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需要多一些“红包教育”
(2009-09-11 09:09:49)
标签:
红包人格形象工程手机充值卡杂谈 |
分类: 所谓时事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为了鼓励新生独自来报到,给所有独自来校报到的新生发放“红包”——100元现金或者同等价值的手机充值卡。据悉,约有1/10的学生可以获得这笔奖金。这还是高校首次物质奖励独自到校报到学生。(9月9日《成都商报》)
大学生是不是独立报道,其实未必就是判定他是否独立自主的好标准,很多家长是借孩子报道的机会看看学校面貌、顺带去相应的城市旅游。所以非要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红包奖励,说成是奖励孩子的独立自主,那实在是有些微言大义。何况如今的旅途安全也确实存在问题,有些很少出远门的孩子需要大人陪同以获得安全保证。我们没有必要夸大一次独立报道所代表的人格独立意义。
但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红包教育”却依旧值得提倡,因为不独立报道未必是人格不独立,但独立报道却一定是人格比较独立。对于这样“似是而非”的行为无限夸大的宣传鼓励毫无意义,适当数额的奖金却是最好。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比较欠缺的正是这样的“红包教育”。这种教育的要义是不宽泛地宣传提倡这种独立、那种精神,而是有针对性地奖励一些具体的行为,通过行为的逐步培养,达到教育的目的。
我们应该简单看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红包教育”——这个红包只是说明独立报道比大人陪同来得更好,并不一定代表受奖励者比不受奖励者人格更独立。如果我们的宣传超越了这个尺度,那就成为了大学又一个“形象工程”。热衷于搞“形象工程”的学校本身“校格”都不独立,又何敢奢望培养学生人格独立?
“红包教育”的另一个可取之处或许会被很多人反对,那就是现金或者同等价值的手机充值卡的“铜臭味”。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在这个时代学生们更加早熟,社会也更加的成熟,我们再讳疾忌医地逃避这一点,想在大学营造一个毫无世俗味的象牙塔,无异于螳臂当车。而“红包教育”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有利无害。优秀的行为可以获得金钱奖励和优秀的行为可以获得社会认可一样,是个值得提倡的教育思路。
发表于9月10日扬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