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和袁隆平老师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2008-07-25 08:31:49)
标签:

第一次亲密接触

杂交水稻

访谈

袁隆平

分类: 逝者如斯

这两天看到很多关于袁隆平老师的评论,关于他要买新车的事情。一开始的时候还很担心,害怕会有负面的评论,终于没有,或者说很少。这是让人欣慰的事情,一方面说明袁老(尽管知道他很不愿意别人这么称呼他,不过还是为了体现尊重)的伟大,另一方面说明所谓民众“仇富”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民众只是“仇腐”。

 

一直想写一篇和袁老接触后的感受,但是不知道怎么写。不知不觉,离上次和袁老的接触,已一年有余。其间,换了工作、历经辗转,更加觉得那段经历的珍贵。之所以写下这么媚俗的标题,确实是因为,袁老和我的某个“第一次”有关。2007年的时候,我在人民网工作,刚通过内部评选成为视频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在实际上一个嘉宾都没有采访过的情况下,突然有幸接到任务去湖南,采访袁隆平。从来没有过视频出镜的经历,要去采访在中学历史书上就曾看过的人物,这样的“第一次”让我如履薄冰。

 

接到任务到面对袁老,中间只有三天的时间,在网上搜集了很多关于袁老的资料,一次次感受到他的伟大,同时一点点增加自己对他的敬畏。在飞机上,在宾馆里,我都在一遍遍演习开场白,同时设想怎么去和这个伟大的田间科学家沟通。采访的前一晚,还特意打电话回老家,问了一些水稻、农田方面的知识备用。采访之前特地又去询问他的秘书和其他工作人员,和袁老沟通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得到惟一有价值的信息是,袁老心态很年轻,在称呼上不必刻意用“袁老”“袁院士”等等的敬称,叫袁老师就可以。

 

所有的准备都显得仓促。只是,当离正式采访还有几分钟,袁老出现并和我做了简单的交流之后,我突然觉得所有的顾虑都是多余的。你很难要求一个成天面对赞誉的人丝毫意识不到自己的伟大,尤其是当他年长之后。但袁老的可贵在于,他在自己的成就之外,保持着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平实和自然。即使不谈那些蜚声世界的成就,他也可以成为一个有趣的采访对象。而这些普通和真实,在那些成就的衬托下,只会变得更加迷人。

 

于是,采访的途中,单位的镜头对着,湖南卫视的镜头也对着,但是我很快放松了。尽管我的普通话不标准,我的语言常常打磕,我不懂得怎样面对镜头,我对袁老的杂交水稻还不够了解,但是都不影响自己充当一个中间人,让袁老在网友面前展现自己的魅力。我尽量选择网友一些简单有趣的问题提问,最后还让袁老重温他做俄语老师的经历,让他用俄语向网友们打招呼。

 

访谈结束后,当地工作人员都说袁老聊得很开心。湖南卫视的记者对我做了简单采访,访谈的新闻上了央视当天的新闻联播。同事也说,访谈效果还算不错,我这个第一次出境的主持人可以打85分。我很欣慰。但我知道,我的这85分是因为袁老的100分带来的。作为一个世界级的“名人”,他丝毫没有沾染不知不觉神化自己的陋习。访谈中,他否认自己曾经累倒在田间,说为了工作不顾身体那是不正常的;他不避讳自己开车去下田,说一开始是步行,后来是骑摩托车,再后来是开汽车。他孩子气地为这样的进步感到开心。

 

我不知道袁老是否研习道家思想,但是他的作风确实很合乎“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精髓。尽管他的杂交水稻功利天下,但是他从来不刻意自恃有功于天地,不期待将成果据为己有。“夫唯不居,是以不去”。难怪网友说,“就算袁隆平买80辆奔驰,我也没意见”。

 

尽管因为工作原因,我还有好些和所谓名人的合影,但是惟一贴在博客里的“名人”照片就是和袁老的。一直以来也不知道该怎么着笔,留下袁老留给自己的记忆。老子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对于袁老,或许我们也只是要知道有这样一个人,解决了大半个中国的吃饭问题。其他的亲近赞誉之词,都是多余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