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金刚经》读后(一)------ 德中净智 法师

(2012-02-01 21:54:35)
标签:

金刚经

翻译

解读

西园论坛

杂谈

分类: 网络摘菁
ZT:《金刚经》读后(一)------ <wbr>德中净智 <wbr>法师
 
一、神马都是载

     《金刚经》是汉传佛教家喻户晓的一部经典,它对汉传佛教思想的塑造是相当给力的。诸如无人我四相、三心不可得,四句偈等等都是大家耳熟目祥的金句。但这只是冰山的一角,因为我们所流通的只是鸠摩罗什的版本,而按照藏经的收录,《金刚经》的译本有五、六种之多。除了什公的版本是中观系的译本,其余的都是唯识系的译本。

     这并不是说经书原文有这类派系的差别,而是由于译者从本身的立场“嚼食予人”,难免不带上宗见的渲染,再通过相关的注释,则更趋明显。这其中有一个很好玩的现象,即作为胡人的鸠摩罗什所翻译的《金刚经》,比汉人玄奘的译本更受欢迎。难道是外来的和尚会译经?我想这可能是两位大师都太谦虚的缘故。

     因为所谓的翻译,无非是把语言甲翻为语言乙。又如果甲乙中有一项是自己的母语,那么翻译的重点,即在另一方的语言。为了迁就另一方的文化习惯,或是忠实的反映另一方的思维模式,就会出现以下的情况,即什公的翻译反而接近汉人言简意玄的文风,奘师的翻译则更似印度的繁琐严密。

     从佛教思想上来看,在印度盛传的大乘二宗,到了汉地则演化为大乘三系,即在中观系、唯识系的基础上,又多了如来藏系。其融合空有,更得汉人的喜爱,此系的代表有圆满之“华严”,顿悟之“禅宗”。尤其是“禅宗”,中国佛教特色之所在,其对《金刚经》颇为重视,甚至一度作为印心的经典。为《楞伽》之后,《坛经》之前,禅师修学的重中之重。

     因为什公言简意玄的译风颇似汉地土生土长的禅风,所以二者一拍即合。很多译文简直就似为禅师量身定做的。若说“三世诸佛皆从此经出”,那么或也可这样附合,禅门历来祖师大德皆从此什公版《金刚经》出。

     比如,鸠摩罗什的译本中,须菩提启请时说“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陀初答“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禅门的解释就是,一部金刚经到这就讲完了。为什么呢?“法王法如是”,对上根利智的人来说,此处就言下荐取了。就是这个,还有什么好说的!翻翻禅门的公案,会发现此类宗风比比皆是。然于其他的《金刚经》译本则断然读不出这种效果。

     大乘佛教说,世界是名言的世界。心中想的是“意言”,口中说的是“语言”,手下写的是“文言”。名言作为思想的载体,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不同的译本,因为有不同的文言载体,其意思难免会有出入。甚至是一定要有出入,否则重译经典做什么呢?但即使是相同的译本,其所载的思想也一样会大相径庭。

     比如,玄奘的弟子窥基也写过《金刚般若经赞述》,不过用的不是老师的译本,而是流通性更强的什公译本。虽然如此,其解释的基调还是唯识的观点,感觉有点像卧底,何不径用奘本呢?而能体现鸠摩罗什中观一系思想的,则有僧肇、吉藏的注解。不过,如来藏系的禅宗注解就更多,如六祖口诀,憨山决疑,曾凤仪宗通等。

     不同宗见的人,读出的味道截然不同。中观宗读出的是无遮,毕竟空中,泯相绝迹。唯识宗读出的是非遮,“异法是空异法不空”。看看唯识祖师的释论,充斥着大量法相名词,「五种义」、「三摩钵帝」、「二种法身」、「六种具足」、「四种有为相」、「二种对治」、「二边」、「三种地」、「六因缘」、「七种大」、「六种应知」、「六种因缘」、「三因缘」、「五阴行」、「五种随所相应」、「三种檀那」、「二种果」、「五邪取」、「十二障碍」、「四种因缘」、「二种方便」、「三种无自性」、「三种苦」、「五种胜功德」、「二种智」、「五种平等因缘」、「二种无我」、「二种正觉」、「五种眼」。看完后一阵头晕,这到底是在学《金刚经》,还是在学法相宗呢?

     如来藏思想的禅宗,则从什公“空无自性”的译本中,读出了个“自性”。无论是五祖门下盛传的“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还是六祖悟道时所说的“何其自性”五句,都表明了禅师的不一样的悟境。看什么都是自性显现,太有才了!而且你还不能与他急,禅师说:“此经非文字相,不可作言语文字看,全在离言之妙。”既然不在文字里,还有什么不能发挥的?也许禅师要的就是“无理可申”的意境!

     总之,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同样的文字,不一样的理解,经文不过是各宗发挥思想的载体。虽然我们都在读佛说的《金刚经》,但读的都不过是自己理解的《金刚经》。《金刚经》就像一面镜子,映现的是我们自己的影子。我想,读经如此,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又何不如此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