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唯识是从哪里说起的?

标签:
中观唯识名言共许绝对别业起始点杂谈 |
分类: 越尘居士(二麻子)专辑 |
唯识是从哪里说起的?
──从观察自身看遍计执的积累
二麻子 静风
任何一个交谈的题目,理论的建立,都有个开始说话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话是说不起来的。对于一个理论体系来说,这个起始的点“STARTING POINT”未必就是整个理论的基石。相反,有的时候理论建立过程里甚至还需要否定/破斥这个起始点。但是,这个起始点的选择,对理论建立的方式却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学习这个理论的人忘记了这个起始点是什么样子的,会对后来的学习造成巨大的困难,甚至导致大量误解。
那么唯识学的这个起始点是什么呢?为说明这点,我们先粗略看看中观的起始点如何。
那么,相对应的,唯识学的起始点是什么呢?非常有趣,唯识说话的起始点几乎与中观完全相反。我们知道唯识学最初是瑜伽行派的教科书,是指导佛弟子们借禅定破除各种执着的教法。所以如同禅定,这里说话的起始点,完全是单独以个人为本位的感觉/觉受等说起的。即使所涉及的是共业,比如大家在开同一个会,唯识说话的方式也是从某个具体参加开会者的自身体会等说起,而在相当一个阶段里不涉及别人的感受,也不讨论相互作用。例如,唯识里最常见的例子之一,于人所见的水,天人见为甘露,而饿鬼见为脓血,就是分别从个别众生的本位感受来说明识与境界的关系的。由于没有现成词汇,对于这样一个起始点,下文将暂时称之为“绝对别业”。
从这个“绝对别业”起始说话,唯识做的第一件事,显然就是让每个人都具体找出最基本的来看看。对于一个修习禅定观察自己内心活动细节的学人来说,不需要多少禅定功夫就可以看到,我们见闻觉知到的山河大地等外境,无非是前五根传来的感觉,经意根意识加以分别联想而得出的推断。凡夫并不能也未曾直接感受过外境。如果没有一堆感觉,或者不经我们推断,外境就根本无从谈起。所以,外境完全不是基本的,而且除了作为意识的推论和推断,外境根本不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唯识中说“无境”是绝对天经地义的,而且这个无,就是龟毛兔角的无!
然而这样否定外境,虽然无,却与断灭根本没关系,因为这里根本没否定推断外境所依赖的感觉。于是,我们知道了与我们眼耳鼻舌身相对应的十八界里的五界,是没有的,有的只不过是意识的推断。同样方式再进一步追寻,我们马上会发现,眼耳鼻舌身根也是推断出来的,同样属于无有,而其对应的识也是如此。这样十八界里已经有十五界属于无有,仅剩下意了。再看下去,就是意识本身也是推断的结果,所谓我思故我在,同样要归于无有。破到这里,似乎十八界都破光了。断灭了吗?没有!那一堆在凡夫身上引发出外境推断的觉受/感觉还在。
再继续仔细追究下去可以发现,既使是这些感觉/觉受一类的东西,其实也包含了某些细微的推断,仍然可以否定。实际上,当感觉/觉受的原材料被认识为感觉/觉受时,是已经使用了推断并且隐含(不明确地包括)了我与我所。但引发这些觉受/感觉的素材以及能将这些东西推断为“我的感觉/觉受”的能力,换句话说,有情具备的分别能力,却没被否定掉。到这个地方,大致就是凡夫能追究的极限,这些没否定掉的,唯识学称为识,或者识所变现。这两词在一般情况下含义并不相同,但在这个具体情况下没有本质差别,因为这时还没有明确推断分别出能与所。所谓凡夫“及识而还”,就是说到了这种地方就不再能深入了。由于未被否定的那些里面,很大部分是指有情具备的分别能力,所以,说有能(力)无(推断出的)所(境),也是一种相当合理的、属于如幻有范畴的表述。
那些还没做这种推断前的“原材料”,大略地说就是依他起,但并不纯粹。实际上,在凡夫地这些原材料也是含有极其细微的执着和扭曲的。反证如下:如果此处全无扭曲执着,那么这堆原材料就应该也能显现别人的乃至一切众生的觉受,事实却并非如此。说明此处也是污染的。由此可见,唯识说一切众生都是染识的结论,是基于对凡夫心广泛而深刻的了解,是非常真实的结论。了解了这个追究过程也可以明确看到,无论唯识怎么强调无境,唯识不会落于断灭见,无境否定的只是凡夫的想象与推断──更唯识专业化的词是否定“遍计所执”。很明显,从原材料到感觉/觉受,再到外境山河大地的推断过程就是遍计的过程,而且是遍计层层相套、越积越多的过程。然而,虽然遍计了,遍计未必一定要带有执着。带执着是凡夫的特征,凡夫在上述推断过程里无一不加入大量的自性见执实有,所以一般也称为遍计执。但对于圣人,他们确实可以为了交流方便而做同样的推断,却完全不落入执着。所以有时说遍计不说执,也尤其合理性。
