定,也是最了义的静处。


      要消除烦恼,彻底断除贪嗔痴,最殊胜的方法就是修空性。可以试想,当一念贪欲生起,就用布施等方法去对治;当一念嗔心生起,又去通过修安忍等方法来对治......如果这样一项一项地去对治,那八万四千种烦恼就要用八万四千种方法来对治,这显然是难以做到的。但是,如果真的能证悟万法的本质,而且能安住在这个境界上,那就一劳永逸了——运用空性的修持,就能把八万四千烦恼一并对治,瞬间全都解决,所以这才是最殊胜的静处。


      也正因如此,外在的静处和内心的静处二者相比,内静处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现代的在家居士们而言,尽管很难有福报拿出半年、一年或者几年的时间去静处修持,但解决之道是:闻思缘起性空的理论和空性的修持方法之后,每天抽几分钟或者半小时进行短时间的多次禅修串习,帮助我们安住于内静处,这是比较契合实际的好方法。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六课(二)依止功德源泉之静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