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五课(二)抛弃三毒来源之故乡

(2018-07-27 15:02:03)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闻思修

道次第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五课(二)抛弃三毒来源之故乡

第五课(二)抛弃三毒来源之故乡

如法修行时,为什么要抛弃故乡


       我们重点要了解,修行人长期待在家乡,将难以避免种种恶缘滋长贪嗔痴。


       如果想解脱成佛,唯有踏踏实实修持佛法。这首先要给自己明确的定位,以什么方式修?怎样修?是专职出家修学还是在世间工作的同时修学,确立自己的方向很重要。如果想尽快成佛以报众生恩,能把所有俗务放下,效仿密勒日巴尊者,抛弃故乡全身心投入修行,这样是最好的。但选择了修学之路却总是待在家乡,就会遭遇诸多的违缘障碍。


       故乡是我们出生、成长、工作过的地方,由于我们在那里生活时间比较长,除了父母、兄弟姐妹、亲眷、朋友,还有种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在这样的环境中,既有亲朋好友,也有仇家怨敌。我们还是凡夫,考虑任何事情都围绕着“我”这个核心而层层展开——我的家、我的父母、房子、汽车......构建这个家庭的所有一切我们都很执着;再扩展至我的家族、荣誉、利益......为了维护其中任何一件事物的“正常运作”,贪嗔痴促使我们必须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诸如自己或家人为解决装修留下的安全隐患与施工方的争端;为子孙辈就业背弃自己的道德底线千方百计达成目的;为筹措款项无数次奔走于公司和银行之间;为拓展业务与竞争对手明争暗斗不可开交......诸多难题、种种艰辛,甚至一棵自己精心培植的盆景,都会成为牵绊。我们身不由己地深陷于这些世间俗务之中,分身乏术,似乎我们的生命就只是用来解决这些问题。


       毫无疑问,亲疏关系的明显,无意间扩大了贪念和嗔恨的范围和程度,亲密悦意的亲朋关系令人愉快,而与怨敌的关系总是不断恶化,烦恼也随着愈加壮大。身在故乡,我们对亲人朋友的贪念会愈发炽热,而这种炽热往往让人失去正确的判断。我们无条件地对喜欢的人和事投入感情,重视他们的感受,却自动忽略掉其他众生,甚至是用伤害别人的方式来成全自己所站立的阵营,这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盲目热爱会让人陷入无尽的烦恼,而且贪恋导致恶业的机会在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待在故乡所引发的各种贪嗔痴,直接影响了修持,也会耗尽我们的暇满人身。


      身为凡夫,我们毫无抵御世间八法的能力,出于面子、利欲等原因,常常要与人应酬,其间除了被妄念和毫无意义的各种行为所缠缚,还免不了嗔怨、争斗,一切所作所为,既不能利己也不能利他,更是其患无尽。觉得某人挺好,就亲密无间地相处一段时间,之后也许因为一句话就引发争执,因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相互冒犯而分道扬镳,过去相互贪爱时的舒畅心情一去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满腹怨恨,时时处于焦灼愤懑的状态,哪还会想到修持?


       而对怨敌的仇恨更是让我们内心充满爆烈的猛火,看着敌人诸事顺意,便心生嫉妒,想方设法给他设置障碍,令他陷于不顺和落败,我们的心就像被点燃的木柴,恶念就像熊熊烈火,把清净、安宁彻底焚毁。一旦生起嗔恨心,就会把自己无始以来累积的福报和修行的功德全都摧毁!正如寂天菩萨所说:“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三毒不断地串习,其力量也会越来越强大,对我们生命的控制也越发严重,导致我们造下不计其数的恶业!如是因如是果,最终只能无可奈何地一直流转于六道轮回中,承受种种烦恼痛苦。


       特别是出家人,更应舍离引生贪恋的亲友,以及引发嗔恨的怨敌等一切世俗尘缘,追随本师释迦佛的足迹。这正如《入菩萨行》中说:“自身本无常,犹贪无常人,纵历百千生,不见所爱人。”所以,《劝发增上意乐》中也说:“何故发生此戏论,汝无田产农商业,亦无妻室及子女,家园亲朋亦非有,无男女仆无权势,既出家已莫争斗!”在《本生论》中也能找到此类教诫:“行法失家业,顾家法岂成,法业极寂静,家事猛暴成,故有违法过,自爱谁住家。”说明了众多居家的过患以及出家的功德。因此,出家即是对家乡、亲友、住所、生活资具等没有任何的执着贪恋,如飞鸟走兽般,自由逍遥地游于天地间。就像《月灯经》所说的那样:“恒时无我所,执持悉皆无,如麟住世间,似风游太虚。” 如果舍离家乡,住于人世间,却随贪嗔自在而转,也是相违于正法。


