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ZT:法王噶瑪巴教授《龍樹親友書》第一天日誌(2)

(2009-12-29 11:38:27)
标签:

大宝法王

亲友书

德噶寺

菩提迦耶

杂谈

分类: 网络摘菁

ZT:法王噶瑪巴教授《龍樹親友書》第一天日誌(2)

第2偈

隨何木等雕佛像,

諸有智者咸供養,

縱使我詩非巧妙,

依正法說勿當輕。

這一頌意思是說:

不管用什麼木頭來雕刻佛像,

所有有智慧的人都會供養,(因為所雕的都是珍貴的佛像);

所以縱使我寫的詩偈並不巧妙,

但這是依正法所說,您千萬別輕忽呀。

ZT:法王噶瑪巴教授《龍樹親友書》第一天日誌(2)

第3偈

王雖先解如如教,

更聞佛語增勝妙,

猶如粉壁月光輝,

豈非鮮明益姝妙。

這一頌意思是說:

善逝如來的教法,不管是否曾經聽聞過,再次聽聞都是有助益的,

國王您之前雖已了解佛法,

再次聽聞,對您的修行更有幫助,這是非常殊勝美妙的;

就像月光照耀在白色的粉牆上,

豈不是更鮮明美麗嗎?

到這一頌的前三偈,是「前行」。

(此時,法王發現台下大眾因為FM收訊不穩定,而有頻頻調整耳機、張望譯師席的情形,提醒大眾:「嗯,這是禪修安忍的好時機。」)

ZT:法王噶瑪巴教授《龍樹親友書》第一天日誌(2)

 

第4偈

佛法并僧眾,

施戒及與天,

一一功德聚,

佛說應常念。

以下是進入「正行」。這一偈,是講佛說「六隨念」,意思如下:

隨時憶念佛法僧三寶,

隨念布施、戒律及天人(因善行所生的善果),

每一種隨念都會聚集功德,

所以佛說我們應常常作這六種憶念。

 

ZT:法王噶瑪巴教授《龍樹親友書》第一天日誌(2)

 

    我們常說「我皈依成為佛教徒」,但是否仔細想過:「什麼是皈依?」、「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教徒?」

    在印度,對所謂「皈依」和「佛教徒」本來沒有嚴格定義,直到阿底峽尊者對「皈依」作了清楚的定義,大家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佛教徒」。

皈依必須具足三部分:

一、人(求皈依者):就是我們。

二、皈依對境:皈依的對象,指佛、法、僧三寶。

三、皈依方式:分動機和行為。

一、求皈依者

第一項「求皈依者」又可分為以下三種,這不是指階級,而是指發心:

1.      下士夫:擁有下等發心,恐懼三惡道的苦。有人嚮往成佛,也想要解脫痛苦,但卻相信只此一生,不相信有輪迴,這也算「下士夫」。

2.      中士夫:擁有中等發心,想出離輪迴,特別是想解脫「行苦」(心流變動之苦)。

3.      上士夫:擁有上等發心,為解脫輪迴眾生苦而求皈依,這是菩薩的發心。

 

我們要捫心自問,誠實的看看自己是屬於哪種「士夫」,這是「自己和自己的溝通」,面對自己真實的狀態,不必勉強,否則反而會成為修行的障礙。


二、皈依對境

皈依的對象,就是「佛法僧」三寶:

1.      佛:「佛 寶」主要是指化身佛釋迦牟尼佛,他和我們一樣都是一個人,都是靠自己努力修持才成佛,他降生於人間,誕生在王宮中,受用繁榮富貴,而後看到生老病死的顯相 而生起出離心,繼而出家修苦行,最後證得無上正覺,證覺後在鹿野苑開顯「苦集滅道」的四諦教法,教導眾生解脫輪迴、涅槃寂靜之道,所以我們應皈依他。 

「佛」這個字,藏文叫「桑給」,包含兩個意思:

一是「醒覺」:即從各種覆障中醒覺;

二是「開啟、增長」:指智慧和力量開啟並增長。

「佛」的梵文,讀音是「Budha」;而梵文的愚癡者,讀音是「Budu」。(法王開玩笑地說)兩者相差一個音而已,「去掉u音,就成佛啦。」

2.      法:是指佛所說教法,又分為教證二法:

一是「教法」:為佛所說之法;

二是「證法」:則是五比丘聽聞佛教法之後,經由實修,在心流之中,無我智慧生起,此時「證法」即出現。

    法寶包含兩種,即四諦中的「滅諦」和「道諦」:

一是「滅諦」:就是業、煩惱、痛苦的寂靜、涅槃、出離,就像《中觀根本論頌》說:「當一切業煩惱到達邊際,此即滅諦」。滅諦是沒有煩惱,但不是空空的,什 麼都沒有,這個「滅」字,本身具有「善妙」之意,就像病好了,得到健康,這種健康是很美好的;同樣的,煩惱消除了,就得到心靈健康,更是非常善妙。

二是「道諦」:就是幫助我們從輪迴中完全出離、到達寂靜涅槃的修持方法。

3.      僧:是指同時具有「教法」與「證法」,擁有「滅諦」和「道諦」的聖僧。


三、皈依方式

    皈依的方式,分「發心」和「行為」:

    最重要的是皈依的發心,皈依之因有恐懼和信心兩種:

1.      皈依之因一:恐懼

    這是對輪迴苦,尤其對三惡道苦深懷恐懼,而想出離的發心。這裡「恐懼」不是指「嚇得發抖」,而是指「厭離」的心情,覺得輪迴「夠了,這樣下去沒意思,不想再這樣下去了!」

    這個恐懼的對象,是指對輪迴,而不是指三寶和上師。我們對三寶、上師,就像身陷困境時,有人伸出援手,那樣自然地生起敬信之心;而不是像看到國王,嚇得要死。有人會對給予灌頂的上師,因為有三昧耶戒,覺得有破戒的壓力而生起恐懼,其實上師是我們生生世世的朋友,要有這樣的了解,了解皈依對象的功德,生起歡喜心而皈依,這才是如法、純淨的皈依。

2.      皈依之因二:信心

    了解皈依對象的功德而自然生起信心,是最好的;有些人則是並不很清楚,只是環境薰習,從小家裡、父母拜佛就跟著拜,自然就跟著相信了,這也是行的。

    這種信心,不是迷信,也不是盲目的依賴,覺得皈依之後,就什麼都不必做了,「反正佛是大悲、遍知者,他什麼都會幫我做好好的」,衣服髒了,以為佛會一手拿 刷子、一手拿肥皂來幫你洗衣服;蚊子滿天嗡嗡叫,你就祈請「大悲遍知佛呀,請快來幫我趕蚊子」;考試前沒讀書,也只會祈請「大悲遍知佛呀,我考試就靠你 了!」祈請完什麼都沒背就跑去睡覺,結果當然是──得到一個鴨蛋!

    佛只是給一個訊息,那個訊息就是「法」,得到法之後,要自己去實修,才能真正解脫。也許有人會問:「如果要靠自己修,那還要三寶做什麼?」因為我們還要學習,學習需要有一個學習的對象,需要有人教導。

    所以皈依三寶之後,修行還是要靠自己,要有自己的努力

    南傳的經典中提到,「如果有人只有一點點戒定慧三學的修持,對此一點點知足,有一點點斷的功德(斷除煩惱),就可以說是聖僧,因為這些善功德,就像十善,會不斷增長,終究帶領我們前往證悟。

(法王帶領大眾念誦〈觀音修持儀軌〉迴向,結束第一堂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