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课(一)立誓

(2018-07-25 20:50:40)
标签:

正觉之道

佛子行

广释

闻思修

道次第

分类: 根让仁波切《正觉之道.佛子行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课(一)立誓

第三课(一)立誓


      立誓,就是立下誓言的意思。圣者在造论之前要立誓是有重要意义的,除了表明造论的目的和依据,还能令读者知晓其决心。普通人希望做成一件事,通常会在心里立下誓言并朝着既定目标努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想法的改变,有可能半途而废、无疾而终。而像无著菩萨这样的大成就者,立誓之后是永远不会改变的。一些经论里有这样的比喻,初地菩萨以上的成就者所承诺的事情,就像刻在石头上的字一样,永不磨灭。



颂词曰:

利乐之源诸佛陀  修持正法而成就

亦依了知其行故  于此宣说佛子行


颂词直解:

      众生暂时的利益与究竟的安乐全都源自于正等正觉的诸佛,佛陀正是修持正法而获得世间和出世间成就的,所修的正法就是大乘妙法之六度万行,依此无误了知的缘故,我(无著菩萨)在此依照大乘经论宣说佛子的修行。


      首先理解颂词,“利乐之源诸佛陀”中的“利”就是暂时、相对的利益。人道与天道的美好生活,的确能让众生感受到快乐,但这些相对的幸福是短暂而非永恒不变的,因为轮回中的一切都处在无常变化之中,并不稳固。“乐”是指永恒不变的安乐。不论是暂时的人天福报,还是永恒不变的安乐,全都来自佛陀。佛陀是断证功德圆满的觉者,断尽了一切二障习气,遍知万事万物的真相,具有法、报、化三身,当证得佛的果位以后,这些境界就是永恒不变的。


      佛陀的功德和果位从修持正法而获得,为了消除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佛陀就传了八万四千法门。要修持正法,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因为每个人的根器是不同的,并非八万四千法门全都要逐一修持;首先要了解自己是什么根器,然后再决定努力的目标和具体修持的法门,根据实际情况如法修持就可以获得佛的果位,这就是颂词“修持正法而成就”的含义。


      修持正法,方法很重要。大乘佛子的修持方法是从受菩萨戒、发菩提心开始,进而行持布施等六度万行,并抉择诸法实相,以此累积成佛必需的福慧二资粮。所要阐述的一切,都是基于对修持方法正确无误了解的缘故,这就是颂词“亦依了知其行故”的意思。


      无著菩萨为了利益那些追求成佛而修学大乘佛法的人士,让他们能如理如法地修持,于是依照大乘经论及其释论所教授的菩萨修行之道,据此而解说佛子的具体修学方法,为此而立誓造论。这就是颂词“于此宣说佛子行”的意思。


      在细致学习这条修行道路之前,我们应对此有一个高度概要的了解:最初,发起以大悲为根本的菩提心。然后,积聚六度所摄的福报和智慧二资粮,其中包括布施等方便和通达诸法无自性的智慧。正如《大日如来经》中说:“秘密主!一切智智,从悲心之根中发生,从菩提心之因中发生,以方便而达到究竟。”在《宝鬘论》中也可看到同样的描述:“欲自及世间,得无上菩提,菩提心为本,坚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边智。”


      无著菩萨之所以有能力向他人宣说佛子行的原因,正像这位大菩萨的传记中所记载的,他依止了众多善知识、娴熟贯通浩如烟海的大乘经论、亲见了本尊观世音菩萨等,具足了著作这样一部论典的一切条件,特别是他自己一生都在如理如法地实践佛子的种种修行。

 

      我们接着从三个方面来了解颂词所包含的意义:第一,为什么佛陀是利乐之源?第二,佛陀是如何成就的?第三,《佛子行》传授的修持方法。


为什么佛陀是利乐之源


      “利乐之源是佛陀”这种说法,乍看之下,那些不了解佛教的普通人会认为,这是宗教狂热分子盲目崇拜的臆想,快乐和幸福是靠自己的努力换取的,所以他们觉得“爱拼才会赢”;对佛教稍有了解的人士对“利乐之源是佛陀”的观点,其实也未必发自内心地接受,由于担心触碰到某些“禁忌”或碍于面子,于是将这种认识不清的情况搁置一边。但是,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它关乎我们根本的信心是否真切、关乎我们能否具有坚持行走于菩提之道的底气。


      我们可以从道理上来理解这一点:根据《宝性论》等经论,报身和化身是法身佛的展现,法身佛是最究竟的佛,他不同于报化二身有具体的形态,法身既看不到又摸不着。如果用凡夫俗子的观念去思维法身佛,是相当抽象且困难的,要了解这种究竟的实相,只能从法身的本性去认知,即智慧、慈悲、力量三位一体,圆满此三者就是法身佛。


      我们可以客观思索世间的一切,没有任何一个冲突不能用这三者去化解,也没有任何一种幸福快乐不依赖于这三者。我们都必须承认,小到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经营幸福之家,大到改善全球的环境危机或解决经济问题,无一不靠智慧、慈悲和力量,所以说,智慧、慈悲和力量是一切利乐之源再现实不过了,这既不是被动接受的宗教观念,也不是主观的臆造。


