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举国欢呼奥运,徐静蕾为何另类逃走?

(2008-08-11 22:50:05)
标签:

杂谈

分类: 所谓时事

回家打开电脑,对满眼的奥运资讯严重审美疲劳。想看点不一样的东西,无意中点开老徐的博客,很感惊奇的是,她最近更新的非常之少。并且只字未提奥运。在这似乎举国狂欢的时刻,多少当红或者不当红的明星,都抢着以奥运之名赚人气或者财气,最少也会去看个开幕式或者几场比赛。老徐却躲得如此干净,不光是文章,甚至现实中,人也躲到地球另一边休假去了,实在另类!

 

她在最近一篇文章里解释为何长久不来更新博客:“真实的原因是对于一些有点过于‘宏观’的事情越来越想不通”……不知道这过于“宏观”的事情是不是指奥运?管她是不是吧……老徐是不是在逃避奥运会都和别人无关,只是她的另类表现,让我想到个另类问题:文人们(或者美其名曰知识分子)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介入奥运这样的大型运动?中国的文人们一向习惯以怎样的方式介入大型运动?

 

我头发短见识也短,不敢评说过去如何。奥运开始以来的印象是,大多文人貌似都在用嘴说话,不在用脑子思考。比如开幕式之后的评论,如果说我们看到的是最好的开幕式,我们同样看到的是最坏的开幕式评论。那些满篇浮夸、肤浅的赞誉之词令我一度以为全是托儿。我并不是心理阴暗的必须看到痛批的言论才开心,但你说好,你说很中国,你说很文化,至少要说出个理由吧?一个丰富多彩的表演得不到丰富多彩的评论,那是很大的悲哀。

 

评价任何一件事,赞扬是正常的,批评是正常的,但只有批评或者赞扬一定是不正常的。可是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在举国关注的各种运动面前,把不正常当作正常。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客观环境、也有主观习惯。很多平时貌似很冷静客观的评论者,一遇到这些“大事”,立马判若两人,热情洋溢地随风奔跑起来。等大事一过又像变脸大师一样扯掉自己的脸谱,换上冷酷犀利的嘴脸。在很多人心目中,大概有个潜规则,某些时候某些场合的话那是演戏,做不得真,大家心知肚明。——其实这已经是进步,至少不再成天演戏了。

 

所以我倒希望老徐是在刻意逃避,不管这逃避或者说沉默有没有道理,至少是一种不同的态度。只有更多的视角才能帮我们更周全的认识这个世界。但是仅仅逃避或者沉默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学习法国新闻评论家雷蒙·阿龙所遵循的“介入的旁观者”姿态。因为在中国,文人通常是一“介入”就成了传话筒跟屁虫,一“旁观”就成了装聋作哑的隐士。“介入的旁观者”依旧是我们所陌生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