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金刚经》读后(六)------ 德中净智 法师

(2012-02-01 23:06:29)
标签:

金刚经

翻译

解读

西园论坛

杂谈

分类: 网络摘菁

ZT:《金刚经》读后(六)------ <wbr>德中净智 <wbr>法师

六、无诤三昧

    须菩提是个很妙的人物,《金刚经》的诸译本中有称他为“善现”的,有称之为“妙生”的,其他经论中还有称其为“善吉”、“空生”的,《西游记》中甚至把他描述为“悟空”的师傅,其实都是在彰显他的“解空第一”。

 

    般若系的大乘经典中,经常出现的两大声闻主角,一个是舍利弗,一个是须菩提。舍利弗智慧第一,参与般若法会,固不待多言。须菩提为何也能担起助佛扬化的重任呢?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解释说:“以二因缘大故,一者好行无诤定常慈悲众生,虽不能广度众生,而常助菩萨,以菩萨事问佛;二者好深行空法,是般若中多说空法,是故命须菩提说。”也就是说,慈悲心与空性慧正是大乘菩萨殊胜的品质,而须菩提与之相应,所以常常参与般若法会。

 

    这里提到的“无诤三昧”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传统的说法,这是一种利根阿罗汉才能具有的综合性神通,行者必须具足天眼通、他心通、漏尽通,才能做到令他不起诤。首先解脱的圣者怜悯众生烦恼苦,故先用天眼观察将会遭遇的有情,再用他心通观察有情是否会因己身产生烦恼,若是则避,若否则遇。所以有是圣者之处,绝对不会产生诤论,故称“无诤三昧”。

 

    “无诤”的音译是“阿兰那”或“阿兰若”,所以经文后又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这不过是同文异译罢了。不过,再细致地考察,“阿兰那”不仅仅是指“无喧”、“无诤”、“闲静”之处,它还包含“空寂”之义。也就是说其本义并不是与“慈悲”相关,而是与“空”的关系更密切。古德解说云:“无诤三昧者,以其解空,则彼我俱忘。能不恼众生,亦能令众生不起烦恼故也。”

 

    内住于空,才能外无诤论。经说须菩提无诤第一,也就是说他解空第一。而“无诤”恰又是佛教了义经典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些宣说“诸法皆空”的般若经典才是灭诸戏论的了义经典。正如《大智度论》中所说:“(如来)有二种说法。一者诤处,二者不诤处。诤处如余经中说,今欲明无诤处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问曰:佛大慈悲心但应说无诤法,何以说诤法?答曰:无诤法,皆是无相常寂灭不可说。今说布施等及无常苦空等诸法,皆为寂灭无戏论故说。利根者知佛意不起诤,钝根者不知佛意,取相著心故起诤。此般若波罗蜜,诸法毕竟空故无诤处,若毕竟空可得可诤者,不名毕竟空。是故般若波罗蜜经名无诤处,有无二事皆寂灭故。”

 

来源:西园论坛 http://bbs.jcedu.org/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bbs.jcedu.or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