      佛陀圆满了悟诸法真相,自心融于法界,遍知从轮回与涅槃的一切万法,这就是法身的境界。因为具备了这样的功德,而自发地显现出无上的智慧、慈悲与力量。为帮助一切众生,任运自然地显现出报身和化身:报身佛度化的对境是初地以上的菩萨、成就者;而化身佛则是化现为各种各样的形象在世间出现,以种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利益和度化众生。例如两千五百年前在印度,化身佛伟大的释迦牟尼出世普利有情。当然,化身佛也可能会化现为海里的动物、地里的小虫,甚至在人群中,也都有可能化现出形形色色的不同形象来帮助和救度有缘的众生。佛陀来到娑婆世界,并不是为了欣赏湖光山色或追名逐利,而唯一的目的就是启迪众生,让众生获得心灵的觉醒和圆满的幸福快乐。佛陀三转法轮所教导的真理,都是为了帮助众生通晓在生活中应用佛法,从烦恼和痛苦中出离。


      现在很多人觉得学佛应该是老年人的事,误以为学佛就是无所事事的人寻求心灵寄托才念经许愿、烧香磕头,认为这就是学佛的全部,这样的理解太过于狭隘和片面。事实上,学佛并非仅仅如此,学佛不是迷信,更不是盲目崇拜。烧香、磕头只是学佛的一部分,是通过供佛、礼佛的方式来表达内心对佛法的认同与崇敬。学佛的真正目的,是要解决自己以及一切众生的烦恼和痛苦。


      佛法是洞悉世界的智慧。若没有智慧,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只会停留于比较肤浅的层面,因而导致生命中的种种迷惑。我们自己目前觉得正确的决策,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并不一定正确,因为仅凭凡夫的智力无法看得足够远,所以最初决策时可能就已埋下了将来造成困扰和痛苦的因。佛陀正是为了提升众生的智慧,除迷解惑,最终断除烦恼和痛苦,才依次在三转法轮的过程中,教授了大、小五明(十明)等,涉及世间、出世间的一切知识。其中,大五明包括声明(语言学)、工巧明(工艺学)、医方明(医学)、因明(逻辑学)和内明(佛学)。小五明指的是文学艺术与历算方面的学问,包括修辞学、词藻学、韵律学、戏曲学、星算学。这些知识哪怕在当今的消费时代里也不会过时,比如许多人都崇拜明星,喜欢做演员、当歌手等,他们希望让大众喜欢,希望具有好声音;许多人在建造或购买房产的时候,都比较重视堪舆,希望选择到风水上佳之地,这些方法在小五明里也全都有。包括佛法在内的各种学问的完整体系,用于解决生老病死等痛苦的方法,佛陀在两千五百年前都一一道尽了,若能依教奉行,就可以获得暂时与永恒不变的快乐。


      总之,无论有怎样的烦恼或需求,只要肯学,都能在佛法宝库里找到佛陀早已传授的相应对治法门。佛学很博大,同时也很精妙,涉及一切问题,不但能够帮众生获得世间的成就与快乐,更能彻底解决所有的烦恼和痛苦,最终了脱生死,这些方法就是佛法的经律论三藏和戒定慧三学。一言蔽之,这就是佛陀的功德!因此,暂时的利益和永恒不变的快乐都来自佛陀。


      佛陀的加持广大,最根本的加持就是教导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遵循这些言教就能得到加持,当加持和对佛陀的虔信心两者结合,就能解决我们现有的烦恼。佛陀在印度的时候,众生如果有什么灾难和烦恼,通过自己修行以及向佛祈祷就能灭除,历史上有很多此类公案。只要拥有足够的虔诚,佛的加持力是不可思议的。虽然释迦牟尼佛的肉身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坏灭,但佛陀精神——超越生死而遍在的慈悲与智慧,却永无间断地眷顾着每一个有情众生。只要我们虔诚地祈请,不限任何时间、地点都能获得佛陀的加持,从而转化为幸福与安乐。


      一切有情众生都有佛性如来藏,本性具足智悲,都有成佛的潜质。以社会道德标准衡量,哪怕是那些被认为糟糕透顶的人,他们对自己的亲人和子女也是爱护有加的,这说明他仍然有爱心,爱心就是佛性的展现,并不因为不符合道德规范就没有佛性。同样,不管多么愚笨的人,都有思维能力;甚至动物也一样,也会搭建巢穴,饿了就会去寻找食物,寒冷就会扎堆取暖。这些行为就是因为内心有佛性、智慧的潜质。为了让佛性宝藏能发掘出来,使之产生解除烦恼与痛苦的作用,获得暂时和永恒不变的快乐,必须依靠佛陀至臻圆满的慈悲与智慧。《佛子行》从正行开始就阐述具体的发掘方法及其原理。


《正觉之道.佛子行广释》——第三课(一)立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