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课(二)顶礼
无著菩萨上师的功德
顶礼不应只流于某种宗教形式,并非做几个五体投地的动作就可以达到真正的内心谦恭。只有对顶礼的对境有足够的认识,了解到这些先贤圣者的功德和殊胜之处,才能做到真正的心悦诚服。虽然顶礼三宝无论如何都是有功德的,但只有真正懂得了它的意义才能让功德更圆满。
无著菩萨的上师,是智慧和慈悲双修的高僧大德,他们的功德从第一句颂词里就能看出来。“虽见诸法无来去”,讲的就是上师的空性智慧达到了智悲双运的境界,已经能用智慧之眼如实地观见到世上一切现象的真如实相——离于来去、常断、生灭、一异等八种边见戏论。
但是,因为他们有着无可限量的慈悲心和菩提心,自己虽然已经成就解脱了,却依然精进地在度化一切有缘的众生。颂词的第二句“然唯精勤利众者”,所讲的就是无著菩萨的上师具足大慈大悲。自己见到了实相,唯一的希望就是能让众生也能了解,这就是上师们的殊胜之处。慈悲与智慧是大乘佛法中最核心的精华,我们闻思这部论典的时候,一方面是学习善巧与方便,即慈悲心、菩提心;另一方面是学会如何令自己变得有智慧。《佛子行》从头至尾就是围绕着这些内容展开的,无著菩萨的上师们也是依循这条道路而成就的。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增加对《佛子行》的信心,因为无著菩萨的学识,传承于他的上师。如此殊胜的上师,他们所传承下来的法也就必然是可靠的。
先简单了解一下何为智慧。所谓智慧,是指证悟了万事万物的真相,这种境界叫智慧,初地以上的菩萨圣者方证得,凡人并不具备,这是佛教特有的世界观。我们要学习的是以此世界观逐渐趋近实相、获得智慧。所以,平时我们用“智慧”来形容凡人其实并不恰当,应该用“聪明”“智识”或“辨析力”这些词更为恰当。当然,现在大家都习惯用“智慧”,并不是说不可以,但是作为佛弟子要知道智慧的真实含义。
“诸法”是指一切现象,大至银河宇宙、小至微观粒子,包括我们能看得到的山河大地、城市高楼,以及看不见的,如电磁波、思想观念等事物,统称为诸法。其中包括两个类别:一个是心识,一个是物质。诸法的真实本性就称为诸法的实相或真相,即大乘佛法里经常讲的缘起性空,如在《金刚经》和《心经》里所讲的般若空性。
鲜少有人去思考和探寻诸法的实相究竟是什么,因而在迷惘中生死轮回。释迦牟尼因了悟诸法的真相而成佛,出于对众生的慈悲,希望众生也同样能了悟诸法的真相,从而远离生死苦海。于是他三转法轮,在二转无相法轮和三转善辨法轮过程中,佛陀就开示了空性以及诸法的本质。为了消除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佛陀传授了八万四千对治法门。
释迦牟尼佛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已经证悟了诸法的本性,他曾说:“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这即是说世间万物并非实有存在,而是各种因缘的暂时组合。龙树菩萨在《中论》里解释了这种缘起的空性:因为不生也不灭,所以万事万物的本性超越了二元对立,生与灭都不存在。从究竟本质而言,事物从来没有产生过,所有对于产生的认知只是我们的错觉罢了,没有产生又怎么会消亡?所以“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诸法的真相不存在来去,没有来过怎么去?反之亦然,也就是说没有这种二元对立的分别,佛教徒修行佛法,就是希望证得这样的实相。无著菩萨的上师们已达到了这种智慧境界,证悟了空性。尽管如此,他们却依然没有离开众生。这样的上师来教导无著菩萨,就是因为慈悲心的原因,凡是跟这样的具德上师结缘的众生,都会获得解脱的利益。
无著菩萨上师的殊胜之处
无著菩萨上师的殊胜之处体现在,他们虽然证悟了至高无上的空性境界,但并没有舍弃众生。正如《涅槃经》所说:“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因此他们所做的一切不但比世间凡夫殊胜,也比声闻、缘觉殊胜。
因为证悟了空性,所以他们不会像凡夫那样再流转轮回。而凡夫都是由业力牵引,毫无选择地在轮回中生老病死,不由自主地被迫承受种种痛苦。人们虽然都不愿意承受烦恼和痛苦,却偏偏会遭遇诸多不顺心的事情。我们看看那些在大都市里生活的富裕阶层:住着漂亮的房子、开着豪华的轿车、经营着庞大的公司,可是内心还是充满各种忧虑和恐惧,被众多烦心事所缠绕。这些烦恼和痛苦并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也不是我们想要的,可是因为过去的业力成熟,无数的烦恼都不请自来。而无著菩萨的上师、初地菩萨以上的大成就者们不会被这些烦恼牵制,因为他们已经断除了我执——这个一切烦恼的源头,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不会被迫陷于三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轮回的烦恼痛苦之中。
