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金刚经》读后(五)------ 德中净智 法师

(2012-02-01 22:54:53)
标签:

金刚经

翻译

解读

西园论坛

杂谈

分类: 网络摘菁

ZT:《金刚经》读后(五)------ <wbr>德中净智 <wbr>法师

五、大乘和小乘

    从禅宗的立场看,《金刚经》自然是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但若从教下的立场看,就会有大小乘的一些疑问。比如,《金刚经》的应机者是声闻弟子须菩提,而不是诸大菩萨,当然你可以说须菩提是“外现声闻身,内秘菩萨行”,也未可知。又比如,“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声闻也必须通达的,并不是菩萨的专属特征。又经云:“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这在汉传的三论宗和藏传的格鲁派看来,则明显地是在表示,声闻亦须断法执。何况许多大乘经典都指出三乘同坐解脱床,无生法忍是通于大小乘的。如《华严经》云:“一切法性,一切法相,有佛无佛,常住不异,一切如来不以得此法故说名为佛,声闻辟支佛亦得此寂灭无分别法。”《大品般若经》云:“是信行、法行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若智若断,即是菩萨摩诃萨无生法忍。”大小乘的智慧真的有差别吗?若说有差别,如何说般若是通教?若说无差别,须菩提为何涕泪悲泣,叹未曾闻。何况《金刚经》是强调般若智慧的,是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乃“乐小法者”不愿信受的啊!

 

    笔者以为,任何截然的划分必然导致割裂实相的完整性而产生僵化的教条。以世间的生物为例,植物、动物、人似乎是截然分开的,但其实有些植物又有动物性,比如冬虫夏草;而社会性的人很多时候也充满着动物性。再以具体的人物为例,比如都说无著世亲兄弟是大乘唯识宗的祖师,可是他们也写过声闻论著《俱舍论》、中观著作《顺中论》、如来藏著作《佛性论》,其思想何曾局于一隅?又佛教的派系似乎泾渭分明,但其实又何尝不是错综复杂。中观派有承许极微外境的顺经部行中观师,也有承许唯识无境的顺瑜伽行中观师,这多重角色的重叠,如何能截然分开!大小乘也是这样,小乘中也有谈性空谈假名谈无所得的,大乘中亦有谈自性谈实有谈有所得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以大乘谈空,小乘说有来划分大小乘的智慧差别。我们必须抛开有关大小乘约定俗成的虚名,就《金刚经》本身来看看,它到底要打破哪些我们难以舍弃的框框架架。

 

    大乘首先是发菩提心、修习六度、然后成就报身、庄严佛土,这些都要在无四相、无所住的心态下完成。然而非但如此,即使是到究竟的果位,依然是无能证的如来,无所证的菩提,无所说的佛法,无所度的众生。这对于有所得的人来说,无论其是小乘行者还是大乘行者,都会觉得难以接受,甚或又惊又怖又畏!那我们之所以不惊不怖不畏,不是因为我们种了诸多善根,往往是因为我们根本还没有理解“空”义,还没有把法义用之于自身。因为一旦“空”与“我”发生了接触,那一定会“如五百矛刺心般”难过。所谓“悬崖撒手”,大概就是这个感觉!

 

    凡夫因为自我安全感,总是要寻找某种依赖,诸如衣服、饮食、金钱、地位、家庭、感情这些保护伞,一旦这些因素受到破坏或威胁,就充满了恐惧和焦虑。如果再往内看,我们发现依赖的其实是五蕴这栋貌似坚牢的房子,我们希望健康的身体,安乐的心灵永远延续下去。然而终究有一天,我们会认识到身心五蕴的无常,外在世界的危脆,于是转而寻找某种具备永恒福乐的事物作为我们的归宿。无论它是外在无量寿乐的净土,圆满庄严的报身,还是内在妙湛常住的真心,不生不灭的法身。但这些崇高伟大的追求,其实都是出自那个万恶之源――“自我”,经过几番包装,几番洗白,我们已经把这个狡猾的家伙错认为“佛法”了。

 

    《金刚经》的伟大在于它打倒了自己,它不是要我们舍弃凡夫外道,转而执着佛与菩萨;不是要我们舍弃非法,转而执着佛法;不是要我们舍弃虚妄色身,转而执着圆满报身。也不是舍弃有为,执着无为。在虚妄之外,另找什么真实。所以佛教从来就不是什么宗教,因为它既没有权威,也没有教条。没有佛,没有法,这就是真的佛,真的法。“空”既不是一种认识,也不是一种依靠,而是要行者全身拶入。《金刚经》就像是一场佛法的梦,没有比这更美的了。

 

来源:西园论坛 http://bbs.jcedu.org/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bbs.jcedu.or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