       除了经论中的教证,圣者们也多有劝勉,比如阿底峡尊者说:“捣毁家乡魔狱,斩断俗世业系,亲友怨敌恶业,贪嗔之境逃离!”“远离伤心之境,常住增善之地。”此外,博多瓦格西也说:“舍离家乡远离亲友。……如日月般到处游走,不恋一处不住一地。”卡热巴尊者说:“舍离三法:舍离出生之地,舍离家庭厨灶,舍离尘劳俗务。”


      《佛子行》作者无著菩萨说:“断贪恶源境,居住增善所。”他还引用《入菩萨行》,详细地开示了修持大乘道需舍离令起贪嗔之境的道理,并且自己也一如所说,付诸实践。


       总之,只要是在家乡,对亲友的贪爱和对怨敌的嗔恨,会导致我们丧失对善恶是非的判断和取舍,贪嗔痴就会像锅里煮开的沸水般不停地翻滚,内心得不到片刻安宁,各种念头纷扰杂乱,沉溺于世间法,人也会变得越来越愚痴、越来越浮躁,根本不可能专注地闻思修学佛法,严重背离了解脱道,不由自主地在轮回中越陷越深。


       所以,既然选择做一个如法的修行人,希望今生修有所成,佛子就必须抛弃故乡。在山林中安静专修,才能与世间八法绝缘,朝夕置身于修法的大乐里,身心自在。如此方能珍惜暇满人身并善用它专心修持达至证悟。


不具备抛弃故乡的条件时怎么办


       如果我们既想修学佛法,但又不具备抛弃故乡的条件怎么办?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要知道,抛弃故乡的真实本意就是让我们放弃执着、减少障碍,从而灭除烦恼,持续地修持胜妙佛法直至智慧开启。


       佛陀有四众弟子,在家的男女弟子和出家的男女弟子。很多人因为自身的因缘所限,并不具备抛弃家乡的条件,只能选择在家修行,那么该如何做呢?难道因为要修行,就意味着不要父母、伴侣和事业,不用承担家庭义务和社会责任了吗?佛陀从未这样教导过世人。如果内心并没有放下世间俗务,只不过是想逃避生活的艰难和目前面临的烦恼,这并不是真正的出离而只是出逃,在这种状况下,佛陀是不会鼓励你出家的。佛陀教导追随者修慈悲心、菩提心,首先要对父母和家人慈悲。因此,既然选择成为居士,为了履行责任,你只能继续待在家里,留在世间,因为你还有责任!


       既出不了家,又去不了静处修持,选择修行的方法就很重要了,那么应该怎样修行呢?请记住,无著菩萨所说的抛弃故乡,本质是鼓励我们抛弃内心的执着。


      佛子很重要的修持是善于反观自心。如果起心动念不善,并不意味着身体出家、受戒就能成佛。之所以要闻思修佛法,目的是要从中学到智慧,多一分智慧则少一分无明,烦恼就会自然减少,若证悟了大智慧,既能从根本上消灭无明烦恼,又解决了世俗的所有困惑,最终能够了脱生死而成佛,这就是学佛给我们带来最实际的利益。


       六祖惠能大师曾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有如觅兔角。”佛法所揭示的是万物的本质,并没有离开世间,世间也包含在万物之中。如果离开世间,能断之法就不能对治世间这个所断对境,有世间,才可以去对治。想离开世间去寻求所谓觉悟,就像寻觅兔子的犄角一样荒谬。


       因此,奉劝诸位不论出家在家,不论是对待亲友还是怨敌,最重要的是恒时勿忘慈悲心和菩提心。作为一名真正拥有慈悲心的佛弟子,他的生命将会是幸福的,家庭也一定是幸福的。为什么呢?既然对其他众生都有慈悲心,当然也会慈悲家人,凡事都会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不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哪怕看到对方不对,也不是强硬地纠正,而是通过善巧的方式来沟通,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这样家庭就会和睦,事业也会兴隆。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懂得善巧方便,非常强势,经常想去改变对方,结果是使双方的贪嗔痴被无限放大,在不断升级的争吵中,感情逐渐消失殆尽,家庭也终告破裂。


       因此,佛子应避免使用贪嗔痴等无效方法,遵循用清净心、平等心去对待任何人的处世原则,就会给生活工作各个方面都带来直接的利益。这当然需要在生活中修炼,生起菩提心需要慢慢串习,才能抛弃烦恼,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抛弃故乡。如果能够理解这个观念,则无须担心在家不能修学了。当我们明确自己的定位和方向后,就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我们如果没有机会和条件,不能到静处、寺庙或者佛学院里学习,可以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设一个小佛堂,每天都抽出一两个小时,在佛堂阅读、做功课。这个小佛堂就是静处,相当于你的“寺庙”,家里的客厅相当于故乡,离开客厅步入佛堂,便相当于抛弃了故乡。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五课(二)抛弃三毒来源之故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