我们所在之处,因为众生的欲望特别粗重强烈,所以就称为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已经离开了欲界,就是天人。当然欲界里面也有天人,例如四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等六欲天,就属于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众生类似于在禅修寂止。这些寂止法门并不是佛教特有的,其他宗教和信仰里也有类似的方法。修寂止的人,烦恼会越来越少,粗重的欲望也越来越小,这样就会投生到色界,如果欲望能再减少,就会投生到无色界。但不管是色界还是无色界的天人,依然还是轮回凡夫。
无著菩萨的上师因为证悟了空性,他们不再受业力牵引,其智慧令他们不会陷于三界之中,出于慈悲也没有停留在涅槃境界,藉由慈悲的愿力,来帮助和度化众生,历史上许多具德的高僧大德、有成就的上师们都是如此,这就是他们比凡夫俗子殊胜之处。
所谓涅槃,是指当修行者证悟了人无我之后,获得不必再轮回的成就,这种脱离了轮回的寂静状态称为涅槃。小乘声闻、缘觉修行人证得阿罗汉果的时候,就进入了涅槃,永远住于涅槃寂静处享受这种安乐。而无著菩萨的上师们却并非如此,他们虽然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空性智慧,但因为他们具有帮助一切众生觉悟的菩提心,所以没有自己住于涅槃,而是为了度化时刻眷顾的众生一再来到三界轮回中,这是他们比声闻、缘觉更殊胜之处。
向上师学习的利益
无著菩萨的上师有如此之多的功德,总结起来就是慈悲与智慧,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来学习。
任何人如果想在自己的领域更有成就,一定要培养两个方面的特质:一方面是慈悲,也叫善巧和方便;另一方面是智慧。如果没有智慧,仅仅有颗善良的心是不够的,慈悲与智慧二者不可偏废。如果你没有善巧的方法,就算心里想的是要帮助别人,可是最终却帮了倒忙,这就是缺乏智慧的无用慈悲;如果非常有智慧,别人想不到看不到的,你都能想到看到,别人做不到的你都能做到,但没有用慈悲和善良的心来引导,仅凭这种聪明或智识很容易就走上邪路而终会害人害己。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以慈悲与智慧为导向。修学佛法目的就是要在自己的心中生起慈悲与智慧,为此,学佛首先要闻思学习生起智慧与慈悲的原理和方法,然后再如理如法地去实践行持。
作为皈依了佛门的三宝弟子,闻思修持才是使我们自己获益的最重要途径。现在很多人,当他们有机会值遇上师善知识的时候,当下生起了虔诚的信心,立即就皈依了,这是非常殊胜的因缘;但皈依仅仅只是一个起步的决心;皈依之后,很大一部分人却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事情——闻思修。皈依后到寺院里烧香、磕头、许愿固然很好,但学佛并非只是这些表面化的形式,如果不能明白和掌握教理,也不会带来真正的利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皈依了十多年的居士,并没有因为皈依而给他带来什么利益,这足以证明,徒有一个形式上的皈依是不会起到什么作用的。每每看到这种情况,都会令人深感惋惜,出现这种状况,应该说师徒双方都有责任。
现在一些上师和法师离开寺庙来到世间弘扬佛法,想见他们的人非常多,一些非常有名的高僧就像明星一样,每天都要接待很多人,各种事务缠身,讲法的机会就必然受限,与弘法的初衷就相违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居士们自身也有问题,作为一个三宝弟子,比起向上师请教各种纷繁复杂的世间问题,他们在佛法教理上的问题就太少提及了。生活在红尘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扰无疑大多是世间法的,虽然佛法并不排斥问世间法的问题,上师和善知识也有责任帮助大家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难题,但如果我们以佛法的闻思修持为主,把所学到的智慧和慈悲运用在生活中,许多世间的问题,依靠自己也能迎刃而解。
提及闻思,居士们常常以“工作很忙,家里有很多事情,没有时间”等为借口。其实一个真正希求解脱的人,每天无论如何都能够抽出一两个小时来闻思学习,这样的条件并不是难以企及的,只不过是受制于自身的惰性罢了。
相信每个人都一样,希望自己能更幸福、更快乐、更自在,那就多花时间用于闻思修,令自己生起慈悲与智慧,否则没有其他办法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有了智慧,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就跟别人不同,做事的成功率就会提高;如果再与慈悲配合,在获得成功后,也决不会损害他人,而会给家人、同事、所有周围的人,甚至任何与你接触的人都带来利益。换言之,若同时具有了慈悲心与智慧,就会成为自在无碍的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