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五课(一)抛弃三毒来源之故乡

(2018-07-27 14:53:25)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闻思修

道次第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五课(一)抛弃三毒来源之故乡

第五课(一)抛弃三毒来源之故乡


颂词曰:

贪恋亲方如沸水  嗔恨敌方如烈火

遗忘取舍愚暗者  抛弃故乡佛子行


颂词直解:

      如果对亲友的贪恋像沸水一样翻滚不停,对怨敌的嗔恨像烈火一样熊熊燃烧,就会成为遗忘正确取舍善恶的愚昧者。因此,抛弃故乡是佛子的修行。


      修行人下决心要实现暇满人身的真实义,必须依靠闻思修佛法。在修法的时候,如果长期待在家乡,会有诸多引生贪嗔痴的因缘,一举一动都可能受到名利等世间八法的染污。首先,会对自己无比慈爱的双亲、至爱的亲友等生起诸多难以割舍的贪爱,以至于内心的贪恋就会像锅里的开水那样沸腾,最终我们将被强大的贪念冲击,漂流到三有的生死洪流中;其次,待在家乡有很多机缘诱发并加剧与怨敌的矛盾,当别人与我们或家人、亲友产生矛盾摩擦时,我们内心的嗔恨会加重,嗔恨心就如同烈火般炽燃,最终焚烧自他内心的一切善业功德;再者,待在家乡的时间越长,如理如法取舍善恶的正知正念就会逐渐衰退、忘失,久而久之,如果一直被环境这样潜移默化地影响下去,如浓重的乌云般笼罩着内心,再有智慧的人也会变得愚钝、迷茫,终将变成愚昧之人。


      基于以上的原因,修行人要离开有着这一系列过患的家乡,核心目的是抛弃对这种环境的执着,转心念于佛法。在这里,更主要的是指抛弃内在的故乡——贪嗔痴,这才是烦恼的真正来源。所以,抛弃三毒是佛子们远离恶境根源的修行。如《劝发增上意乐》经中说:“何处有喧嚣戏论或斗争,最好远离它百由旬之遥;何处有烦恼,则应须臾也不住在那些地方。”若住在如家乡一般贪嗔、斗争、戏论等过患之源,我们的心必定会被烦恼摆布,修行无法成就。基于此,修行人应抛弃故乡而依止静处。无论是寻找一个静处,还是寻找有善知识的地方闻思修,比如到圣地、寺庙、佛学院等处潜心闻思修佛法,贪嗔痴的力量自然而然就会越来越微弱。

 

      下面我们将从四个角度来理解颂词的内涵:第一,认出三毒的根源和本质;第二,贪嗔痴的表现和过患;第三,如法修行时,为什么要抛弃故乡?第四,不具备抛弃故乡的条件时怎么办?


认出三毒的根源和本质


      佛子要断除三毒,须先了解三毒的根源和本质。无论是贪欲、嗔恨,还是愚痴蒙昧的心,都是烦恼和业力。它们从何而来呢?三毒的根源就是无明,无明是我们无法感觉到自己本性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遮挡和蒙蔽众生本有的佛性光明,使我们无法了知万事万物的真相。随着无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于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彷徨中,就会跟从着无明产生一些见解,这些见解即我执和法执。其中既有先天性的执着,也有受后天影响而催生的执着。一旦有了“我”和“我所”的分别,在凡夫的心中就有了你、我、他等独立个体的概念,在维护“我”和“我所”的生命历程中,面对自我所喜爱的美好事物,我们索取、贪恋,而面对自认为威胁自我的事物,我们排斥、争斗。就在种种二元分别的演绎过程中,贪嗔痴烦恼接踵而至,像飓风一样摧残着我们的心灵;贪嗔痴带来的业力,更是创造并推动了无尽的轮回。贪嗔痴的另一来源,是由一些分别念产生的,而不完全是由执着产生的。这种情况不会带来粗重的烦恼,因为它们是贪嗔痴的一种细微习气,就像存放大蒜的容器,大蒜虽然拿走了,但是容器里仍然残留有蒜味一样。


