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金刚经》读后(三)------ 德中净智 法师

(2012-02-01 22:34:10)
标签:

金刚经

翻译

解读

西园论坛

杂谈

分类: 网络摘菁

ZT:《金刚经》读后(三)------ <wbr>德中净智 <wbr>法师

三、从《坛经》看《金刚经》

    禅宗解释《金刚经》的注释非常多,尤其坊间还流通一本争议性很大的《六祖口诀》。有人认为六祖不识字,怎么可能逐句解释经文呢?且禅宗标榜不立文字,不以实法予人,怎会弃宗门所长,学教下所短呢?又记录六祖生平最重要的著作《坛经》中,怎么也没有漏出一丝相关的消息呢?但也有人认为《坛经》中,六祖引用了《涅槃》、《法华》、《楞伽》、《维摩》、《弥陀》、《梵网》等多篇大乘经典,说其不识文字明显不当。何况五祖传法时,也是逐句给六祖解说的,只不过无人记录,否则不也会有本口传心授的《五祖口诀》传世嘛!这样想来,六祖的口述或源于五祖的传法,再经其弟子在日常传法中暗自记录,结集成册,也未可知。

 

    不过,笔者以为逐词逐句的解释,未必就尽洽禅师的意旨。禅师强调的是“弦外之音”,而不是“死在句下”,何须长篇大论?这样想来,《坛经》虽非注释《金刚经》的作品,但其关于《金刚经》的一些见解和故事,往往是点睛之笔,不可不知。以下是相关经文:

 

1、(五祖)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2、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3、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须修般若行。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小根小智人闻,心生不信......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观照故,不假文字。

 

4、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从上不难看出,《坛经》中所有与《金刚经》有关的文字,想表明的无非就是两个字“自性”。禅宗认为听闻受持《金刚经》是为了“见性”,这“自性”犹如金刚般,本来具足、圆满清净、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只要“见自本性”,那么无论是戒是定,还是般若,都会从自家宝藏中亲切流出。这就是佛陀为什么赞叹《金刚经》是为大智上根人说的原因所在,否则大乘空性经典那么多,为何独许此经为“最上乘”?

 

    不过,反过来看,《金刚经》全文中,并未出现“自性”一词。那么禅师的解读绝对是超然言句外的。也就是说,只有禅师先给你点开慧眼,让你具备佛之知见,否则很难读懂《金刚经》中未说出的玄意。下面我们就睁着“自性”之眼,来看看《金刚经》中到底有哪些地方在“谈心说性”:

 

1、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解:禅师以为菩提心就是“觉性”,就是本具的“自性”、不被妄染的“真心”。“应如何住”是问我们应该如何安住在真心上?“云何降服其心”是指如何对治妄心?

 

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解:无论是多少算数譬喻的身财布施,都不如领会金刚般若的意旨。因为“自性”的功德才是无量无边的。

 

3、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解:凡夫以六尘缘影的妄心为自己,而菩萨以无为无漏的自性为住处。“应无所住”的是妄心,“而生其心”的是真心。

 

4、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解:这无为法就是指不生不灭的自性,解脱的圣贤都是因见此自性而悟道。

 

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解:色声香味触法,通通都是有为无常之法。唯有体证不生不灭的无为自性,才能得真正的安稳。

 

    以上只是顺手拈来几例,若细细看,则满本《金刚》皆无非是“自性”流露。若问为何《金刚经》不明说“自性”而用这么隐晦的表达方式,那禅师或许会这样回答:“自性”是如此令人迷惑的概念,宗门所说的“自性”非教下所说的含义,它既不是来自于逻辑的推理,也非出于神秘的先验,而是行者生命的亲切体验。所以无论怎么称呼它,都不过是不可说而强为之说的“增语”,非但“自性”如是,《金刚经》乃至佛陀四十九年说法,又何尝不如是?

 

    就是这个!非但凡夫不识,乃至三世诸佛也不识。只有执文着义的人,才会妄自分别,纷纭戏论。

 

来源:http://bbs.jcedu.org/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bbs.jcedu.org/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