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弟子課程.龍樹親友書〉第四堂課
原諒自己,放下罪業往前走
要放下,從心裡釋放自己,繼續往前走,別因曾經犯錯或失敗,就關閉自己的解脫之門。

梵文三皈依
藏文獻曼達
法王念誦藏文祈願文

第12偈
慳諂誑貪怠,
慢婬嗔氏族,
多聞年少嬌,
並視如怨賊。
慳,即吝嗇之意,不管佛法或財物,都不想分享而想自己留著,這就是「慳」。
諂,即隱藏自己的過失。
誑,是自己並無功德,卻裝腔作勢,假裝自己有功德。
怠,指懈怠、怠惰之意。
慢,是指自己並無功德卻以為自己有功德、德行的慢心。
貪,是指貪求無形的名譽或有形的財物。
嗔,對他人所擁有的起嗔心。
氏族、多聞、年少、嬌,指各種驕慢,認為自己出身好、美貌、見多識廣、年輕、有權勢等各種不同的傲慢。這裡的傲慢,是指「自以為是」,在藏文中有「虛胖」
之意,明知沒有卻吹捧自己;另一種狀況是,的確有一些功德,但表現得不可一世,和別人很有距離,這樣和別人的關係也不會好。
以上十三種過患(註:本偈藏文中,有十三種應斷除之過患:慳、諂、誑、貪、怠、慢、婬、嗔、氏族之慢、色嬌之慢、多聞之慢、青春之慢、權勢之慢),是我們應斷除的。

放下自己,才能成為「眾生僕人」
過去在印度、藏地的祖師,都有一種謙虛的傳統和習慣。這種習慣,到了西方後,有些外國弟子會誤解,以為「哦,這個上師可能如他自己所說的,真的不懂,那我也可以不用去找他了。」
這裡講到的謙虛,是真正從內心發出的;但有些上師,雖然嘴裡說「不懂、不懂」,但身體語言卻表現得像什麼都懂,好像身體裡藏了一隻獅子。真正的謙虛,是對
自己所學覺得只是智慧大海的一滴,還有很多值得學習、有待學習,那種由內而發的自然謙虛。弟子對上師的謙虛,要有如法的去觀察,了解上師只是謙虛的說「不
懂」,不是真的什麼都不懂,心裡反而生起虔敬,別以為他真的不懂而生起鄙視之意,覺得「那不如我自己爬上法座去說法算了。」那就錯了!
尤其是一個觀修慈悲的人,更應以謙虛而對治傲慢,因為我們一想到眾生無量的苦,只想去解除眾生的痛苦,因此身口意集中一處,只是關注眾生的需要,知道自己還有太多事還沒做到,還有太多事要為眾生做,這樣就沒空生起傲慢。傲慢是有損慈悲修持的,太傲慢、自我意識太強的人,很難放下自己,成為「眾生的僕人」。
但也不能「太謙虛」,《寶性論》中說:「眾生皆具如來藏」。所以不可輕視自己,過度輕視自己,以為自己什麼也做不到,是輕視自己的佛性,是五種過患之一,是必須斷除的。
第13偈
說無生由勤,
有死因放逸,
勤能長善法,
爾可修謹慎。
我們成為佛教徒之後,要隨時觀察自己的言行,不要空有佛教徒之名,所言所行卻不如法。《修心七要》中說「二證已為首」,他人和自己這兩種觀察自己言行的證人,要以自己為主,因為只有自己能隨時隨地觀察自己,要讓自己成為自己言行的證人。
勤,就是不放逸。無生,在藏文本中是「甘露」。消除身語意魔的甘露,即是「不放逸」。不放逸,是一切戒律的基礎。南傳佛法講身口七斷(斷除身口七種惡業)
的不害他戒,需要不放逸;大乘講的饒益眾生、不捨棄任何眾生的「菩提心戒」更細微,更需不放逸;密乘要斷除「凡夫相」的執著,更需要於座上座下一切時,不
放逸的修持本尊「淨觀」。
第14偈
先時離放逸,後若改勤修,
猶如雲翳除,良宵睹明月。
孫陀羅難陀,央具理摩羅,
達舍綺莫迦,翻惡皆成善。
即使先前因放逸而造惡,只要轉為精勤修持,也能有所成就,就像雲開霧散,就能看到清明的月光。
偈頌中也舉了一些「翻惡成善」的例子,就像佛陀的弟弟孫陀羅難陀,因為大貪心而造惡,央具理摩羅因為嗔心而殺1999人,達舍曾殺父,綺莫迦曾弒母,他們後來都因改過向善,不放逸精勤修持而有所成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