      贪嗔痴破坏力强劲,众生的一切灾厄苦难都源于此,所以称之为“三毒”。综观整个过程就会知道,贪嗔痴既不是凭空出现的,也不是外在的,而是属于内心的意识。可悲的是,三界中的一切有情众生都被三毒所统治,出生入死,从未意识到自己完全是跟从于无明、受困于执着,从而导致流转于六道轮回中饱受其苦,不能出离,难以了知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实相。总之,一切痛苦烦恼,究其原因都源于贪嗔痴,因此,佛子想获得彻底的自在,就必须要断除三毒。但如果修行人一直待在家乡,反而会越发地增长三毒,这恰恰与追求解脱自在的愿望背道而驰。


      了解了三毒的来源,我们接着再来认识其本质。


      所有的烦恼可归纳为五毒,五毒又可再浓缩为贪嗔痴三毒:


      ,就是贪欲心。即对内外悦意对境的追求与贪着。贪欲心的力量强大,表现为内心一旦生起了贪念,就如同被油渍污染的衣物一样难以清洗。  


      ,就是嗔恨心。即对诸有情、痛苦以及造成痛苦的事物等对境产生粗鄙猛厉的愤恚情绪,进而对这些事物生起伤害之心。当不悦意、愤恚的情绪强烈到不肯放弃时,就成为仇恨。


      ,就是愚痴心。即对四圣谛、因果业力、三宝的自性,心中不明了,染污无知。表现为对事物的真相蒙昧无知而产生种种极端的错误见解,在这些见解的引导下,一方面不明事理、轻信谣言而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另一方面拨无因果、否认前生后世等。愚痴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因此,三毒之中,痴毒最甚。


贪嗔痴的表现和过患


      贪嗔痴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不论有没有信仰,众生内心都充斥着大大小小的贪嗔痴。哪怕是一只宠物犬,在主人的善待下会表现温顺,这就是受到贪心的驱使;而遭到主人的虐待时也会暴怒,甚至攻击人,强烈的嗔心就生起了;宠物犬也希望自己吃得好、活得自在,但它所知晓的东西极其有限,就算主人煞费苦心地教它念一句忏罪积资的观音心咒,它都办不到,这就是愚痴。


      三毒的表现,甚至延伸到那些见道与修道境界的圣者,他们在出定时,也会有贪嗔痴的细微分别,只不过习气的力量微弱而无法影响到他们。圣贤尚且如此,六道众生更是无一例外。


      身处世俗红尘,引发贪欲的对境比比皆是,当我们面对财色名利时,贪欲总是那么难以遏制:事业成功所带来的财富与名望,仕途升迁所拥有的权利与荣耀,人气聚集而获致的明星效应,痴男怨女的意乱情迷......虽然感官的种种享受确实能给我们带来暂时的欢愉,但并没有令我们真正地摆脱烦恼。执迷于贪欲所闪现的炫目光环,只会让自我疯魔不已、迷失在幻梦中。原以为欲望满足之后,一切问题将不再是问题,而结果却是欲壑难填,贪念一个接着一个,从不停止,让人无法喘息,如饮盐水越喝越渴。


      在强大的诱惑之下,即便有再多的道德堡垒,往往也脆弱到不堪一击。对金钱的贪执,让我们不仅无法以财物来进行上供下施,更有甚者,连将财富用于自身都舍不得,悲惨地沦为真正意义上的饿鬼;对名声的贪欲,让我们不知疲惫地追寻更多的赞誉和美名,对真正的解脱、安乐却漠不关心;而对于情色的过分贪恋,则会让我们意志消沉,甚至丧失掉做人的起码道德和底线......我们一再地臣服于贪婪的需求中,狂热而不知疲倦地追逐获取,永远不知餍足。一旦受到贪欲的掌控,轻者会不由自主地步入坑蒙拐骗者的行列,重者暇满人身也随之消耗殆尽,极端情况下将会诉讼缠身,如果恶贯满盈,善根和法器也将被摧毁。


      自我编织的贪欲之网是如此的精密,甚至连所谓的修行人,也难免常常陷于其中:今天多闻思了一些佛法,内心就沾沾自喜,但是过些时日若没有闻思,又会为此而烦恼自责。严格来说这种喜悦也是一种贪欲,对凡夫而言,为了出离轮回获得解脱,这种层面的贪欲是必要的。但如果贪欲过度而忘失摧毁我执的目标,就难免滋生负面的情绪,并由此带来新的烦恼。


