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王噶瑪巴教授《龍樹親友書》第二天日誌
地點:印度 菩提迦耶
德噶寺
時間:2009年12月21日
中譯:堪布丹傑
報導:黃靖雅
攝影:噶瑪善治、噶瑪諾布
〈外國弟子課程.龍樹親友書〉第三堂課
佛法,才是真正的「根本上師」
依法不依人,佛法才是「根本上師」,聽聞教法之後,要去實修,才是重點。

法王禮佛三拜
梵文三皈依
藏文獻曼達
法王念頌說法前祈請文

今天是《龍樹親友書》課程第二天,首先要跟大家說早安!
昨天說到斷「十惡」的戒,如果能做到,真的能讓世界更和平,家庭更融洽。尤其如果能行持這些符合世界和現代家庭需要的居士戒和五戒,真的可以幫助家庭、夫妻之間更和諧、更快樂。
戒律,有針對出家眾和在家眾的戒律,各分為「總說」和「詳說」兩部分;先說「總說」針對在家眾的教誡,即是第6偈。
第6偈
知財體非固,
如法施苾芻,
貧賤及再生,
來世為親友。
就像我們昨天說到「六隨念」中有「念施」,隨時要憶念布施功德;今天這一偈,我們要特別來談布施。談談為什麼要作布施,以及布施的對象是誰。
我們要布施的對象可分為上供和下施:
一、上供:對具功德的上師、出家眾(註:偈頌中之苾芻,即比丘)、婆羅門等,和對我們具有恩德的父母等,向上作供養;
二、下施:對貧困、需要幫助的眾生,向下作布施。
針對這兩種對象,我們要如法的供養和布施。
接著談到為什麼要作布施。再有錢,財富也是無常、不堅實的,尤其是最近經濟蕭條,更讓人感受到財富的無常;所以要趁有能力時,勤作布施,種下善的習氣,來世投生善道,有善的所依。
接下來,是「總說」針對出家眾的教誡。即是第7偈。
第7偈
眾德依戒住,
如地長一切,
勿冗瘦雜悕,
佛說應常習。
對出家眾來說,好好持守律儀戒,是應盡的責任。
以「不害他」的戒律來說,對於以身、語七種直接傷害眾生的行為(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應加以斷除,即是「七所斷」;而造成以上這些傷害的基礎,也就是心上的三種惡念(貪心、害心、邪見),也應加以斷除。
冗,是損壞,就是不要損戒律;瘦,就是不完整,就是指持戒要完整;雜,指持戒時混雜對此生的貪著;悕,指含有對來生的希求,佛法是解脫法,不應混雜對來世福報的貪求。
如這一偈所說:「眾德依戒住,如地長一切」,戒是一切的基礎,我們修持止觀禪修時,戒律也可以幫我們攝持身口意,幫助我們不昏沈散亂,如果連最粗淺的戒都沒有,也無法進入更深的禪修。聞思修佛法時,我們要專一的修,也要有戒律,有戒則能幫助聞思修,所以說戒是一切的基礎。
接下來,是廣說「六度」,即是第8偈。
第8偈
施戒忍勇定,
慧不可稱量,
此能到應修,
渡有海成佛。
《入中論》提到,如果有清淨的戒律,其他五度的功德也會自然增長。一位菩薩想利眾,就要具備善巧方便,要有大悲心和大智慧,要讓自己的心受訓練,準備好利眾的能力,就要修持六度波羅蜜多。
以上是針對出家眾的「總說」。接下來是「詳說」,首先解說在家眾的部分,第9偈講到要孝順父母。
第9偈
若孝養父母,
其家有梵王,
現招善名稱,
來世生天堂。
我認識的很多法友,都會跟我說他們和家人相處的問題,所以我了解有些法友和父母關係很好,能孝敬父母;但的確有些人和父母關係不好,沒辦法好好和父母相處,這種情況也不少。所以這個偈子如何行持,真的應該好好想一想。
提到孝順父母,我很想去做,但沒什麼機會去做,所以很遺憾沒有太多孝順父母的經驗,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
不過,在佛教中提到的各種修持法,我們也可以拿來和父母相處時運用,如要知恩、要報恩、不嗔恨、要原諒、要慈悲、要忍辱等,都可以幫助我們和父母的關係轉
為善、調整得比較美好。我們平常會祈願一切眾生都離開痛苦、得到快樂,這時記得也要把父母觀想進去,別忘了他們不但是有情眾生,更是對我們有恩的有情眾
生。如果以前和父母關係不好,要試著原諒自己,也原諒父母親
,能諒解的要諒解,不能諒解的要安忍,把過去不好的記憶從心中消除,漸漸放下對父母的負面心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