那么,那些“原材料”是怎么来的?唯识一般说依他起,说种子/现行和合,这就出现了阿赖耶识的概念。从绝对别业的起始点,加上唯识对遍计执的破斥来看,引入作为种子的集合的阿赖耶识是非常自然的发展。我们知道,业果不失的规律在中观等宗见来看,很容易用相续的因缘法来理解:因缘法的相续过程本身就是不错乱,这样的相续完全可以在相对独立于特定个体的情况下不断,从而保持因果不错乱。但从绝对别业角度来看,说外面存在相对独立的相续因缘实质是种推断或遍计,故而是没有的。所以,因果的不错乱只能是源于某种“一体的”而且观察不到的东西──对具体的现行是种子,对总体叫阿赖耶。不幸的是,直到现行前,种子与阿赖耶都是凡夫观察不到的,所以对凡夫依然是种推断或者遍计而已。
由上述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明确知道唯识的说话起始点是绝对别业的话,我们可以非常容易了解唯识学里对外境否定的彻底程度及其意义,以及其条件限制。“唯识无境”在这个意义下完全不会落于断见上去,而且可以看出引入八识概念是非常自然的。然而,绝对别业并不是表述佛法唯一正确、唯一方便的起始点。实际上,它有所方便就有所不方便。当讨论到共业相关的问题时,上述结论成立的前提条件就有问题了,需要小心修正。绝对别业角度需要修正的最明确情况是其他众生也有识存在,这个即使是绝对别业角度也不能否定。因为否则这个,就是通过其他众生否定自己。所以,唯识从来承认识外有识。而这个承认,也实际上是默认了众生的识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作用。那种说每人识里面有别的众生的识的复制件的说法,是过分生硬的包装,没法说通的。这种相互作用是明显的,共业是大家每个人都观察得到的。那么,识与识之间怎么作用是个需要解释的问题。因为所谓共业也可以说是多数别业相互作用、相互纠缠、相互叠加的结果。所以,绝对别业角度下的结论,在适当修正下是可以推广的。但这里有着非常多的陷阱,单纯用思维推断的遍计方式,几乎一定会执出问题来。这方面涉及得太宽广,此贴中暂时搁置,不予深入了。
由此联想到唯识与中观双方争论的很多问题,其实是源于对唯识这个起始点的不了解。特别是唯识学人对这点不了解造成的辩论无力,有时候让人哭笑不得。比如从中观立场看,兔子与兔角是相当不同的。兔子是俗有,在俗义上有一定的真实性,兔角根本是非量,完全没这个东西,没有任何真实性。然后问,唯识无境是说境如兔角吗?结果,不少唯识佛友回答的时候,中气就显得弱了。其实,唯识佛友大可回答得强硬些。理由有两个:一个从唯识的角度如上面所说,在绝对别业起始点下外境就是兔角,两者都是凡夫心遍计/推断出来的。另一个理由却是从中观的起始点分析一下建立俗有/俗义真实的基础是什么?这个基础是共业,或者说共因缘。
推论与疑问:由上所述,假如“绝对别业”确实是唯识学当初开始建立时候说话的起始点,又假如学人对这个起始点有明确了解,那么唯识学现今一些深奥难解问题可以得到很大的简化,而且唯识学人与中观学人的很多争论就明确成为互不妨碍的多余。这看来颇为有益。然而包括作者本人由此却产生一个相当的疑问:既然如此有益,为什么作者等未曾见到中印藏祖师们说明这个问题?对此,作者谨列出数个可能性如下:
小结:明确地以绝对别业作为说话的起始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外境只是对一些识所变现的现象的推断,而凡夫对此推断执为真实。这就是所谓的遍计执。唯识破除这些凡夫错误见而说的唯识无境,完全不会导致断灭见。而对识所变现说为依他起则避免了常见。这种与中观从起始点开始就不同的观察角度与不同的表述方式,使很多中观宗常用的概念完全不适合用到唯识的表述模式里来。而学人对这点的了解不足,是引发若干中观唯识间无谓争议的原因之一。此外,假设以绝对别业作为起始点,可以很明确地看出,唯识宗引入阿赖耶识是非常自然合理的发展。当讨论的问题超越绝对别业可用的范围时,对唯识理论的拓广必须十分小心。
来源:http://www.xinwenwuzhe.net/showtopic.aspx?forumpage=1&topicid=216&page=end&jump=p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