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金刚经》读后(二)------ 德中净智 法师

标签:
金刚经翻译解读西园论坛杂谈 |
分类: 网络摘菁 |
二、愿解如来真实义
1、经题
「什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奘译」
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多经
【评】什公的“金刚”是比喻般若,自身坚固不破而能摧坏余物。奘师的“金刚”是比喻极坚固的烦恼,而般若能断除之,故称为“能断金刚”。坊间的流通本多有八大金刚、四大金刚菩萨之类,多是后人附会,若照奘师的翻译,请来八大烦恼做什么?
2、二问三问
「什译」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奘译」
世尊!诸有发趣菩萨乘者,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摄伏其心?
【评】关于什公的翻译,禅家多做如是解说,应云何住是指“真心”,云何降服其心是指“妄心”,再联系什译的下文就更明显,佛陀之所以先回答“降服其心”这第二问,正是因为对于凡夫来说,纵谈真也是妄,去妄才能显真,真心既现,方谈安住。但若按照奘译,则中间多出一问“云何修行”。再考无著菩萨的解释,即此三问遍通全文,无论发心修行,都有这愿求的住,无分别相应的行,折伏散乱的降伏。可见,与真妄二心之说并无关系。
3、四相八想
「什译」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奘译」
若诸菩萨摩诃萨不应说言有情想转,如是命者想、士夫想、补特伽罗想、意生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转当知亦尔。
【评】奘译有八想,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表述我人。禅门传说云,天亲菩萨,升兜率宫,请益弥勒,如何是四句偈,弥勒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也。什译的固是四句,可奘译是八句,何不道八句偈?
4、诸相非相
「什译」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
「奘译」
乃至诸相具足皆是虚妄,乃至非相具足皆非虚妄,如是以相非相应观如来。
「真谛译」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所有相,即是真实,由相无相应见如来。
【评】唯识系的译本,相较于中观系的译本多出了关于“非虚妄”或“真实”的描述。唯识家认为有些法(如遍计执)是虚妄的,而有些法(如依他圆成)是真实的。而中观家的思想是遣妄不留真,毕竟空中,孰真孰妄?若说有真,犹未离妄。尤其对凡夫而言,一听到真实,马上就执取,“无相”即成了他心中所执着的“相”,此时谈真,岂非毒药!
5、生实信者
「什译」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奘译」
具足尸罗具德具慧。
【评】智慧也是很重要的哦,否则如何能对般若信解受持!
6、无为法
「什译」
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奘译」
以诸贤圣补特伽罗皆是无为之所显故。
【评】无为虽一,解有明昧。什译是无差别之差别,奘译则显差别之无差别。
7、无所住
「什译」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奘译」
菩萨如是都无所住应生其心,不住于色应生其心,不住非色应生其心,不住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不住非声香味触法应生其心,都无所住应生其心。
【评】乍看起来,奘译更圆满,更像中观的二边不着。但就实践来说,什译更简练易明。毕竟六尘已可涵盖一切所缘境,非色乃至非法,不过是名相反而实相同罢了。
8、第一波罗蜜
「什译」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奘译」
如来说最胜波罗蜜多,谓般若波罗蜜多。善现!如来所说最胜波罗蜜多,无量诸佛世尊所共宣说故,名最胜波罗蜜多。如来说最胜波罗蜜多,即非波罗蜜多,是故如来说名最胜波罗蜜多。
【评】第一波罗蜜不是布施哦!
9、乐小法者
「什译」
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奘译」
如是法门,非诸下劣信解有情所能听闻;非诸我见、非诸有情见、非诸命者见、非诸土夫见、非诸补特伽罗见、非诸意生见、非诸摩纳婆见、非诸作者见、非诸受者见所能听闻。此等若能受持读诵,究竟通利及广为他宣说开示,如理作意,无有是处。
【评】什译的“乐小法者”是什么人?如果联系前文的“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则很容易理解为爱乐小乘的人。但小乘佛教也是讲“无常无我”的啊!怎么可能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呢?对照奘译就很明白,什译的“乐小法者”和“著我见”的是两类人,前者是小乘,后者是凡夫外道,二者是并列关系,而非以后释前。
10、如来
「什译」
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奘译」
言如来者即是真实真如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无生法性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永断道路增语,言如来者即是毕竟不生增语。何以故?善现!若实无生即最胜义。
【评】“如”是佛教中比较模糊的一个概念。许多人想象有一个法身佛是不来不去的,而释迦佛只是化现来去,所以称为“如来”。其实“如来”正确的意思,是指“乘如实之道而来”。当然就文法上来说,翻译成“如去”也没有问题。既然来去无关紧要,可见“如来”的核心只是“如”而已,所以什译说“如来”即诸法真如的意思。奘译就更加详细,如来、真如、无生等都是同义,都是对不可说的实相强为之说的“增语”。从这个角度,去理解“见法即见佛”,“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等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11、是不是
「什译」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奘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可以诸相具足观如来不?善现答言:如我解佛所说义者,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佛言善现:善哉善哉!如是如是。如汝所说,不应以诸相具足观于如来。
【评】身相的问题,《金刚经》中探讨了好几回。须菩提一直在做否定的回答,什译到这里,却突然换了肯定的回答。于是历代注家都费劲脑汁地解释前后的不同。没想奘译中,须菩提根本没承认“以诸相观如来”。唉!又被文字骗了。
12、二颂阙一
「什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奘译」
诸以色观我,以音声寻我,彼生履邪断,不能当见我。
应观佛法性,即导师法身,法性非所识,故彼不能了。
【评】这也是二译中的主要差别。什译只是遮遣,奘译则有所立。唯识系的意思是,“如来”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清净的法性身,但非凡夫的妄识所了。套用六祖两个版本的悟道偈来类比,即前颂是“本来无一物”,后颂是“佛性本清净”。
13、诸相具足
「什译」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奘译」
佛告善现:于汝意云何,如来应正等觉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觉耶?善现!汝今勿当作如是观。何以故?善现!如来应正等觉不以诸相具足现证无上正等菩提。
【评】二译的意思正好相反,孰是孰非?
14、说法
「什译」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奘译」
云何为他宣说开示?如不为他宣说开示故名为他宣说开示。
「义净译」
云何正说?无法可说是名正说。
「真谛译」
云何显说此经?如无所显说故言显说,如如不动,恒有正说。
【评】诸译合勘,法义彰显。正如《智论》所说:“不生灭法中,而作分别相。若分别忆想,则是魔罗网。不动不依止,是则为法相。”
15、末四句偈
「什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奘译」
诸和合所为,如星翳灯幻,露泡梦电云,应作如是观。
【评】什译是六喻,奘译是九喻。各家注释上也是开合不同,比如唯识系的解释,“翳”是比喻外所缘境不过是内心妄现,“云”是比喻未来将要发生的诸法,其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这些在中观系的注释中都是不会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