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金刚经》读后(七)------ 德中净智 法师

(2012-02-01 23:13:31)
标签:

金刚经

翻译

解读

西园论坛

杂谈

分类: 网络摘菁

ZT:《金刚经》读后(七)------ <wbr>德中净智 <wbr>法师

七、不可思议

    历来解释《金刚经》的著作汗牛充栋,但我们为什么要解释《金刚经》呢?答案只有一个,我们与《金刚经》的境界不相应。我们日常生活中谈的多是你我他她,从来没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念头,也不会突然冒出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之类的想法。所以我们要解释,要把《金刚经》的文句逐句解释成我们能懂的文句,而这就错过了整个《金刚经》的要点。

 

    如同一个初学外语者,总是不自然地要把外语翻译成母语后才能理解,这说明他还不能熟练地运用外语来思维。同样的道理,我们编织出一大堆自己的观点,佛说的《金刚经》也就成了我说的《金刚经》。什么也没有改变,神圣而未知的真理又变成了自我已知的概念。

 

    我们内心狭隘的二元对立,让我们无法理解超越名言概念的真如实相。我们一定要把不可说的说出来,以掩盖内心的恐惧或满足脆弱的自大。许多解释看似头头是道,但其实是依着我们凡夫的认知能力来谈的。分析的越清楚,或越接近我们凡夫的认识,也许离真正的实相就越远。比如我们会把“非法非非法”,解释成“善法恶法”、“有法空法”,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表达不著善恶,有无两边,其实这是把实相说小了。我们没有办法让思维就停在超越思维的“非法非非法”上,我们非要解释它是个什么。而当理性一介入,直觉的顿悟就没有了。又比如,当佛陀说他所证所说的法是“无实无虚”时,我们逻辑的头脑马上会跳出来解释,“无实”是性空,“无虚”是缘起;“无实”是遍计所执,“无虚”是依他圆成。这就好像是在说“虚妄的不是真实,真实的不是虚妄”之类的废话。我们的头脑满意于这种“真理就是废话”般的概念解读,于是我们也就错过了般若的美丽。

 

    理性是不会理解般若之美的,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曾写过一篇《般若无知论》,其云“知即无知,无知即知”,“圣智之无者无知,惑智之无者知无。”我们觉得理解了空,我们也就错过了空。所以,禅师始终强调以《金刚经》印心,而不是去费心解经。

 

    笔者以为,无论如何详尽地注释,都不如去直接诵持《金刚经》的原文,因为《金刚经》的文字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加持。经云:“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可惜的是,我们偏偏就喜欢思议“不可思议”的。我们以为“不可思议”的实相一定很深奥飘渺,但正如虚空之不可思量一样,真相其实至近至简,而百姓日用不知。我们又以为“不可思议”的功德一定很大很多,而其实再大再多,终究是在可称可量的相对中。要知道,这“不可思议”的功德,“一”且不是,况言其多?

 

    《金刚经》全经的意旨就在于“不可思议”,所得的“果报”也正是“不可思议”,若问什么是“不可思议”,般若波罗蜜即是。(完)

 

来源:西园论坛 http://bbs.jcedu.org/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bbs.jcedu.or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