      世人总是很在意自己及家人的利益,一旦受到他人的中伤或加害,顿感自我利益受到威胁,嗔恨心立即爆发,并且不择手段地施予报复。每次悲剧发生,似乎总能从个人际遇中找寻出嗔恨的“合理”成因。也许现实的诉求渠道确实不够畅通,理性表达也常常无人倾听,然而,愤恨不满不是伤及无辜的借口。当暴戾蒙蔽理性,当仇恨遮盖善意,又有谁能独得安宁?如果一个人被嗔怒掌控,他将心怀怨恨地控诉亲友的过失,怒不可遏地与人争执,甚至辱骂、殴打父母,极端情况更是丧失理智杀害他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难以承受的灾难,也由此衍生出无尽的烦恼。其实,冤冤相报何时了!我们种植越多的嗔恨,就只能收获越多的地狱烈火。因此,修行人应将自心的嗔恨视为主要打击目标之一。


      我们跟他人相处得并不融洽的时候,在自己眼里其他人都是错的,唯有自己最正确。其实,在没有证悟空性智慧之前,凭凡夫的染污概念,我们根本无法正确判断事物的对错,站在不同的角度,同一事物的对与错是完全不同的。从究竟的角度看,凡夫的一切所作所为都基于我执,完全是荒诞不经的。有些居士开始修学佛法,本意是想提升自我素养,但在修学的过程中,却节外生枝地生起了嗔恨心,原因就是攀比——羡慕这位师兄学得比我好,嫉妒那位师兄懂得比我多,跟随无明带来的非理作意而变质为嗔恨;又或者是,依止某位善知识的时候,感觉他特别偏爱别的师兄,对自己却另眼相待,于是对师兄莫名地憎恶、难以平息,随着嗔心的滋长,甚至对善知识也生起嗔恨心。


      人生在世,若内心无明愚痴强大,我们面对很多困惑则会不知取舍,自己往往做出误判还浑然不觉,最糟的情况是固执己见、坚持错误,当最终发现错误时已变得无可挽回。比如,由于缺乏智慧,使我们在投资经营企业时作出错误的决策,往往出现亏损之后才认识到问题,更有甚者到公司倒闭也不明所以;有的人不知善恶取舍,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公众利益,并为自己投机取巧而沾沾自喜,就这样不知不觉迈进了三恶道的大门,最终非但不能如愿求得快乐,反而招致无穷痛苦;网络时代,内心的愚痴在显示器前更是展露得淋漓尽致:互联网一方面传递着正能量,另一方面却充斥着谣言,必须靠网民以智慧善加甄别,很多新闻事件,我们并没有亲临事件现场,未加考证,并不了解事情真相与实质,仅凭着简单的判断便盲目跟从,举着“道德”与“正义”的旗帜口诛笔伐,子虚乌有的事件被我们愚痴的“良知”大肆渲染,自己既成为流言的传播者也是受害者,徒造口业......所有这些轻率与盲从、浮躁与冲动等表现,本质都是愚痴。


      如果受到无明愚痴的控制,我们将完全不知道如何积聚善业和清净恶业、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性质好坏不分,以及该接受什么、该排拒什么,是非不明。整个人徘徊在妄念的迷雾之中,再配合贪婪和嗔恨的共同作业,如此一来,愚痴更成为了一切邪恶业行的根源,为自己的今生来世酿造无量的苦因和苦果。


      因此,学佛修行的核心就是断除贪嗔痴三毒。有位居士曾向笔者抱怨,学了十年佛依然烦恼丛生,他自己觉得这很不正常,向笔者咨询解决之道。其实这种情况很正常,也很普遍,在没有证悟空性智慧之前,必然会有烦恼,但与没有学佛之前相比,学佛之后烦恼必定会大为减少。证悟与否并不是学佛时间长短决定的,那种上上根器的有福报之人,也许学佛短时间就能开悟,但只要没有开悟,仍然不能彻底断除贪嗔痴,不管学佛时间多长,或多或少的仍会被烦恼困扰。


      多数人认为,除苦之道就是获得物质满足,得到越多越快乐。其实,痛苦与快乐并非外物所能决定。无论是观察周遭的情况,还是客观分析都不难得知,即使拥有再多权与钱,三毒烦恼同样一项不缺,比那些过清贫日子的人可能更甚!这说明快乐与痛苦并不是由物质决定的,而是由内心的意识来决定的。那些遁世的修行人长年待在山洞里,表面上他们身无长物,实际上他们的内心却无比充实快乐。可见,拥有物质只是快乐的一小部分助缘,更重要的还是源自内心的正见。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五课(一)抛弃三毒来源之故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